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中莱拉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
2018-01-27孔祥颖
孔祥颖
摘要:后现代女性主义以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传统女性主义进行了发展,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对《灿烂千阳》中的女性形象莱拉进行分析解读。首先,从话语即权力的观点来分析莱拉用自己的话语说话,反抗阿富汗男性话语霸权的后现代特征。其次,从性别模糊、兼有两性气质的角度来揭示莱拉对传统男女二分对立的打破。
关键词:《灿烂千阳》;莱拉;男性话语;二元对立
后现代女性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与女性主义结合的产物。后现代女性主义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念,对传统女性主义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自己全新的理论观点,如:反对男性话语霸权,构建女性话语体系;反对男女二分的二元对立;在男女的差异中寻求平等等。《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描绘了处于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玛丽亚姆和莱拉的悲惨生活。本文通过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来解读莱拉的形象,以此来反对以男性意志为代表的阿富汗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反抗男性话语的莱拉
后现代女性主义吸收借鉴了后现代主义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旧女性主义都处于男性压迫和禁制女性的模式,后现代女性主义着力于发明女性的话语,要求女性用自己话语说话。《灿烂千阳》中的莱拉在男性话语霸权的阿富汗,坚持用自己的话语说话,并与玛丽亚姆构建起了女性话语,一起对抗拉希德的男性话语霸权,对抗阿富汗的男性话语体系。
莱拉有一个知识渊博的父亲—哈基姆,他是一名教师。每天晚饭过后,哈基姆都会给莱拉解答不会的题目,并给莱拉布置一些作业,这是因为哈基姆认为“让妇女接受教育是对的”,并且“从莱拉小的时候起,她爸爸就跟她说得很清楚,除了她的安全之外,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她的教育”。在爸爸的教育的影响下,莱拉从小就有自己的思想,就算妈妈严令禁止她跟塔里克交往,她还是选择了跟从小喜欢的塔里克继续亲近下去。在那个封建陈旧的阿富汗,塔里克跟她的亲吻她都看做是“一件小事情。一件不值得苛责的放纵。”,她甚至放心的把自己交给深爱的塔里克,但她最后还是放弃跟他离开。可见,在那个男性霸权的阿富汗,莱拉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敢于说出、做出自己想要说、想要做的事情。嫁给拉希德后,莱拉多次跟拉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对这个残暴的男人说“不”。比如,为了阿兹莎健康,莱拉“反过来责骂他在房间里抽烟,不让婴儿跟他们一起睡”;当拉希德举起皮带打玛丽亚姆的时候,“女孩向他扑过去。她用两只手抓住他的手臂,使劲往下拉,使拉希德的力量带着她双脚离地。她成功拖慢了拉希德走向玛丽亚姆的脚步。”;她偷偷从钱包拿走拉希德的钱,存了很长时间,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跟玛丽亚姆逃跑。莱拉敢于反抗拉希德的男性权威,对他的男性话语进行反抗。莱拉救了玛丽亚姆后,玛丽亚姆慢慢的放下了对莱拉的敌意。在一个深夜玛丽亚姆跟莱拉在院中喝了三杯茶后,她们两个人成为了坦诚的,无话不说的朋友。当玛丽亚姆跟莱拉和好后,她们建构起了属于她们的女性话语体系,联合起来对抗拉希德的男性话语,以此来争取属于她们的幸福和自由,并对阿富汗的男性话语霸权提起了控诉和挑战。
福柯认为“知识是权力的眼镜。”女性获得话语权力,与知识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要想获得权力,建构属于女性自己的话语体系,首先就是要获取知识。《灿烂千阳》中的莱拉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她的父亲哈基姆把她的教育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放弃什么也不会放弃对莱拉的教育,她还有一个有着独特思想的老师,学生们给她起了个新的名字“画家阿姨”。“画家阿姨不化妆,也不佩戴珠宝收拾。她从不戴头巾,也禁止女生这么做。她说女人和男人从任何方面来讲都是平等的,如果男人不用戴头巾,那么没有理由要求女人戴。”画家阿姨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她不化妆,不戴珠宝,更不戴头巾,绝不屈服于社会舆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她不苟同于当时阿富汗大部分男性的男权观点,她知道自己作为阿富汗的一份子的价值和任务。这样的一个女性在当时的阿富汗是很少见的。在“画家阿姨”教育下的莱拉,不仅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接受了与每个男性同样平等的知识,而且深受“画家阿姨”独特思想的影响。
父亲和老师的共同教育下,莱拉成长成了一个掌握着充分知识,并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用自己的知识与玛丽亚姆共同建构了属于她们的女性话语体系,一起去反抗拉希德的男权主义,反抗阿富汗的男性话语霸权。
二、打破男女两分的莱拉
传统的二元对立是指西方传统中一直存在的以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为前提的主观和客观、能动和受动等绝然对立的思维方式。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以传统的二元对立来区分男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别中立、平等,而是“反映着男性有限洞见”的男性中心主义,所以他们致力于打破传统的男女两性二元对立的模式。《灿烂千阳》中的很多角色都有着模糊的性别形象,莱拉更是《灿烂千阳》中打破男女性格两分的代表人物。
从小父亲就告诉莱拉“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他的男人更加需要你”,莱拉要比同龄的女孩子的思想要更加独立,也更加有自己的想法。莱拉的两个兄弟战死后,面对母亲那般堕落的情况,莱拉主动地承担起了家务,并为母亲一心沉浸在兄弟战死的悲伤中看不到自己而感到难过。母亲没有接她放学的时候她会生气地想:“如果人们的爱全部都给了已经生下来的孩子,那么他们就不应该再生其他的了。太不公平了。”,这种想法在那个重男轻女、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是很少见的,也是很难得的。为了安全的生下跟塔里克的孩子,莱拉勇敢并机智的决定跟拉希德结婚来掩盖这件事。生下孩子以后,莱拉为了孩子的健康多次坚定的对专制的拉希德说“不”,并跟玛丽亚姆一起反抗拉希德的“暴政”。喀布尔的战争结束后,莱拉想起童年父亲说的阿富汗需要她的话,毅然决然地决定返回喀布尔,为喀布尔的孤儿院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从莱拉的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她的身上体现出来的勇敢、机智、理性、有担当的男性气质。被调皮的卡迪姆跟他的伙伴欺负的时候,莱拉渴望得到心上人塔里克的保护;得知塔里克去世的消息的时候,她会无助会痛哭;女儿阿兹莎被送到孤儿院的时候,她会不舍,会想尽一切办法见到她。在莱拉的身上,我们更是可以看到作为女性的柔美,需要被保护的一面。胡赛尼将莱拉塑造成了一个男女性别模糊的形象,打破了传统的男女对立的二元模式。
莱拉从小的生活经历使得她成为了《灿烂千阳》中反抗男性话语,打破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的代表人物,也更好的体现了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莱拉的形象,我们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到胡赛尼的女性观点,也可以激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灿烂千阳》这部作品,对边缘地位的阿富汗的女性问题更加关注。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M].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潘萍,何良安.后現代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女性生存方式[J].浙江学刊,20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