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出境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8-01-28刘祥艳蒋依依吕兴洋

文景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刊出境旅游

刘祥艳 蒋依依 吕兴洋

(1. 中国旅游研究院 北京 100005;2.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引言

中国的出境旅游始于1983年广东省赴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探亲旅游。随着1990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组织我国公民赴东南亚三国旅游的暂行管理办法》、1997年国家旅游局与公安部共同发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以及1983年开始实施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政策,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宽松。截至2013年底,中国正式实施的ADS目的地达到116个。1993—2000年、2001—2013年出境旅游市场规模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88%、23.72%。凭借2013年的9 818万出游人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客源输出地。同期,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口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4.54%和19.74%,2013年达到1 287亿美元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地。得益于经济、政策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出境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势头。

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督促学界紧跟其步伐。而实际上,与持续快速发展的出境旅游市场相比,对中国出境旅游的研究却仍显不足。Liping A Cai、Joseph O'Leary和Carl Boger早在1999年就指出,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的早期,尽管出现了较多的报道,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较为匮乏。截至2014年6月底,在中国最为全面与权威的学术性期刊网络——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文献当中,以“入境旅游”为篇名的学术文献与博士论文数量分别为959篇和9部,“国内旅游”分别为590篇和5部,“出境旅游”分别仅有223篇和0部。从目前已有的2篇对出境旅游文献的研究来看,其所覆盖的研究领域有限,且使用的研究文献均发表在2008年以前,因此有必要扩充文献样本,对已有文献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般意义上,出境旅游是一国公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中国出境旅游通常被定义为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在内的中国大陆居民到其他国家与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按照所到目的地一般又分为港澳台游、边境游与出国游3种形式。鉴于边境旅游在出境地点、出境人员、活动范围、时间、目的及使用证件上的特殊性,本文不包含与边境旅游相关的研究文献。

研究样本来源于学术性期刊网络——中国知网。笔者首先以篇名为“出境旅游”或者“出境游”进行检索,搜索到1989—2013年期间发表的文献共约2 200篇,其中收录在学术期刊的文献仅有313篇。这其中可能还会遗漏篇名不包括“出境旅游”或“出境游”的研究文献,但通过以“出境旅游”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这类文献很少故可忽略不计。在313篇样本基础上剔除社评、报告类文献后,剩余199篇文献。进一步剔除重复文献,对内容相似的文章,仅保留那些发表在旅游研究领域相对更权威的期刊上的文献,如《旅游学刊》《旅游科学》《人文地理》等。通过以上逐步筛选,最终获得118篇样本文献。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将中国出境旅游研究分为4个研究领域: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概况、出境旅游市场(需求方面)、出境旅游产业(供给方面)、出境旅游发展政府规制及政策态度(见表1)。根据各类研究文献的比重,可以发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发展概况两个领域,之后是政府规制和旅游产业研究。

表1 出境旅游研究文献分类及主要研究内容Tab.1 Classifi cation and contents of academic literature about Chinese outbound tourism

二、中国出境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1.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概况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概况主要包括中国出境旅游的市场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出境旅游带来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几个研究主题,研究性质基本为定性研究。

根据不同时期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特征主要表现为:出境旅游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因私出境主导的准大众旅游时代;出境目的地由少到多,出境旅游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拓展,更多的游客流向欧美及非洲地区;出境旅游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且购物一直是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出境旅游的客源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出境旅游未来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旅行社在出境旅游中最初的强地位逐步被削弱,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开始自主出境游。

出境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曾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如公费旅游,但有些问题始终存在,如出境组团社经营管理混乱、出境旅游市场仍需规范、出境旅游产品需要更新和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提升等。当前阶段同游客有关的问题则更为突出,如如何保障出境游客的权益并合理引导其非理性消费行为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已有文献从政府管理、经营主体和游客这3个参与主体视角给出了对策。

出境旅游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效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平衡三大旅游市场发展;带动旅游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与此同时,出境旅游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境外非法滞留等,尤其是导致外汇流失严重、旅游赤字的产生。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前景良好:中国政府可能继续放宽对出境旅游的规制,为其营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将会继续扩大,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参与出境旅游,出境旅游将成为更大众化的消费活动。但目前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预测的研究不足,已有研究均是经验性质的,极少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仅有1篇文献采用模糊集合理论和马尔可夫链理论预测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规模。

