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子民本思想对和谐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2018-01-28郭步山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009

大众文艺 2018年4期
关键词:梁惠王老百姓孟子

郭步山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009)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孟子针对他所处的战国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继承上古时期民本思想和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系的主要内涵有制民之产、忧乐同民、尊民用贤、济弱抚民、化民以文等五个部分。孟子的民本思想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论述了保民、尊民、爱民、 教民的措施和意义,体现了儒家的施政理想与和谐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

1.制民之产

所谓“制民之产”就是国家要让老百姓拥有一定的财产,在战国时代,主要包括土地等重要的生产资料。孟子提出,“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至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只有制民之产,才能保证老百姓基本的生存权利,才能使其安居乐业,在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从善的教育,老百姓就会乐于跟随明君,积极报效国家。结合当时梁国(魏国迁都大梁后的别称)的实际情况,孟子还尖锐地指出,“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引惟救死而不瞻,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老百姓在连父母妻儿都养不活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还追求什么仁义呢?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还就制民之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观点,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富足起来,使他们安居乐业,这样,社会才能文明和谐,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2.忧乐同民

孟子特别强调为君者要与老百姓忧乐与共,想民众所想,忧民众所忧。孟子指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孟子·梁惠王下》)在这里,孟子鲜明地提出,为君者如果能够做到以老百姓之乐为己乐,以老百姓之忧为己忧,与民感同身受、同甘共苦,想老百姓所想,忧老百姓所忧,老百姓自然就会拥护爱戴他,国家则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反之,如果为君者只顾自己的享乐,不顾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则终会被老百姓所抛弃,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

3.尊民用贤

孟子特别重视提升老百姓的地位,他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只有尊民,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正如孟子所论述的那样:“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上》)民众与民心向背才是决定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理念是极需勇气和难能可贵的,因而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孟子不仅在理论上提升老百姓的地位,他还认为,君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征询、倾听和尊重老百姓的意见,不可片面武断。譬如在选拔人才方面,孟子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认为在处理类似于选拔重用人才等国家大事方面,为君者不能仅仅征求身边人或者诸侯大夫们的意见,而是应该更广泛地征求民众的意见,把真正有才华、有品德的贤人选拔出来,让其施展才华,报效国家。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只有重视全体老百姓的意见与建议,才能处理好国家大事,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治理好一个国家。

4.济弱抚民

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帮扶。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提到了周文王的施政方略:“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指出,周文王在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同时,尤其重视对鳏、寡、独、孤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公布施政策略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鳏、寡、独、孤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在 (《孟子·梁惠王上》)篇中,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认为,君王只要做好了对于长者和幼童等弱势群体的关爱,善待天下的长者和幼童,那么,治理好天下就显得非常轻松了。在这里,孟子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帮扶上升到实施“王道”的高度,彰显了孟子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

5.化民以文

孟子在重视老百姓物质问题的同时,也很重视对老百姓的教育问题。孟子主张在满足了老百姓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再用“王道”的文化来教化老百姓,使之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价值观。只有当老百姓的物质需求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同时解决了,天下才真正是“王道”的乐土,和谐的大家园。如果只重视物质而忽略教育,那么人则近于禽兽矣。所以,孟子论述道:“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 , 君臣有义 , 夫妇有别 ,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孟子·藤文公上》) 用正确的文化与价值观来教育人民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前提,是治理好国家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孟子认为,善于教化人民是取得民心的重要基础,“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善于教化人民,则是赢得民心的重要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化民以文是孟子民本思想体系的重要一环。

二、 孟子民本思想对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1.制民之产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经济保障和稳定基石

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强调对老百姓物质上的给与和保障,孟子特别理性地指出,“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梁惠王上》)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会没有稳定不变的(向善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向善的)思想,就有可能失去道德约束力而去胡作非为,作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由此可见,制民之产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前提。孟子制民之产的思想 可以促进当代中国更好地发展经济,重视民生,重视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重视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下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达到富民、强国的理想和目标,促进当代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让老百姓在获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基础上自觉追求正确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可以说,制民之产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经济保障和稳定基石。

2.忧乐同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情感纽带

如果说制民之产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经济保障和稳定基石,那么忧乐同民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情感纽带。在当今社会,孟子忧乐同民的思想对于加强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交流,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使老百姓更加由衷地热爱党和政府,拥护党和政府,有着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价值。忧乐同民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促进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情感纽带。

3.尊民用贤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孟子尊民用贤的思想有尊重民意和选才用贤两个内涵。在当今社会,尊重民意,可以促进各级人民政府更好地科学民主施政,促进老百姓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使各级人民政府的施政决策更加阳光和透明,更具有民意基础;选才用贤,可以让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具动力和潜力,可以使人尽其才,让真正的人才能够大展宏图,报效国家和社会。尊民用贤的理念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非凡的意义,因此,尊民用贤也是当今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

4.济弱抚民是和谐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在享受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幸福指数,譬如,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空巢老人群体,40、50下岗待就业群体,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群体等等。我们在制度相关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全体国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发和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让全社会都沐浴着幸福的阳光。因此,孟子济弱抚民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非常现实的意义,没有弱势群体的幸福,就没有全社会的幸福、和谐与安康,可以说,济弱抚民是和谐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5.化民以文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催化剂

孟子化民以文的思想强调以正确的文化与价值观对老百姓进行教育和感化,在倡导建设和谐文化的今天,这一思想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管齐下,同步推进。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对民众进行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确的价值观去教育引导人们养成高尚的品德,促进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化民以文堪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催化剂。

孟子的民本思想不仅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孟子从经济、文化、教育、施政措施等诸多角度论述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以及以民为本的具体做法,阐明了以民为本才是国家和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孟子的民本思想闪烁着和谐文化的光芒,对当代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刘夏.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第2期.

[3]李葆华.孟子思想体系构成纲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梁惠王老百姓孟子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引而不发,跃如也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梁惠王中了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