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寺院建筑形制研究

2018-01-28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佛寺殿堂寺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14122)

“寺庙”是中国古建筑历史上,在特定时间形成的建筑式样1。佛教发展至唐代,日渐本土化,形成了中国式宗教,产生了诸多佛学思想和宗派体系。唐代佛教寺庙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展示了这一时期建筑形制的艺术魅力。从对唐代佛教建筑寺庙布局、建筑形制、殿堂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研究可以了解当时文化、艺术、建筑科技等多方面发展水平,以及宗教、礼教在人民思想信仰中的影响。

一、佛教寺庙发展至唐代的基础概况

史料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东汉初。汉明帝时期,印度僧人来华译经弘法,因经卷和佛像是以白马驮来,遂建白马寺,用以佛教活动场所。其建筑类型为仿官署建筑形式建造。

公元二世纪末,《后汉书》中记载:僧人笮融在徐州建造佛寺,“大起浮屠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2这表明寺庙为廊院式布局,即以佛塔为中心,廊阁围绕,形成独立院落,重楼上铸造金盘为寺庙中塔的前身。多或单组廊院组成大小寺庙。

三国时期僧人到天竺求法及往来交流成为当时的热潮,且上层贵族对佛教的信仰相当普遍。北魏至隋代,历代皇帝大多崇信佛教,这一时期佛典翻译相继不绝,佛寺广建,香火旺盛3。隋朝众多的佛寺为唐代佛教兴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佛寺建筑发展鼎盛期为盛唐时期,其后二百年间装饰艺术上又有不断创新。从现存历史遗存中可以看出,唐寺无论是从建筑形制、整体布局、技术工艺、装饰艺术都有了完整的规制和体系。

二、唐代佛教建筑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唐代佛教及寺庙建设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唐(约公元618年至683年);初唐至盛唐(约公元684年至711年);盛唐(约公元712年至779年);中唐(约公元780年至846年,公元841年至846年发生会昌灭法);晚唐(约公元847年至907年)4。

据《法苑珠林》:初唐时期历高祖、太宗、高宗“三代以来,一国寺有四千余所,僧尼六万余人,经像莫知亿载,译经千五百余卷。”贞观末年全国有官寺3716所,至高宗之末,全国寺院已达四千余所5,唐代初期佛教从被统治者质疑发展到认可,再到被鼓励与弘扬,这对寺院的大规模建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至中宗与睿宗时期,统治阶层大力推行佛教,寺院建造进入一次高潮期。武则天在各州建大云寺,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中宗在各州建中兴寺,希冀自己能够中兴。后将中兴寺改为龙兴寺,寓意自己为神龙下凡,来加强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寺院建造进入繁盛期。

盛唐经玄宗至代宗时期,玄宗号令天下各州置“开元寺”,据资料记载:建195座开元寺,这只是官办寺院,民间集资兴办不计其数。肃宗、代宗对佛教也持支持、鼓励态度,全国各地大力修缮建造寺院。

中唐德宗至文宗时期,佛教及寺院建筑仍处在一个活跃的发展阶段。德宗对佛教抱有很大的热情,对译经十分热忱,宪宗对佛教出台宽松的政策,支持佛经翻译,新译的佛经也对当时的思想、信仰、建筑规制及寺院布局产生影响。穆宗更重视佛寺活动及寺院装饰,寺院以兼具宗教中心和公共文化中心的双重作用。敬宗、文宗对佛寺兴建的热情度日渐衰微。武宗时期发起的会昌灭法,拆官方修建寺庙4600余所,百姓集资修建寺庙46600余所。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僧侣还俗26万余人6。在历史上,这场运动对于佛寺建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会昌以前的佛寺木造建筑及内部文物几乎毁坏殆尽。

晚唐时期,统治阶层对佛教虽持宽容、崇信的态度,但由于国家经济逐渐衰败,已无经济实力大规模弘法,因此后期难以显现塔阁林立,佛寺鳞次栉比的盛况。

三、唐代寺院建筑布局

唐代以前的寺院建筑主要是延用外域已有的佛教建筑形式,随着唐代大量的译经与文化交流,使佛教经典被理解和诠释,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及礼仪规制,也使佛教建筑走向定型化发展。唐朝佛寺建筑从形制上融入南北朝、隋代的特点,并形成了具有等级观念及礼法的营造制度。寺庙布局上主次分明,规模宏大,形成了以中院为核心的院落式发展模式,且院落整体沿中轴线对称性布置。中院作为主要核心区,其主要建筑布列其中,建筑体量逐渐放大,达到整个建筑群的高潮。中院周围设置大量别院不断丰富完善寺庙的内部功能,同时不同宗派的发展演变,使佛教建筑出现了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建筑形态有了丰富、多层次变化。