总体而言,出境旅游发展概况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且研究内容较为重复。近年来此类研究有所减少,部分学者转向针对省域或市域等更小地理范围的出境旅游发展概况的研究。如有学者分析了河北省、浙江省及内蒙古赤峰市的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对策及发展趋势等问题。随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笔者认为该领域不再是主流的研究主题。但对出境旅游发展的预测,尤其是采用更成熟的计量研究方法进行的预测将有所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出境旅游时间序列数据的不断完善,这种预测将更为准确,从而为出境旅游企业经营及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

2. 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研究

出境旅游市场研究主要包括出境旅游需求的影响因素、游客消费行为、游客文明行为等内容,其中包含对出境旅游高消费问题的争议。

首先,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研究大多采用定量方法,多以省域、市域为案例,通过统计公报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已有研究将影响出境旅游的因素大致归结为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因素等方面。ADS政策增加了中国游客可选择的目的地数量,进而刺激了中国居民出境旅游的需求。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及收入分配在内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出境旅游的决定性因素,此外,汇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为出境旅游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闲暇时间及周围人群的出境旅游次数的多寡、城市化率、交通便利度及出境旅游信息丰富程度等社会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此外,游客个人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如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偏好等。其他因素如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距离、目的地的安全保障、旅游资源和住宿设施、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新媒体营销、旅行前信息搜索行为、旅行中是否选择中国海外旅游服务机构以及旅行后的游客满意度等对出境旅游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最新的研究发现影视文化对中国出境游客目的地旅游产品与线路的选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针对出境游客消费行为特征的研究大多为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抽样调查总结出中国出境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目的地选择、出游方式、出游目的、信息获取渠道、购买决策等在内的一般消费特征,以及消费评价。其中,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备受关注,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褒贬不一。出境旅游发展初期,大部分学者对这一现象持批判的观点,认为它是消费主义的表现,需要慎重对待,及时采取遏制措施,如引导出境游客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借鉴海南省所采取的离岛免税政策,以回流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消费。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认为中国出境旅游高消费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与收入差距扩大、从众消费及炫耀消费心理等有关,应该以消费观念转变和刺激国内消费为主要应对措施,进而引导中国公民的理性消费。另外,鉴于出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出境旅游高消费是否真实存在受到质疑。

最后,在中国出境游客的境外不文明行为的研究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社会文化、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并提出相应对策。文明的出境旅游行为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密切相关,出现“不文明”问题的原因部分在于中国游客同目的地国家居民的社会文化及行为规范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将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研究作为中国出境旅游研究的主要部分,未来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进展:其一,出境旅游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拓展到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社会文化因素、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交互作用等领域。其二,出境游客消费行为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类细分市场的剖析,如冯霞敏(2012)曾经分析了自助出境游客的行为特征,未来研究可以在年轻人、女性以及邮轮、购物等市场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结合文化人类学对游客行为及其意义展开深入研究,结合认知消费学、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社会学解释游客的决策与行为,结合经济学与统计学预测相关因素对于游客选择与行为的影响作用与程度等。

3.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研究

该研究领域的文献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出境旅游产业发展与出境旅行社企业管理两个方面。

中国出境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产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产业竞争态势、出境旅游供应链建设,以及如进行跨国经营、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等产业升级问题。其中,杨宏浩、戴斌(2009)总结了中国出境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虽然出境旅游为企业提供了跨国经营机遇,企业跨国经营依然面临各种挑战,如中国旅游企业同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差距、境外经营的高风险性等。

中国出境旅游企业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产品和人力资源管理两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出境旅游包价产品存在趋同性,出境旅行社的产品创新可以从品牌、质量及专业化等方面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方面,旅游企业应重视出境旅游领队的培养,旅游教育机构应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国际交流及校企合作,改进出境旅游领队人才的培养模式。

