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苏词探析苏轼之思想

2018-01-28吴竹芸施小方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430062

名作欣赏 2018年35期
关键词:乌台诗仕途词作

⊙吴竹芸 施小方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武汉 430062]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苏轼之于词,有着一个伟大作家和词派开创者的崇高地位。他的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了他由积极进取转向矛盾苦闷的愁绪,力求超然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浪漫率真、旷达超脱的个性气质。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尽管在苏轼的一生中,仕途多舛,几经起落,但大多数时刻都能泰然处之,豁达通脱,尽管也不免有矛盾抑郁,却仍旧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而这些都在他的词中有所体现。本文尝试从词的角度探析苏轼的人生思想。

一、“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儒家政治抱负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生于眉州眉山。父亲苏洵也是一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对苏轼、苏辙兄弟的儒学教育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都是以儒家“兼济天下”思想为主导。但其一生仕途不顺,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这在其词《沁园春》中有很好的表达: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清清。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写的是早行路上月色、山景虽然别具一番风味,但他却心念弟弟子由,期望早日执手面谈,无心观赏,“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忆起当初兄弟二人初入京城的豪情壮志。虽然此词末两句涉及“用行舍藏”的仕途思考,也似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欲避开政治旋涡,保全自己,悠闲度日的想法。但更关键的还是在“有笔头千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所表达的年少时兄弟俩的远大抱负上。这一路,苏轼纠结于进取与退隐之间,积极为政,却苦于贬谪在外,无力改变复杂的朝廷现状;向往归隐,又无法放下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年,由杭州通判的副职升迁为密州知州,作为一方长官,“致君尧舜”的儒家思想依旧占据主导,政治热情与希望仍在。

二、“牛山何必更沾衣”的仕途思考

元丰二年(1079)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贬往黄州,官位降低,充团练副使,这是苏轼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此后开始了他在黄州的贬谪生活。这是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他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结果是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苏轼因“乌台诗案”的影响,内心满是苦闷与孤寂,尽管儒家思想仍有余温,但他明显更倾向于佛老思想,以期得到心灵的解脱与自由,出世思想在苏轼的思想中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道家与释家同为出世思想,这一时期苏轼的词作中两者也逐渐难分畛域。词的创作在这一时期也达到巅峰。初到黄州的这年重阳,苏轼与友人黄州州守徐君猷登高,以游戏之笔将杜牧旧诗櫽括而成新词《定风波》,为佳节助兴,与黄守共赏。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重九佳节,登高远望,苏轼又是贬谪在外,应有无尽的寂寥苦闷之情,但是他选择杜牧之诗檃括新词,词中却不失旷达之感。虽然“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插满头,似乎暗衬了如今的忧郁悲凉,但终究还是悟得“古往今来谁不老”。而词末则用儒家“牛山”的典故,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古往今来,人生无常,并非今世如此,何必像齐景公一样对着牛山独自伤感流泪呢。也许经历了“乌台诗案”这一沉重打击,苏轼对于自己的儒家理想已然觉得心灰,但并未完全放下,他开始了对仕途及人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三、“万事到头终是梦”的佛老禅意

经历了“乌台诗案”,苏轼有很强烈的出世思想,虽然有关释家思想的词作不多,但他同时期的诗歌与散文显示,他经常到寺院游览,打坐参禅,诵经礼佛,参加各种佛教活动。这一时期,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轼在词作中多有“人生梦醒出,回首总成空”的慨叹,如《南乡子》: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是一年重阳节,他与好友黄州知州徐君猷在涵辉楼宴饮。上阕先写楼中远眺,秋季江上水浅,露出江心沙洲之景,再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尽管风力甚微,仍觉凉飕飕的。“破帽”典出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事,苏轼在此反用这一典故,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在此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钩心斗角。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下阕抒发感慨,良辰易逝,好花难久,如此更当开怀畅饮,尽赏美景。这首词中苏轼似有满腹愁绪,略有颓靡无奈之感。也就是在这种心境下,他才不自觉地向佛老思想靠近,下阕 “万事到头都是梦”一句,合佛家一切皆为虚幻的思想。其实苏轼曾在多首词中发出类似的慨叹,如“人间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平山堂》)、“古今如梦,何曾梦觉”(《永遇乐》),“君臣一梦,古今虚名”(《南乡子》),等等,但到了被贬黄州时,“人生如梦”的感悟才更加深刻,此时在他看来,世间万事,皆是梦境,转眼成空;世事纷扰,都是过眼云烟,何必耿耿于怀,不如活在当下,当醉则醉。

苏轼自黄州时期开始,对佛老思想的接受吸收便一直未停止,除了诵经礼佛,与僧人交游等,他抄经研佛也一直未间断,他将此作为一种修行,作为自我净化的一种方式,表现了对佛禅思想的推崇。

四、“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物外

苏轼在排解现实的打击与苦闷的过程中,深受道家不为外物所累的思想影响,最终做到了坦然面对挫折打击,超然物外的乐观人生态度。正如这首《定风波》所表达的处世哲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是一首遇雨抒怀之作。尽管大雨忽至,雨骤风疾,“莫听”“何妨”“轻胜马”“谁怕”等通过作者的自我选择和感受来传达出一种面对风雨毫无畏惧,从容徐行的轻松、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的风雨,有力展示了作者面对人生坎坷时随遇而安、从容自得的超然境界。下阕前三句承上阕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从而引发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句话道出了苏轼在野外偶遇风雨后领悟到的人生真谛: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转瞬即变,尚能潇洒自如,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荣辱得失又何必耿耿于怀,深陷其中?苏轼贬谪黄州,是政治上的重大打击,却让他的思想于儒释道三家得以融会贯通,得以升华,这首词中表现出更多的是道家的超然物外,从容洒脱。释道家思想同为出世思想,逐渐融合,苏轼许多词作中,既有超脱潇洒的道家思想,又有人生如梦的释家思想。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确然,他一生几经宦海沉浮,仕途多舛,历尽俗世风霜,但他总能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风雨。他一生的思想几乎都是矛盾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士大夫的本位思想,自苏轼年少时便深入骨髓,此后一直影响他的一生,释道思想初始只是他政治不得意时内心的避难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内化于心。苏轼一生经历辗转起伏,既是对他的磨难,也成就了他。从苏轼的词中,我们大致可以窥见他这一生的思想矛盾,从倅杭时期开始到知密徐湖州守时期,虽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时有显露出归隐的想法,释道思想开始萌芽;而后“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一时期起苏轼潜心修佛,出世遁世思想频繁显现,又重归朝廷后守心自持,释道思想沉淀于心;惠儋晚岁,三家思想融汇于心,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苏轼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让儒释道思想融汇沉淀,最终返璞归真,于淡然自得间风华尽显。

猜你喜欢

乌台诗仕途词作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与苏轼相遇
《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更正与致歉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
苏轼的“乌台诗案”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