论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与改革
2018-01-28孙西楠
孙西楠,陈 倩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1 引 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专业,须要学习外贸英语、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外贸会计、电子商务等多个课程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能力,掌握与国家贸易相关的基本知识为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国际金融与贸易专业在世界各高校中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台湾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却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其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侧重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
2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历程与改革背景
实际上,台湾各高校并未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而是采用了其他的相关专业名称,如台湾大学的国际企业学、台湾政治大学的国际经营与贸易学等。这些专业有一部分在20世纪就已经设立,但由于相关行业的社会人才需求量不大,职业发展前景也比较一般,因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进入21世纪后,两岸贸易关系更加密切,对大陆、东南亚等地区的岛外投资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更加频繁,台湾地区的跨国企业逐渐增多,国家贸易方面的人才缺口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台湾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迅速发展起来。
职业技术教育是台湾教育领域的两大支柱之一,而台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也与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台湾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在教学体系等方面也非常具有职业化特色,不仅十分重视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也具有着非常明显的职业化特点,甚至还与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升学渠道。
3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3.1 教师队伍专业化
台湾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技术水平都非常重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外,不仅会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还会对跨国企业、国际贸易机构等业界组织进行密切合作,一方面通过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与理论知识对业界企业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对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配合,帮助学术研究更好地开展。此外,各高校还会聘请业界知名的专家、学者或企业家进行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并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3.2 教学目标明确化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具有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各高校则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一方面,台湾高校高级贸易相关专业的设立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因此各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十分注重跨国企业等业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从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看,现代商业管理、国际经贸知识、外语交际、前瞻性贸易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都是目前台湾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另一方面,台湾高校对于学生就业也十分重视,以专业证书为例,目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专业证书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求职标准之一,因此台湾高校在教学中对学生专业证书的获取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
3.3 课程设置实用化
台湾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实用性。首先,专业课程的开设采取了针对性开设的机制,部分课程的开设及课时在课程安排中并不确定,而是根据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选择。其次,在课程安排中还十分注重实践,实验、社会实习等方面都占据了很长的课时。最后,各高校对于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都十分重视,因此如听力课程、阅读课程等都始终占据了较大的比重。[2]
4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大陆高校的差异
4.1 课程设置的差异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与大陆高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体来看,台湾高校更侧重如国际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行销学等微观类的国际贸易课程,如台湾行政大学、台湾大学都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涉及企业管理的课程设为必修课,这些课程的实践性更强,与台湾地区高校重视就业、教学体系职业化等特点也更加相符合。而大陆高校则更侧重如国际经济学、线性代数等宏观类的国际贸易课程,或是采取二者并重的课程安排。如浙江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设置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沟通英语等课程,也会涉及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则以世界经济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主,相比于台湾地区的高校更加侧重于学术。
4.2 教学目标的差异
从课程设置的不同侧重可以看出大陆高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策略,因此两者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总体上,大陆高校一般以培养综合性国际贸易人才为教学目标,主要是为我国涉外事务的政府机构输送人才或作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如复旦大学就是以培养能够在涉外政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而台湾高校则是以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为教学目标,这正是为了满足台湾地区各跨国企业以及对大陆投资企业的人才需求,如东吴大学就对“培养国际企业之专业人才为目标”这一核心目标进行了明确。
4.3 学分要求的差异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还可以通过两岸高校在学分要求上的差异进行体现。总体上来看,大陆高校的总学分要求要高于台湾高校,其中大陆高校在通识学分上的学分要求要远高于台湾高校,而在必修学分上台湾高校的学分要求则高于大陆高校。有调查显示,大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总学分要求一般在140~170学分,其中通识学分要求达到46分左右,必修学分只需达到57分左右即可。而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总学分要求仅为135~140学分,其中必修学分普遍上需达到70分左右,通识学分仅需达到31分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陆高校更注重于知识的全面性,而台湾高校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更高。
5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改革对大陆高校的借鉴意义
5.1 明确教学目标
从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发展中可以发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人才培养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主要是为企业、政府的涉外经济贸易工作输送人才,而台湾高校正是明确了这一点,进而在教学中更重视金融知识、英语交际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大陆高校应对此进行借鉴,根据大陆实际的人才需求以及国际贸易、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设立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以之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3]
5.2 课程体系合理化
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十分灵活,且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课程安排上不因循守旧,十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同时,台湾高校还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机会,还建立了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机制。在这一点上,大陆高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在课程安排的灵活性与实效性上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还须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改革。
5.3 教学方式多样化
台湾高校将较为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融入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实现了对教学资源与自身优势的充分利用。而大陆高校同样可以针对注重知识全面性的特点,通过积极开展热点问题探讨、参与其他学科讲座等方式丰富学生知识的积累,将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例如台湾高校以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大陆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国际上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并以之为主题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同样能够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
5.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台湾高校国际金融与贸易相关专业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视,还为此建立了完善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体系,这一点对大陆高校来说具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大陆高校应更加注重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英语交际能力、国际贸易知识等方面都应进行进一步加强,以英语能力为例,教师不管担任何种课程的教学,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还能够让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解更加深入。另一方面,除专业知识的掌握外,还应对教师的实践经验进行严格要求,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加深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4]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的教师选聘制度,对教师的相关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6 结 论
总的来说,台湾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并明确了培养目标,使得台湾地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大陆高校虽然在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从中借鉴到很多发展经验。
[1]刘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示范性建设研究——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9):195-196.
[2]林惠敏,陶红军,陈文铭.台湾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类课程设置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3,26(6):72-74.
[3]韩常青.网络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6):189-190.
[4]刘秀玲.海峡两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