整体来看,对出境旅游产业和企业的研究较少,且内容零散。大多数研究基于已有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在理论的创新性上显得不足。该方面的研究并不是中国出境旅游研究的重点内容。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深入分析出境旅游产业与企业运营的特殊性基础上,一方面加强理论与方法创新;另一方面进一步关注中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模式、同境外目的地的合作、出境旅游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研究等具体问题,以此为出境旅游产业体系的优化与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4. 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政府规制及政策态度研究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政府的管理会极大影响出境旅游市场与产业的走向。相关研究表明,出境旅游发展的政策规制问题存在着“疏”与“堵”的两种倾向,其倾向往往取决于学者们对于出境旅游发展同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以及出境旅游能否对国际收支产生积极作用的认识。

在政府规制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普遍提倡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在加入WTO之后,应更多地采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如制定《出境旅游基本法》、从法律的角度对领队岗位等进行规范、合理规范 “出境旅游押金”制度等。此外,将价格管理交给市场,继续放宽出境旅游及其经营条件的限制,出境旅游政策宜“疏”不宜“堵”。但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也反映出加大行政管理的倾向,如倡导建立统一的居民因私出境旅游管理体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采用市场份额管理法对旅游行业进行监管,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征收出境旅游消费税。

在政策态度方面,基于对中国出境旅游是否超前发展和其对国际收支的正负面影响,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见解。首先,戴学锋等通过对比中、日、韩出境旅游发展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出境旅游存在超前发展现象。相反,雷平等通过对44个主要旅游国家与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出境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人均GDP呈指数上升。同时,受宏观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杨军、戴斌等同样认为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现阶段宏观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其次,部分学者认为发展出境旅游对于国际收支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消减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最终一定程度上保护中国纺织品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也有学者认为鉴于中国的外汇储备以债务性居多,且大部分靠出卖低价劳动力获取,出境旅游导致大量外汇流出,因此需要对出境旅游发展采取谨慎态度。

综上所述,在政府规制的研究进展方面,目前成果只对现有或未来可行的法律法规、宏观管理措施等进行了表述性的阐述,尚未涉及实证性问题与规范性问题的研究。未来可就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中国政府的出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是什么?产业与市场对相关政策的响应如何?政府规制对于相关产业、出境市场、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此外,目前对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在当前出境旅游由“适度发展”转向“规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对政策效果的评价及国际间的比较研究对出境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在政策态度方面,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要认识到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它是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好地维护国民出境旅游的权利。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认识到出境旅游对我国全球战略实施的重要意义,不能仅仅因为旅游项目服务贸易逆差的扩大或者境外消费所导致的外汇漏损,就限制公民出境旅游的权利,不应采取限制的政策导向,而是应合理地对出境旅游加以利用与促进。

5. 其他研究

除以上4个领域的研究外,还有少量研究关注了出境旅游安全、出境旅游目的地、出境旅游发展过程中华人华侨企业等相关问题。首先,在中国出境旅游安全方面,目前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现状分析层面,大都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针对中国出境旅游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政府制度保障和旅行社危机管理以及出境旅游保险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其次,在出境旅游目的地研究方面,少数研究分析了国外旅游目的地竞争和客流空间结构。最后,在华人华侨企业研究方面,探讨了中国出境旅游企业选择同目的地国华人华侨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以及持续合作的规范措施。

未来对出境旅游安全的研究可进一步围绕安全事件对于市场的影响时间与影响范围展开,如有学者采用X12—ARIMA模型初步估计近十年泰国旅游危机事件对中国赴泰旅游的影响。对于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研究,未来可以就中国出境旅游对境外目的地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影响效应。

三、结语

本文在扩大样本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合理筛选的基础上,首先将中国出境旅游研究分为4个研究领域:出境旅游发展概况、出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产业、出境旅游发展政府规制及政策态度。继而对每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及不足进行分析,得出未来研究的可行方向,以期对未来中国出境旅游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笔者预测未来出境旅游的研究将继续以市场研究为主体,呈现出更明显的多学科融合趋势,研究对象趋于微观化。在研究方法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为更多学者所采用。

对已有研究的主要评述总结如下:

(1)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出境旅游现象的表述上,缺乏相应理论和模型的构建。例如,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及游客行为的研究方面,结合已有游客动机、目的地形象、目的地选择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较少,更谈不上对已有西方社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理论模型进行修正。

