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野下的跑步热潮
——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跑步热的社会学审视
2018-01-28刘晓芳刘忠民王培杰
刘晓芳,刘忠民,王培杰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跑步运动风靡中国。尼尔森调查机构与中国田径协会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跑步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长跑运动成为日益富裕和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中国人的新宠 。通过考察马拉松运动在世界的发展轨迹得知,跑步热最先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何最先出现在美国?反映的实质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跑步热。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帕克曾指出:“借助于社会学研究提供的知识可以改善社会,但是如果没有对现象进行更多科学的理解,改善社会的努力通常是苍白无力的。” 为了明晰美国跑步热的性质,有必要将其还原到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中去考察。本文将首先介绍跑步热在美国的萌发,通过考察跑步热产生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原因,进而指出跑步热的性质及其意义。
2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跑步热
美国科普网站WIKIPEDIA将美国跑步热潮解释为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现的以娱乐和健身为目的的路跑和慢跑潮流。1972年美国选手弗兰克.肖特在慕尼黑夏季奥运会马拉松项目中,使得美国时隔64年之后再次拿到金牌,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鼓舞了美国民众投身跑步运动。据估计,这一时期大约有2500万美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跑步运动。
3 美国跑步热的促成因素
跑步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以慢跑的形式出现和流行: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美国中年人久坐的生活方式,身体活动的衰减引发身体机能下降,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其他富贵病的流行威胁到美国大众健康,慢跑成为人们对抗现代病和久坐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慢跑流行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使美国人开始将跑步作为身体锻炼的重要方式并延续下来。到20世纪70年代跑步已经成为人们踊跃参与的体育项目。此次跑步热潮的促成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弗兰克.肖特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马拉松项目上的夺冠,成为这次跑步热的触发点;女权运动促使更多的女性投身跑步以证明自我;电视宣传以及关于跑步书籍杂志的大量涌现。
4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社会就已经处于以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社会学家所说的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同时,美国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经济上,1969—1971年尼克松任内的经济衰退,致使失业率直线上升;政治上,美苏争霸进入第二阶段,苏联的战略攻势对美国造成很大压力;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消极使得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充斥着个人焦虑与时代焦虑的双重叠加。与此同时,美国20世界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运动和20世纪60年代以嬉皮士、女权呼声、反战为代表的反正统文化运动依然持续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状态。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引人注目的一个变化在于: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下,6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国社会运动在70年代开始逐渐走向衰落,70年代之后美国人在所有类型公民社团中的参与度明显降低。
5 跑步热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原因
同样是处于美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时期,为何跑步热没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或80年代,而是集中在70年代爆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特点。(1)社会资本在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呈现匮乏。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各种社会运动随着运动诉求基本实现,加之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在70年代初期与中期开始相继衰落,它反映的是社会资本匮乏、公民活力下降的不争事实。换而言之,这一时期的美国人已经厌倦了各种纷争与运动,人们不再关注宏大的社会话题。正如帕特南所言:“美国人已经在远离人群,不仅远离政治生活,更普遍的是远离了有组织的社区生活。” 跑步作为一种更个人的运动方式,成为美国民众远离有组织生活的一种选择。(2)社会变迁为美国社会带来的真实焦虑持续蔓延。一方面,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美国社会失业率与犯罪率直线上升,加之笼罩在冷战疑云之下,美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爆发于20世纪60年代的反正统文化使得原有的社会规范、伦理价值发生震荡。传统与现代的颉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积极与消极共存,这些都是美国社会变迁时期民众社会心理嬗变的鲜明特征。正因为如此,1972年弗兰克.肖特在慕尼黑奥运会马拉松项目中的夺冠才激励和鼓舞了众多美国人投身于跑步。(3)媒体增殖扩大了跑步运动的影响。