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荷花的人文内涵
2018-01-28韩美林艺术馆310013
(韩美林艺术馆 310013)
一、荷花的审美历史
荷花,又名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是荷的原产国,荷花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面积广泛。在人们长期的植荷、赏荷历史中,荷花逐渐进入文学审美视野,从集体无意识的审美选择最终形成某种民族文化的象征,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荷文化。
荷是典型的水生植物,凡有水处即有荷花,杭州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和温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以及越人引种、栽培荷花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荷花在西湖水域大面积种植,由此奠定了以及西湖蔚为大观的荷花文化的物质基础。正是由于杭州具有适宜的地理水域条件及气候环境,自唐代以降,荷花在西湖广泛种植,逐渐成为西湖特色景观花卉之一。
二、西湖荷花欣赏史上的重要景观
西湖赏荷的主要地理位置集中在曲院风荷以及三潭映月。
宋西湖十景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北隅,旧称“麯院荷风”,乃是南宋酿酒坊,中有水池与金沙港连通,池中植荷。南宋灭亡后,这里景物衰败,康熙南巡时,将其移址到苏堤跨虹桥畔,加以修葺,复原了此一景观,并改名“曲院风荷”,沿用至今,自古以来便是西湖上的知名的赏荷之所。
三潭印月原是苏轼疏浚西湖时在湖中所立的三座小塔,后三塔毁建数次,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塘县令聂心汤在三潭旧址作堤,围成一池,曰“放生池”,并在池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石塔,渐成今日规模。虽然位列湖心,但三潭印月园林之中也不乏荷景,《杭俗遗风•藕香看荷》下有案曰:“藕香居今已废,该地已改建他人别墅。所谓荷花者今已无有。惟三潭印月,中植荷甚多,赏荷者大率从事于其间矣。”一直到晚晴之时,三潭印月都是湖上有数的赏荷景观。
三、西湖荷花欣赏史上的重要人物
(一)白居易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留下不少诗篇,而在诸多花卉中,白居易偏偏独爱莲花,吟咏最多的就是莲花。当他来到杭州,浩渺烟波,荷花生长于碧波之间,莲叶田田,不蔓不枝,亭亭玉立,香气清新,荷花的颜色、姿态、香气妆点了西湖的山水之胜,诗人用荷花入诗来展现他的生活态度、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也就不足为奇了。
《余杭形胜》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这首诗里罕见地对杭州的地形地貌、空间尺度的整体环境有总体的把握,敏锐地关注到城市内部山水的映照,花与树的,特别点出的是荷花在水域的布局面积。可见西湖的荷花种植已蔚为大观,且成为湖上代表性景物。
(二)柳永
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望海潮》,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杭州的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足,咏叹了杭州湖山的美丽和城市的繁华。
其中最堪称美,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描述。荷花和桂子,一个属秋天,一个属夏季,参差交错,意象丰富。据宋罗大经撰《鹤林玉露》记载,金主完颜亮正是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才产生投鞭渡江之意,虽不足信,但是大范围种植荷花对于杭州城市景观的营造确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北宋之时,桂花和荷花成为了士大夫阶层最为乐意书写的西湖花卉,成为了这一时期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标志之一。而在这些荷花诗词中,文人的描摹和艺术加工赋予了荷花更加摇曳多姿的艺术形象,也将荷花的文化内涵塑造得更加深厚和丰富,给荷花增添了淋漓尽致的美感和无穷无尽的韵味。
(三)杨万里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的西湖荷花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畅明快,通俗易懂,却又富有理趣,揭示自然宇宙中的真理。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的洁白和佛教的净土观念相吻合,莲花被佛教徒视为圣物,代表从此岸到彼岸的修行过程。诗歌中虽然没有直接点出佛教教义,但从诗题中可知,诗人清晨是从净慈寺走出。走出寺院举目张望,一片田田荷叶,万顷如火红莲,可说是和佛教文化一般从心田间自然流露。
四、西湖的荷花审美价值和意义
西湖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晶,西湖水域宽广,荷花长于湖泽池塘,荷花景观与西湖山水相得益彰,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是自然和人文结合的睿智和妥帖搭配。荷文化伴随西湖文化应运而生,反之荷文化又增补裨益了西湖文化,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
从屈原“善香鸟以配忠贞”到孔子以兰自喻,中国文人对道德的高标,往往要通过花花草草来展现,尤其是宋代理学勃兴,道德意识普遍高涨,宋人往往将自己的风节、道德、品格、情操、投注于花草,形成于篇章。
而西湖景区的荷花与西湖这个庞大的母体紧密相连,与西湖的浮沉变迁勾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西湖的不同际遇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内涵。荷花不但从自然景观的角度装扮点缀着西湖的湖光山色,更是丰富了西湖的文化内涵,勾勒了西湖文化发展的演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