(2)在研究内容上,研究的领域以及研究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旅游系统模型中,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是该系统的两个核心构成。然而已有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及政府政策的研究均基于旅游客源地视角,缺乏基于旅游目的地视角的研究,未来可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此外,可以通过缩小研究问题,进一步提升研究深度。例如不再泛泛地研究游客的一般行为特征,而将研究问题缩小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行为特征;关注某一特定因素,如社交媒体对中国出境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等,使研究更加“精细化”。

(3)在研究方法方面,实证研究欠缺。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定性研究或者描述性的定量研究,缺少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很少采用目前在国际旅游和接待业研究领域中普遍使用的结构方程和经济计量方法等实证研究方法。总之,应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出境旅游的特殊性,以期对已有的相关理论框架和模型有所创新,对旅游研究的一般理论有所贡献。

相比已有的文献研究,本文基于更长时间跨度的文献样本,研究结果更为全面、客观。但同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文献只关注了期刊文章,没有涵盖相关的专著和学位论文,且尚未将境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纳入,未来的研究对此可作进一步补充。

[1]戴斌,蒋依依,杨丽琼,等.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政策选择[J].旅游学刊,2013,28(1):39~45.

[2]Cai L A,O’Leary J,Boger C.Chinese travelers to the United States:An emerging market[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999,6(2):131~144.

[3]欧玉婷,桑广书.国内出境旅游市场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3):116~120.

[4]张传丽,王晓云.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研究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2):40~44.

[5]Jafar.

Encyclopedia of Tourism

[M].London:Routledge,2000.

[6]罗明义.国际旅游发展导论[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12~115.

[7]舒伯阳.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1):31~35.

[8]冯玮.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经济地理,2005(2):244~246.

[9]戴斌,张耀军.9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特征与趋势[J].财贸研究,1997(6):16~18.

[10]夏建国, 魏晓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回顾与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2~56.

[11]黄细嘉,周青.出境旅游发展与旅游强国建设[J].旅游学刊,2011(8):10~11.

[12]丁枢,杨铭德.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S1):54~56.

[13]杜江,厉新建,秦宇,等.中国出境旅游变动趋势分析[J].旅游学刊,2002(3):44~48.

[14]郭鲁芳.关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探讨[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4(3):77~80.

[15]刘俊清,李雯.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1(3):36~40.

[16]赖玺婷,杨志平,刘水源.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116~118.

[17]黄细嘉,周青.出境旅游视域下的旅游强国建设初探[J].求实,2012(12):62~64.

[18]肖建成,任江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2~11.

[19]龙婷.论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6):47~49.

[20]高舜礼.新形势下出境游发展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旅游学刊,2002,17(6):42~44.

[21]戴学锋.出境旅游应成为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1(8):6~7.

[22]戴学锋.论出境旅游在扩展中国国际影响力中的作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9):1~8.

[23]肖卉.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原因及积极作用分析[J].商业经济,2008(8):97~98.

[24]张善芹,何佳梅.发展出境旅游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经济学透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6):74~75.

[25]杨军.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兼与戴学锋、巫宁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6(6):65~68.

[26]马波,寇敏.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06(7):24~28.

[27]雷平,施祖麟.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J].旅游科学,2008(2):33~37.

[28]王磊,梁晓伟.我国出境旅游政府规制存在问题及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4):292.

[29]孙盼盼,李洪波.基于灰色模糊马尔可夫链的中国出境旅游规模预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9~42.

[30]郭静,刘鹏.河北省出境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1):170.

[31]王蕊.论浙江省的出境旅游发展[J].经济论坛,2008(4):34~36.

[32]张国芬.赤峰出境旅游市场发展研究[J].商界论坛,2013(7):219.

[33]叶云霞.上海市居民出境旅游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 2009.

[34]张善芹, 何佳梅.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及原因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1~64.

[35]黄爱青,王海滨.广东省出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J].中国商贸,2012(5):179~180.

[36]杨宏浩,戴斌.出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9(8):131~134.

[37]胡青芳,许春晓.长沙市居民出境旅游需求的收入分异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4):31~36.

