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格机制“分配效应”的几点思考
2018-01-28李宗克
文 李宗克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是当前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核心机制,也是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市场通过价格变动和供求关系之间的互相影响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很大意义上,亚当•斯密所言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指价格机制。
通常意义上,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价格机制发挥的促进经济繁荣和均衡发展的积极功能。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价格机制实际影响的多重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价格的分配效应。价格决定和调节地区、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价格变动能引起不同国家、地区、行业和阶层群体之间财富和利益关系的变动。
价格的分配效应并非一个新问题或者是单纯的负面效应,而可以说就是价格机制的本质。市场正是通过价格变动引起的利润和财富转移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激励,从而调节供需,帮助实现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但是,价格分配效应在很多时候所带来的地区间、产业间、阶层群体间的财富和利益关系变动,往往造成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和中长时段的失衡,具有更加复杂、深远的历史影响。
早在三百年前,爱尔兰银行家坎蒂隆分析了与货币相关的价格分配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从货币总量的角度指出,在货币流入和膨胀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的价格变动往往存在差异,从而对于不同社会集团产生不同影响,一些群体获得暴富的机会,而另一些群体则成为受害者。而价格上涨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异,早期能够刺激经济的活跃程度,后期则会导致经济的不景气;现代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指出,美洲金银矿的发现对于西欧经济的影响之一就是,真实工资水平在一百年间减少了一半,使得早期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的成果大部分都归入暴发户的手中,没有归于工资劳动者。但他同时认为,由于这一分配格局有利于资本积累,最终又推动了西欧的经济繁荣;在《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更加明确地指出,所有价格变动都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而长时段、结构性的要素价格变动会引起社会财富的巨大转移,加剧贫富分化,可能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
也就是说,价格波动会打破原来的经济社会结构,改变不同地区、部门、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关系,改变产业、就业的地理分配和行业分布,导致相对收入的变化,从而使一些人、行业、地区受益和另一些人、行业、地区受损。这种分配效应可能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总体效率,但也可能引起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的扩大而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价格变动对经济主体而言通常意味着外部性,当这分配效应超过合理尺度时,还会造成激励机制扭曲,鼓励投机而打击诚实经营,同样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近代以来,价格机制的这种影响随着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加深而日益凸显。在欧洲历史上,美洲白银的流入导致的“价格革命”对于西班牙和英国就构成了非常不同的影响。西班牙作为美洲金银矿开采的最先受益者,最终却因为国内物价的上涨而失去了工业品的竞争力,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被英国赶超。而在大致相近的中国明朝时期,海外贸易中白银的大规模流入在催生日益活跃的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地区和阶层间不合理的财富分化。西部内陆地区和农民阶层日益贫困,统治阶层与商人集团之间的财富流向和利益不相一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此起彼伏。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明王朝崩溃,以及近代工业化和科技革命未能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在我国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价格分配效应的正反两方面影响都同样存在。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已经形成共识的结论是: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城市和工业部门从农村和农业部门转移了约5000亿元左右的财富,支持了新中国最初的工业化建设,但对农村发展构成了抑制。到改革开放时期,农产品价格率先调整,同样直接导致农民整体上的增收达到了千亿的规模,从而支撑了整个80年代的农村繁荣,并为下一步国内商品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产品价格停滞甚至下跌,工业品价格则不断攀升,财富分配的天平重新反转,许多地区农村经济重新陷入困境,农民实际收入下降,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最近20多年中,与土地和房地产的价格结构及其变动相伴随的财富、收入重新分配,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诸多经济成就,以及相伴随的问题。根据曹锦清教授的研究,在我国现有土地征用批租和招商引资政策下,过去30年间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保持在极低的水平,很多地方甚至是“零地价”乃至补贴性地出让工业用地,构成了中国工业品廉价和超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得以牢固树立。而与此同时,在商业和住宅用地上的拍卖制度、热钱涌入和货币宽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房地产价格在近20年间暴涨,一方面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在土地所有者、房产拥有者和其他居民之间引起巨大的财富转移和分化。这种大规模的财富分化客观上已经造成了居民消费不足等问题,对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伤害,也埋下阶层固化和社会矛盾的隐患。
价格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价格的分配效应会因货币政策而产生不同的后果。特别是在纸币和信用货币时代,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主调控货币供应,货币政策引起的价格变动使财富转移效应会在更大规模上呈现,一部分地区和群体获取暴利,而另一些地区和群体蒙受巨大损失。而货币本身的“价格”,如汇率、利率的变动更直接造成不同经济部门和社会群体利益和财富分配的重新调整。当前,经由货币和金融路径而实现的财富转移已经达到巨大的规模。由于这种分配效应与国家特定政策设计和政策调整有关,其引发的财富重组就具有人为调控的性质,从而更加容易引起受损群体的不满。
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今天,特别是伴随着金融的扩张,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价格机制具有的多重效应。价格变动一方面能够调节供给和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构成政府调控经济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会在一些情况下损害经济发展,造成不合理的财富转移和分化,引起诸多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关口,与价格分配效应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最后,我们也应该看到,与价格分配效应相关的问题,同样也可以通过这一效应来进行调节。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手段不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一方面相对隐蔽,而另一方面又更加透明,具有独特的优势。有效利用价格的分配效应来推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