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秧歌的溯源和研究

2018-01-28王玉婷西安工程大学7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秧歌陕北京剧

王玉婷 (西安工程大学 710000)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相传历史悠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喜爱。

一、历史溯源

陕北秧歌的来源至今还争论不休,有多种说法。其一,据说源于北宋时期,当时被称为阳歌。中国古代时期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在特定的时节,要进行祭拜活动。据一些古代典籍中记载,秧歌就是古代人民在春天时,为了祈求丰收,向土地爷祭祀时所跳的舞蹈。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阳歌来源于我国南方。在清朝的一位作家笔下是这样描写的:每年春天,妇女男子几十人,到田里插秧,一个老人敲响大鼓,鼓声响一阵,众人的歌声便争相传出,整天都不会停,称其为秧歌。还有人说秧歌是在康熙年间出现的。当时康熙派人前往黑龙江荒原地区进行开荒,当时黑龙江地区人烟稀少,荒凉悲苦,过年的时候,是一年之中黑龙江最冷的时节。人们被派到黑龙江,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敢回去,只能在黑龙江绑上高跷,翘首向家乡的方向望去,悲痛难忍,痛哭出声,以手足舞蹈的形式来分散心中的悲痛。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开荒的人们看见自己的辛勤劳作的成果,心中的悲痛减小,便以便插秧,以便跳舞唱歌,慢慢的就形成了秧歌。但无论其真正的来源为何,现今,陕北秧歌已经彻底的融入了陕北等地人民大众的娱乐形式,尤其是在陕北地区,当地人一般在每年的正月时分开始进行秧歌活动,一直到农历二月出才会渐渐停歇下来。陕北秧歌形式多样,以传统的中式乐器进行伴奏,声音具有正韩立与感染力,秧歌的现场显得活力十足,热闹非凡。

二、陕北秧歌的分类

陕北秧歌按民间的习惯一般分为两类,大秧歌和踢场子两种。大秧歌是指在广阔地区进行的民众集体性活动,类似于广场舞一般,但是大秧歌与广场与相比,更加气势宏大,伴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动作越发矫健,给人以欣欣向上的感觉,十分喜庆。

踢场子是小场秧歌的一种代表形式,现今已经被人民大众单独作为一个类别来对待。主要表演的是男女爱情故事的,一般参与的人数是双数,虽然并没有规定必须是一男一女,但是约定俗成的男子持扇,女性舞动彩色的水袖,其中还会夹杂着部分高难度的动作,男女性搭配,尽显刚柔之美。

其实陕北秧歌依照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六种:

(1) 大场秧歌 (2)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 (3)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 (4) 彩门秧歌 (5) 九曲秧歌(6) 彩灯秧歌

其中大场秧歌,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大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十分的欢乐。

小场秧歌,俗称“闹回回”。其中代表性的形式就是踢场子了。其他表演的形式也大多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只不过不想踢场子那样就与人数有严格要求,一般三五成群就可以组成一个“小场”,其中还会夹杂着戏曲和杂技的元素,使得其在表演时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同时小场秧歌在表演上更多的是高难度的动作,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所以表演时的人数较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广大的文艺人员将其内容进行了改善,将其中低俗腐朽的内容替换成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使得小城秧歌更加受人欢迎。

拜年秧歌,也叫沿门子秧歌。秧歌队挨门挨户拜年,表示对主人的拜祝。名字中既有拜年,最初就是来源于过年时走亲戚的习俗,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拜年秧歌。

彩门秧歌大多是在春节期间进行,一般是村子之间的最大型活动。在表演时,也有具体的要求。在本村邀请其他村子的秧歌队前来时,要设立彩门,在传统的表演中需要设立三道彩门。每道彩门都要进行秧歌的表演,头道彩门由客先唱对主方的问候,主队唱欢迎词,客队唱感谢词;二道彩门,伞头唱互相赞美秧歌,夹杂一些风土人情,诗书礼仪,显得既有礼仪又有知识: 三道彩门,双方伞头自我夸耀,企图压倒对方,伞头使尽浑身解数,将才学知识用上进行“斗秧歌”。

九曲秧歌,就是在灯场上所唱的秧歌,伞头在进彩门,围灯场,进九曲灯场,九宫城时都要唱秧歌,由此而得名。

彩灯秧歌是在不设灯场的情况下,秧歌队员进行的表演。

三、陕北秧歌的艺术特点

陕北秧歌借助丰富多彩的场面与队形变化,抒发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勤劳质朴的高尚情操,热情奔放的情绪,生动活泼的舞蹈,质朴优美的歌唱,在高亢欢快的锣鼓和唢呐伴奏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