[38]邓爱民.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12):79~83.

[39]王昆欣,章笕.基于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34.

[40]丁小伟.浅谈金融危机下出境游市场为何逆势而上[J].科技经济市场,2009(5):70~71.

[41]徐沁.游客出境游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扬州大学, 2007.

[42]佟玉权.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J].市场论坛,2009(10):70~72.

[43]张琰.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居民出境旅游消费意愿的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2(2):87~93.

[44]熊明均.四川省出境旅游市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05~108.

[45]殷睿.基于因子分析的出境旅游消费者目的地选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3):52~53.

[46]邵隽.中国游客出境游目的地选择与社交媒体营销[J].旅游学刊,2011,26(8):7~8.

[47]刘春济,冯学钢.我国出境游客旅行前的信息搜索行为意向研究:基于TAM、TPB与DTPB模型[J].旅游科学,2013,27(2):59~72, 94.

[48]周杨,叶全良.基于Logit模型的中国游客境外选择服务机构行为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37~43.

[49]张善芹.济南市出境旅游者满意度模糊综合评判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72~275.

[50]段召阳.泰国影视热趋势对中国赴泰出境旅游的影响[J].中国传媒科技,2011(12):108~110.

[51]课题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特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1~7.

[52]朱蕴波.北京市出境旅游市场消费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6(4):76~79.

[53]丁健,李林芳.广州市居民的出境旅游行为[J].地理研究,2004(5):705~714.

[54]王承云,陈艾娜,李娜娜.上海市居民出境旅游行为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01~107.

[55]课题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评价及主客关系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56]王素洁,齐善鸿.消费主义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高消费行为探析[J].旅游学刊,2005(6):39~44.

[57]王晓欢,何忠诚.中日公民出境旅游消费行为比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488~489.

[58]王镜,马耀峰.消费主义与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J].生态经济,2007(2):73~78.

[59]白凯.出境旅游的消费异化:现象、原因与解决途径[J].旅游学刊,2011,26(8):5~6.

[60]颜麒,吴晨光,叶浩彬.离岛免税政策对海南省旅游需求影响效应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3,28(10):47~51.

[61]蔡兴,李红权.我国出境旅游消费“双高”格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12(4):26~29.

[62]程晓娜,温丽华.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双高”格局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133~135.

[63]李金平,陈方.我国出境旅游业高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6):129~133.

[64]张铭晋.浅议国内居民出境旅游奢侈品消费的动因[J].商业经济,2010(16):111~112.

[65]周勍.中国出境旅游者高消费行为及其形成原因探究[J].消费经济,2013(1):75~78.

[66]郭振江,李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均消费支出变化趋势研究[J].旅游论坛,2013(5):26~32.

[67]姜先行.从社会互动规则看中国公民的出境旅游及公民素质提升对策——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说起[J].特区经济,2007(7):156~158.

[68]刘丽莉.出境游中不文明行为的内在文化机理分析及其管理策略的认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662~665.

[69]陈蕾.从文化差异角度看出境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J].皖西学院学报,2013(4):122~124.

[70]齐善鸿,焦彦,杨钟红.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改变的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9(5):111~115.

[71]余建辉,张健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探因[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21~124.

[72]郭鲁芳,张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与软实力提升研究[J].旅游学刊,2008(12):18~22.

[73]陈顺明.出境旅游热的“冷”思考——从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谈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3):281~283.

[74]冯霞敏.自助出境旅游个体消费行为特征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73~76.

[75]王家宁.我国出境游产业发展态势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的视角[J].河北企业,2011(7):43~44.

[76]何佳梅,张善芹.我国出境旅游供应链建设研究[J].人文地理,2007(2):39~42.

[77]马琳.从出境旅游外汇漏损谈旅游贸易中的产业升级[J].旅游学刊,2011(8):9~10.

[78]杨宏浩,戴斌.中国出境旅游产业运行特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9):124~128.

[79]杨军.出境旅游与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经济学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281~285.

[80]沈涵.我国出境旅游的产业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11(7):6~7.

[81]秦宇.出境旅游带动饭店业跨国经营的几个隐含假设[J].旅游学刊,2011(8):8~9.