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商业有线电视相继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与此同时,创刊于1966年的《跑步者世界》从1973年开始发行月刊;《跑步完全手册》《天生就会跑》等著作一经面世便成为畅销书;随着通讯技术的普及,各大广播公司纷纷对面向大众的跑步赛事,如波士顿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等等进行直播与报道,营造了全民跑步的氛围。(4)教育修正提案第九法案为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打开了机会之门。1972年美国第IX法案的通过得益于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一法案的通过表明了女性作为运动员的身份开始被社会接受,女性参与体育有了法律依据。女权先驱诸如 Kathrine Switzer、Jacqueline Hansen以及Miki Gorman等人的努力实践,向美国女性传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女性也可以成为严肃跑者,也可以参与马拉松。美国本土女运动员Mary Decker、Francie Larrieu、Joan Benoit等人在跑步比赛中的优越表现鼓舞了更多的美国女性投身跑步运动。
6 美国跑步热的实质:对工业社会人异化的反制
如果把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与冲突理论中关于体育运动的描述联系起来,便会对跑步热的出现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冲突理论在考察体育运动时认为,体育运动是由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因素和资本需求所决定和塑造的,这一过程如下:市场经济要求高效率的工作过程,高效率的工作过程产出大规模的消费品;为了满足社会效率,社会必然要求建立巨大的工业科层制;在工业科层制内,大多数工人从事高度专业化和异化的工作;由于对工作缺乏控制和兴趣,工人们常常寻找既可以逃避工作又紧张刺激的活动;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资源和权力通过对消费主义和大众娱乐活动的操控来达到满足工人需求的目的;体育运动成为尤其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冲突理论强调了高效率生产带来的消费型社会和人的异化,使体育成为大众娱乐活动的主要产品以满足人们需求。这与丹尼尔 贝尔所强调的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不谋而合。
学者丹尼尔.贝尔把人类历史划分为3个阶段: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方面,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从中轴原理上讲,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政策制定的源泉;(4)未来方向上,控制技术得以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在制定决策方面,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后工业社会的中心是服务,首要目标是处理人际关系,在这一社会阶段,人们不仅关注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念,还对人的权利、人的健康、人与自然的关系予以关注和思考。因此,后工业社会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反观工业社会,其弊端在于: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顺应变为掠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化的极度发展压缩了人们的生存空间;高节奏强竞争的生活加重了人们的精神负担与生理不适;唯利倾向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个人被最大程度物化为“谋利的工具”。倘若将这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结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工业社会弊端正好对应了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3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正是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造就了美国社会20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与60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等社会现象的激荡,到了70年代,随着各种社会运动衰减,而这种自我满足的特征促使每个人去实现自我发展,表现在行为上便是对健康的重视,对原有非健康生活的摒弃,这也是从20世纪60年代慢跑开始流行的原因所在。
7 结 语
美国的跑步热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之后,经历了70-80年代的长足积累在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虽然近几年美国跑步完赛人数略有下降,但并不足以说明跑步运动在美国进入衰退期,完赛人数的回落,应当视为美国跑步运动进入一个理性发展时期的表现。在跑步热背后,反映的是美国社会变迁对人们身体及心理的改变:公民社会活力下降,社会规范及伦理价值震荡,集体性焦虑。作为对人的异化的反制,跑步热使得更多的人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并专注于体育运动寻求满足与慰藉。
[1]市场洞察.马拉松热潮带来巨大商机[EB/OL].[2016-01-29].http://www.niel sen.com/cn.
[2]何雨.芝加哥学派:一个知识共同体的学科贡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8
[3]Who Knew?The Running Boom Rebooms[EB/OL].[2006-11-06].http://C.W.Nevius Blog Sfgate.com.
[4]Alan Latham.The History of A Habit:Jogging as A Palliative to Sedentariness in 1960s America[J].Cultural Geographies,2015,22(1):103-126.
[5]罗伯特 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2.
[6]Cleaver, Skip.A Look Back at Title IX with Joan Benoit Samuelson [J].ACTIVE,2007(6).
[7]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 [M].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3.
[8]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