(一)初唐期寺庙的基本布局

初唐时期佛寺不断向院落组团方向发展,形成了以中院为核心的对称式庭院布局。沿寺院整体的中轴线分别设门、塔、殿、阁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布置配殿、台阁等。整体来看,建筑群落空间丰富,圜桥架空、廊庑环绕。中院的正殿两侧增加钟楼、经楼,钟楼位于东,经楼位于西。佛殿的建筑体量逐渐加大,建筑群落数量不断增多。围绕中院设置数间别院,或设置廊院。廊院一般紧挨中院东西廊外侧,开门便于通行。

初唐之时,阁已逐渐取代了塔的地位成为佛寺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如弥勒阁、佛牙阁等多采用重阁形式,在敦煌莫高窟唐代经变壁画中有大量的重阁体现。大殿左右一般布置配殿,配殿与东西廊有的相连,有的则在廊前。鼓楼则很少出现在寺庙内。

佛塔虽然不是建筑的中心,但祈祷建塔仍是佛教建筑中必要的组成部分,佛塔在外形方面以楼阁式、密檐式、单塔为主,塔的平面多为方形,多采用砖、石仿木构形式。

(二)盛唐至晚唐寺庙布局的演变

盛唐时期寺庙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内容和改变。殿阁与佛塔地位发生彻底的转变。这一时期盛行在殿内建大佛像,由于佛像体量变大,木构佛塔因其结构原因(塔体采用中心柱)无法在塔内容纳形制规格较大的佛像,因此中空、多层木构型重阁就逐渐取代了塔的位置,变成寺院的主要建筑。这一时期寺院内多不建塔,有塔的寺院,也多在别院内设置,多为单层或双层砖砌小塔。

别院按佛寺性质及宗派关系分类设置,这样使一寺之内出现各派并存,诸佛同奉的现象。别院按性质可分为:佛殿院、文殊院、观音院等;圣容院(供帝王圣像)、影堂院(供高僧影像)、六祖院;僧房院(高僧及一般僧人居住院所);宗派院;其它类别院如:翻经院、库院、浴堂院等。

四、殿堂结构特点

唐代寺院殿堂建筑多采用抬梁式,由木架承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墙壁、门窗起围护保温作用,室内格局可灵活布置。殿堂的柱网布局与一般建筑差别很大,中型殿堂多采用“金箱斗底槽”,少数采用“分心槽”;大型殿堂因面积大,在金箱斗底槽内再架单槽或双槽。

柱子沿进深方向布置,柱下为石础,石础有覆盆、雕琢莲瓣等形制,柱子形体较平、较矮。柱高等于明间的面阔。屋架只用叉手不用脊瓜柱,两组木构架形成“间”,间数多少根据佛寺建筑重要等级确定。各间面阔分等距和非等距,非等距其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如佛光寺正殿,其面阔七间,中央五间的面阔相等,左右二间略窄。

建筑台基一般用砖石,再在台基外侧设散水一周。房屋下部的台基除发挥它本身的结构功能外,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房屋外观的稳定感。

殿堂多采用直棂窗,初唐时乌头门扉上部装有较短的直棂,唐末槅扇已分为上、中、下三部,而上部较高,装直棂便于采光。

五、结语

唐寺建筑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内文化、政治、科技、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产物,寺院建筑的发展既包含着物质和宗教文化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时代和民族的审美要求,体现了一个时代的风格。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大力推崇,国家及百姓都积极致力于佛寺的建设,使当时的各种佛教建筑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得惊人。从唐代遗构建筑以及文物古迹等可以看出,佛寺建筑形制已成为当时建筑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可以为历代寺庙布局、建筑形制、殿堂结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佐证。

注释:

1.慈怡法师主编.佛光大词典[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2414页.

2.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一辑)[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3.光泉.吴越佛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P55-57

4.王贵祥.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寺院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24页.

5.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P595

[6] 孙大章,喻维国.宗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0-11页.

猜你喜欢

佛寺殿堂寺院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走进创作殿堂,体验变奏之美
“上海1934”闪耀首尔艺术殿堂
这些大要案为何摆上了议决国是的殿堂
少儿书画作品4幅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宽恕
拜佛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