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偶然中寻求必然

2018-01-27孙会兰严重兵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4期
关键词:必然性农业技术

孙会兰+严重兵

摘要:许多农业技术理论和成果源自于生产实践中的偶然发现,探究这类偶然事件发生的一般性规律,发现其蕴含着必然性。主动搜寻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中出现的偶然事件,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不懈的研究,可以升华农业科学技术理论,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技术;偶然事件;技术苗头;必然性;升华技术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4-4920-03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源自于研究者在生产实践中的偶然发现,紧紧抓住这些偶然发现,对其技术因素进行剖析验证、补充完善、升华提高,最终可以形成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实用新技术或新发明。农业科技更是如此。明确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偶然发现技术苗头的本质是必然事件,变“偶然发现”为“主动搜寻”,可以显著提高发现“技术苗头”的概率。针对“技术苗头”进行研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指导大面积生产的一般性原则,这就升华了农业技术。在中国,农户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其生产规模小且数量庞大,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搜寻“技术苗头”提供了优越条件,农业技术人员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1 农业生产实践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

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二任院长、著名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金善宝先生曾经著文《农业科学研究要走在生产的前列》[1],阐述了农业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强调农业科学研究要走在生产的前面,其正确性是无容置疑的。但是,如果因此而弱化甚至摒弃农业生产实践对农业科学研究基础性作用的认识,则必然会局限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范围,减少探索新理论、新技术的途径,减慢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这一规律。深刻理解农业生产实践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加深对农业生产实践在农业科学研究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认识,有利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开拓视野、开放思想、开阔领域,从而升华农业技术。

2 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偶然发现常常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引发剂

2.1 “偶然发现”培育出高产矮秆小麦

美国人诺尔曼·布洛格(Norman Borlaug)于20世纪中期在墨西哥培育高产矮杆小麦品种并推广应用,用事实证明了“食物增长的速度可以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改變了当时主流社会对人类前途的悲观看法,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迄今为止世界惟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农学家。诺尔曼·布洛格能够培育出高产矮杆小麦品种,得益于偶然发现给他的启示。那时候,美国国家标准规定:小麦田施用化学氮肥的最高指标是每公顷100磅纯氮,诺尔曼在墨西哥从事小麦育种工作8年的实践中,试验田的施肥量都遵循着这个指标,育种工作的成绩并不突出。1952年的一天,诺尔曼和助手查看试验田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试验田就像是一个大棋盘,棋盘上的每一个小方块上,绿油油的小麦十分茁壮,而周围的小麦则呈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他觉得这其中必有原因,就找来试验操作工人询问,当问到“你究竟是如何施的化肥”时,施肥的工人老老实实地承认:没有按照要求均匀地施肥,而是在田块的一个方向分条撒一遍,又在垂直方向再分条撒一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一条占地很宽大;两个方向撒的化肥会造成少量重叠;由于撒出手的化肥分布不是完全均匀,造成那些重叠地方堆积的化肥就比其他地方多1倍以上。诺尔曼由此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小麦的实际需肥量比国家规定的最高指标要多1倍以上;二是试验田里小麦品种的产量可以翻番了。他由此培育出了当时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小麦品种,为多个国家解决了食物短缺的问题[3]。

2.2 “偶然发现”造就了“杂交水稻之父”

原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的教师袁隆平,在1960年7月的某一天下课之后,来到早稻试验田观察试验情况,偶然发现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此株的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细心地收获了一把种子,准备第二年用系统育种法选育。但是,第二年种植后,植株高矮不一,抽穗、开花、成熟也不一致,每一株的性状均比前代差。为此袁隆平依据孟德尔遗传学理论,将那些性状不一样的植株详细记载,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由此,他推断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说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就可以努力探索出其中的规律,直接利用杂种优势。经多年试验研究,最终于1973年成功育成籼稻三系杂交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4]。

2.3 “偶然发现”促成了小麦和水稻栽培效益的成倍提高

1981年麦收之前,时任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立科带着农牧结合的任务去陕西省合阳县甘井乡蹲点,当地干旱少雨导致小麦产量低,农民普遍缺粮严重。李立科偶然在距乡政府3 km的休里村看见:在一大片植株稀疏的麦田里,有一小块麦苗长势突出,其麦秆茁壮、穗头肥硕。一问原因,原来是前一年保管员清理仓库时,把一架子车磷肥像倒垃圾一样倾撒在二分地里。李立科立即着手研究肥、水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在下一个小麦生长周期设置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磷肥使小麦根系的长度增长93%、条数增多98%,重量增加170%。由于根系扎得深,可以利用土壤下层的水分从而提高了产量。根据渭北干旱少雨的自然特点和小麦生长规律,李立科提出了渭北小麦产量从低产到中产是“肥”的问题、从中产到高产是“水”的问题、提高小麦对降水利用率的措施要多措并举的观点,奠定了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理论基础。他运用“以磷促根、以根调水”和“旱地小麦留长茬全程覆盖” 的栽培技术,使当地的小麦产量由原来的750 kg/hm2提高到6 000 kg/hm2。在黄土高原推广以肥调水技术,使小麦单产提高了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倍多[5]。李立科正是因为紧紧抓住了“偶然发现”进行研究,创立了《以肥调水成倍提高小麦产量》的旱作技术。endprint