[82]王国钦,郭英之,严诗容,等.海峡两岸境外团体套装旅游趋势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5):62~68.

[83]刘原原.无专利权保护现状下的旅行社产品创新策略——以北京市场出境旅游线路为例[J].沧桑,2007(6):94~95.

[84]郑燕萍,刘又堂.出境领队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快速发展的出境旅游市场[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82~84.

[85]李海燕.论出境旅游领队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0):248~250.

[86]赖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材建设探索——以桂林旅专涉外旅游(出境领队)专业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21~30.

[87]依绍华.中国加入WTO对出境旅游政策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1,16(3):11~14.

[88]陶卓民,吴天宏.对我国出境游价格管理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2(5):17~18.

[89]张广瑞.中国出境旅游热的冷静思考——关于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的辨析[J].财贸经济,2005(7):87~91.

[90]韩玉灵,秦岭南.对“出境旅游押金”现象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12):65~69.

[91]林松.试论出境游押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30~332.

[92]姜坤,章锦河.论中国出境旅游法律体系的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7(1):9~11.

[93]刘喜华.浅析中国出境旅游法律体系[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9):42~44.

[94]田凤娟,旷天伟.出境旅游领队立法刍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5):76~78.

[95]蔡家成.试论我国出境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问题[J].旅游学刊,2000,15(3):13~18.

[96]肖德贵,郑辽吉,张莉,等.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份额管理法[J].丹东师专学报,2003(4):53~54.

[97]张莉.出境旅游市场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3~35.

[98]戴学锋.开征出境旅游消费税的设想[J].中国财政,2004(8):14~15.

[99]高跃.浅谈开征我国出境旅游特定行为消费税的可行性[J].理论界,2006(3):175~176.

[100]戴学锋.为什么说中国出境旅游是超前发展?[J].旅游学刊,2008(5):9~10.

[101]戴学锋.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出境旅游超前发展初探[J].旅游学刊,2012,27(9):9~16.

[102]雷平,施祖麟.出境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旅游学刊,2008(7):28~33.

[103]张凌云,房蕊.日本出国旅游需求与人均GDP关系实证研究——兼议对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启示[J].旅游科学,2011(3):24~34.

[104]张凌云,杨晨.从创汇优先到平衡收支: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兼与戴学锋先生商榷[J].旅游学刊,2007(6):20~24.

[105]庞莉华,刘益.广东居民出境旅游消费水平与结构分析[J].特区经济,2011(10):132~133.

[106]戴学锋,邓志勇.我国国际旅游业已成为逆差迅速扩大的产业[J].财贸经济,2008(8):101~105.

[107]戴学锋,巫宁.中国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探析[J].旅游学刊,2006(2):41~45.

[108]戴学锋,王栋贵.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J].旅游学刊,2008(12):23~28.

[109]欧阳驹,章卓尔.我国出境旅游热的安全管理冷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6):105~106.

[110]李嘉欣.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对出境旅游的启示[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303~304.

[111]覃福晓.建立出境旅游安全调查和公告制度[J].旅游学刊,2011(2):11~12.

[112]黄怡.质量管理工具与旅行社出境游危机预警能力的提高[J].旅游论坛,2012(1):70~74.

[113]饶婧婧.出境游保险发展对策[J].中国保险,2010(4):51~53.

[114]郭英之,张红,宋书玲,等.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4,19(4):27~32.

[115]张传丽,柴爽.中国出境旅游目的地竞争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0):170~171.

[116]陈雪琼,吴水芳.中国出境旅游流流向的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0~36.

[117]李晓雯,陈雪琼.泉州出境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4):81~86.

[118]曾婷婷,吴克祥.出境游与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0(8):165~166.

[119]杨劲松,赵小丽.基于华商网络的出境游促进模式构建研究[J].特区经济,2011(9):161~163.

[120]姚媛.基于X12—ARIMA模型的中国游客赴泰旅游季节性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31~135.

猜你喜欢

学刊出境旅游
结伴学刊共成长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不惑”之年的回望与思考——纪念《红楼梦学刊》创刊四十周年
欢迎订阅《红楼梦学刊》
旅游
论我国的限制出境制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出境定居的党员党籍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