陕北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绥德与米脂的秧歌了。在绥德,秧歌的所有表演形式都得到了完好的传承。现在我们所知道的秧歌都是已经经过了和近现代秧歌表演形式进行了融合后的形式。最传统的秧歌形式还是和古代进行的祭祀活动相同。据悉秧歌和京剧是"艺术姊妹"。咸丰年间,"徽班进京"之后京剧已初具规模。且慈禧及李莲英等高层人物都是爱好者,"堂会"演出不断,京剧得以发扬。我想,派往黑龙江站上视察的朝庭命官对盛行的京剧自然也不会空白或许率团慰问也未尝不可,于是对站上新兴的秧歌便有所熏染和指点。因而与京剧有许多共同之处,从服装、道具、脸谱、舞步以及鼓乐都极其相似。就连裤子着装也毫不含糊--五十年代以前的秧歌扮相都是古装,红色"连靴裤",脚面以下都有半尺高的白多功能围布,既可遮饰脚和踏板,又酷似文官武将的粉底皂靴。而且秧歌必备的唢呐与京剧不可缺少的京胡,其细腻、光亮的音色,催人奋进的效果也大同而小异。先人们就是在"当时本无意"之中创造、形成了如今这始料未及的一对传统艺术。到了1942年,新型的秧歌表演形式发展了起来。其表演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一些特色事物,更加贴近生活。

四、陕北秧歌的发展和传承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陕甘宁地区作为抗日根据地,大量的共产事业工作者在陕北地区活动。秧歌作为陕北的传统民族歌舞代表,还带有部分封建迷信的元素,但是杨各种所表现出来的陕北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精神去领很多革命工作者大受鼓舞。革命的文艺人员认识到秧歌的亲民性与鼓舞力,便纷纷都投入到秧歌的“改造”中来。在学习了秧歌的基本步伐和舞蹈姿势后,文艺工作者着手进行了秧歌的改造,将其中的封建迷信元素剔除掉,加入了抗日人民的形象,将杨各种的角色改为了农民的形象,同时将秧歌的动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使秧歌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接受学习。同时在原有的秧歌原意中演绎出了新式的秧歌剧目,使秧歌的边沿形式愈加丰富。就这样,秧歌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受到了更加热烈的欢迎,很快便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为当时的抗日战争做出了精神文化上的贡献。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习俗并非庸俗,传统也不可能"统传"。秧歌活动有可能像古代一些节日、规矩一样渐渐被舍弃,也可能像京剧一样被振兴和发展。它够不上国萃,但也算得上民族魂宝,虽然目前高跷秧歌渐少,但秧歌并未绝迹。京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出现了现代京剧,秧歌在盛盛衰衰之中也出现了现代秧歌。这是进步,不能说是蜕化,也许就在这新旧变换的无意间将迎来秧歌的改革和振兴。

至今为止,秧歌在全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其身影。尤其是在北方冬天的时候,晚上总会有一群人,拿着大鼓唢呐都乐器,带着一群盛装打扮的秧歌演员,在宽广的地方吹吹打打,载歌载舞,吸引来了大批观众的同时,秧歌的队伍也不断有观众加入,使得队伍不断壮大,一直到秧歌的音乐渐息,人们才渐渐散去,可见现今秧歌的普及度和受欢迎程度。

五、陕北秧歌背后的文化价值

陕北秧歌无论其真正的起源时间是什么时候,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今的陕北秧歌是经过诸多的艺术家共同努力艺术结晶。陕北秧歌蕴含着民间艺术家不屈不挠、坚韧奋斗的精神,与民间艺术家真切的灵感和深厚的生活实感,从秧歌中可以看到黄土地人坦荡的胸怀、强韧的生存力量及其纯朴的生活方式。都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陕北秧歌便是来源于陕北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为人民大众带去欢乐和活力。陕北秧歌还反映了黄土艺术潜在的人文精神以及陕北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陕北秧歌对于陕北人来说不仅仅只是舞蹈活动,其中更是蕴含着陕北人的生活态度和陕北人为人处世的性情。同时也表达了陕北人即使生活在在艰苦环境中,但是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精神。人们扭起秧歌,正是对自身命运、自身生存意义、自身价值的深刻思考与反省,也变现了陕北人对于与天抗争的强大气魄。陕北最普遍的社会心理背景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秧歌让陕北人的人生具有了更广阔的审美意义和人文价值,人的生活就是美美满满、乐乐活活地创造最有生命意义的过程。在这种社会心理导引下,陕北秧歌渲染了欢乐热烈的气氛激情跃动的画面上总是充满一种生命的象征,纵使生活艰苦,充满了各种不顺心,但是欢乐与昂扬才是生命的主旋律。因此,黄土艺术的情感纠结最终落在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注上,秧歌的内涵最终也表现在黄土地上生命的顽强坚韧、聪明智慧、以及陕北人的文化性存在方式与生命价值之上。

六、结论

陕北秧歌在多年的传承中,虽然一直在进化,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艺术魅力却在不断加深。对于传统文化我进门就应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在新的信贷货发出新的活力。

[1]栾世宏.陕北秧歌该如何发展[N].榆林日报,2018-03-26(006).

[2]张啊宁.对陕北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调查与研究——以陕北秧歌为例[J].价值工程,2017,36(25):236-237.

[3]张锦锦.陕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及文化价值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6(11):40-41.

[4]郭刚刚.非物质文化视域下的陕北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发展[J].大众文艺,2016(11):1.

[5]薛晓旭.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陕北秧歌的传承和保护探究[J].林区教学,2016(05):104-105.

[6]葛晓妮.陕北秧歌的人文精神[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 2007,24(2): 95-97

[7]李慧娟.陕北秧歌的文化生态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

[8]扎西江措.论陕北秧歌的传承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01):121-124.

猜你喜欢

秧歌陕北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昌黎地秧歌
党建地图·陕北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首届“陕北好后生”活动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