长江大学农学院的邢丹英教授在恩施工作期间,为了解决水稻旱育早发高产技术成秧率不高的难题,于利川、宣恩、咸丰等县设点试验,但效果并不显著。1993年的一天,他偶然得知石桥沟村一位姓唐的农民用双层膜搞水稻旱育早发,且效果不错,便立即赶去现场考察,随后通过深入研究,解决了成秧率低的难题,该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

在农业科研领域,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分析这些事例不难看出:生产实践中的偶然发现常常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引发剂。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这些“偶然发现”如果不是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也不可能有幸成为科技进步的“引发剂”。因此,农业科研工作者应该树立重视生产实践的意识,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自己的科研工作。

3 “技术苗头”与“偶然发现”的本质是必然事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着重要作用。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所提供的机遇,揭示其背后的必然规律。

农业技术的推广,落实到根本上就是农户应用某种农业新技术,这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形式之一。当推广者向农户提供新技术时,必然提供相应的操作标准,农户按照操作标准去实施新技术;由于中国农户的生产规模小,应用新技术的农户数量多,而农户又是独立的生产单位,在按照操作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不同农户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操作标准的情况,偏离操作标准的程度又会导致应用新技术效果的差别。偏离程度越大的农户,其应用新技术的效果就越突出,虽然它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很小,但当试用新技术的农户数量增加时,出现技术应用效果特别突出的农户的几率就随之增加[7]。

根据统计学中抽样理论的样本分布原理分析:如果将使用该技术的农户设定为样本群体,则每一个农户就是一个样本,他们应用新技术的效果就是一个个具体的样本观察值,只要样本(农户)的数量足够多,所有样本的观察值就呈现以样本观察值的平均数为中心的连续性分布(近似正态分布),且观察值偏离平均数越远(表示其应用效果越突出)的样本,它占样本数的比例就越小。只要参与的农户数量足够多,总会出现一个表现突出(应用效果最佳)的样本,这就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要寻找并重点研究的“技术苗头”。

由此可见,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技术苗头”的出现是必然的。在生产实践中的“偶然发现”与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技术苗头”具有相同的特征:二者都是远远偏离一般应用效果的案例。虽然它们在技术应用的群体中出现的比例不高,但总是存在的,如果主动去搜寻,其被发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4 主动搜寻“技术苗头”,升华农业科学技术

在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主动搜寻应用效果特别好的典型,抓住典型进行研究,将其措施概括提炼成一般性原则指导大面积生产,就迅速升华了原来推广的科学技术,这是事半功倍出成果的捷径。中国农户的生产规模小,农户数量多,对于抗御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极为不利,但是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出成果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述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推广农牧渔业的各项具体技术中均可应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应用的时机。应选择在新技术的示范阶段应用为宜。

2)应用的规模。参与示范的农户数量要多,最少50户以上。在示范面积总规模相当的情况下,选择农户数量多的地方实施示范。

3)应用的步骤。①尽量详细地掌握示范农户的相关情况。将示范农户的示范规模、劳动力数量以及与示范项目关联的背景条件、通讯方式等内容都登记造册,便于跟踪管理示范项目,追踪示范中出现特别情况的原因。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现代通讯方式来解决,既经济又高效。例如:湖北省种子集团公司在开发中油杂2号油菜品种时,按照育种家提供的杂交种子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中规定的父本与母本行比1∶2来进行大面积的杂交种子生产。实践中,发现个别农户生产的杂交种子的纯度很高,便立即利用登记造册的信息追查原因,追查结果是:“农户把父本与母本的行比搞错了,由1∶2变成了2∶2,操作错误导致了种子纯度高、质量好”。公司技术人员受到这一“错误”的启发,尝试运用2∶2的行比生产杂交种子,结果大大提高了杂交种子的纯度,全面提升了种子质量[8]。②开好示范项目总结会。搜寻示范效果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两个方面典型。③抓住示范效果特别好的典型进行研究,将农户的做法总结提炼成原则,用以指导大面积生产。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好典型往往不能直接利用,有的带有很强的条件性,有的是多種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当时分不清哪项措施是关键技术,这就需要设置相应的试验进行研究,找出相应的条件及综合措施中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 金善宝.农业科学研究要走在生产的前面[J].中国农业科学,1978(1):1-3.

[2] 毛泽东.实践论[N].人民日报,1950-12-29.

[3] 许 弢.诺尔曼·布洛格——一位与饥饿顽强博斗的农学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2.

[4] 谢长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黄昌禄,王向坤.写在黄土地上的论文[N].人民日报,1987-12-9(3).

[6] 王祖翠,康 辉.丹心写人生[N].湖北科技报,2002-10-28(8).

[7] 严重兵,孙会兰,丰占良.提高新品种示范水平促进新品种快速推广[J].湖北农业科学,2002,41(5):11-13.

[8] 耿月明,袁尚勇,周枝乾.中油杂2号在创新中育繁推[J].中国种业,2003(1):28-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然性农业技术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