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政治的高度看战争
2018-01-27杨建华
杨建华
卫灵公曾向孔子请教军事问题,孔子客气地给了卫灵公一个“软钉子”,他说:“俎豆(祭祀器具,此代指祭祀礼仪)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并且于第二天傲娇地离开了卫国,以示对卫灵公“好战”的不满和批评。
这事给大家留下了孔子讳言战争、避谈军事的印象。比如齐宣王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强军强国称霸诸侯的做法时,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那么,孔子为什么忌讳向诸侯谈及自己的军事学问?
为何反战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孔子的战争观,其实就是他的政治观的延伸。孔子提倡“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推行德政,要靠“爱人”和“复礼”两条腿走路。而战争,不仅不“爱人”,而且是最酷烈的“害民”。哪一场战争,带来的最后结果不是生灵涂炭、民生凋敝?所以《论语》中郑重记载:“子之所慎:齐(通‘斋,祭祀前斋戒),战,疾。”
从这样的思想出发,我们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孔子对卫灵公求教军事知识的“过激反应”。向好战的无道之君授以军事知识,势必滋长其穷兵黩武的野心,增长其杀伐屠戮的力量,从而给百姓、社会带来无穷祸患、无尽灾难。这一切,当然是孔子不乐闻、不愿见的。
不唯如此,当时的战争,都由诸侯发动、操控。而根据礼制,“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眼见耳闻的战争,几乎都是诸侯违反礼制、僭越行事的注脚。对这种足以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全面无序的行径,孔子当然反对。他反对季氏攻伐颛臾,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就有维护鲁国公室利益、维护礼制名分的考虑在内。
为何备战
但是,假如我们据此得出孔子反对个人提升军事素质、反对国家增强军事力量的观点,那就有失偏颇了。
孔子对自己的军事素质还是颇有信心的。达巷党人说:“孔子虽然博学,但是没有足以成名的技能。”孔子得知这一评价后,就对弟子门人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意思是说,假如要他拿出拿手的技能,他可以拿出驾车和射箭两项,但是,他对驾车技术更加自信。驾车和射箭都是军民两用技能。孔子一向谦虚,能够如此高调评价自己的“御”“射”技能,显见平日重视有加,训练有素。他也要求自己的弟子加强对“射”“御”技能的掌握,并说习练“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君子的必修课。子路含蓄地表白自己的军事才华,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孔子也没有否定。可见,孔子是支持、提倡弟子掌握军事技能的。掌握军事技能、备战,从个人角度言,是修身的必要。
面对动荡时局,孔子充分意识到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子贡向他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虽然他认为“足兵”是其中最次要的,但他也明确其在“为政”中的不可或缺性。毕竟,足够的军事力量是维护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重要之事要早备、常备,未雨绸缪。所以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参加战斗)矣。”他反对将未经训练的百姓带上战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备战、掌握军事技能,从国家层面言,是政治的需要。
为何作战
孔子极力避免涉战,包括言谈和实际行动,同时又积极强调备战。人们会质疑孔子: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可以一战?答案可以从孔子的避战思想当中逆推得出。孔子因为战争害“仁”坏“礼”而反对战争。当战争危及“仁”“礼”的存在时,社会就有必要动用一切资源、力量来反对战争,包括用战争的方式,以暴制暴。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齐国入侵鲁国,孔门弟子冉有、樊迟等率众作战,孔子高度评价他们“执干戈以卫社稷”的行为,称赞勇敢作战的冉有“义也”,态度鲜明。在他看来,护家国就是“爱人”,就是仁;卫社稷就是维护先王的分封制度和分封结果,就是“守礼”。为百姓、为国家而参加战斗,是正义的,“当仁不让于师”,“有杀身以成仁”。当然,孔子反对战争中的任何无谓牺牲。当子路炫耀自己的军事能力时,孔子当头就给他一瓢冷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认为对战争必须保持敬畏态度,否则不仅遗祸自己,也贻害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是最早站在政治高度看待战争的思想家之一,他对战争的认识,远比孙子、吴起等人的单纯军事论深刻。西方社会直到两千年后,才由克劳塞维茨明确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一切战争都可以看作政治行为”这样的命题。但正因它具有的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孔子有关战争的思想才不被人视为战争理论,而被人视为“迂阔之谈”,最终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蒿莱中。
【编后语】
在2017年9月湖丽衢三地高三年级语文联考卷中,《论语》阅读部分考查了孔子的战争观。可是《〈论语〉选读》课本中,并没有讨论孔子战争观的独立章节。听了杨老师的讲解,学会站在政治的高度看战争,面对这样的题你应该不再犯难了吧!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
(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论语·宪问》)
(2)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21. 材料(1)因为________,材料(2)因为________,孔子主张出兵讨伐。
22.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的战争观。
[参考答案]
21. 臣子弑君 国家受侵犯
22. 孔子以“礼”为标准来确定战争与否。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为“礼”而战,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当暴君、昏君当道,仍坚持这种战争观,则是历史的倒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