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荡舟
2018-01-27
北京是一座五朝古都。京城的水景也是独具韵味,魅力无穷。在郊区,有永定河、潮白河等五条大河,每一条都曾经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还有水面开阔甚至是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和昆明湖。在城区周边,有直来直去的护城河,逶迤而上的昆玉河,还有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京密引水渠。而在老城区内,有闹中取静的陶然亭湖、紫竹院湖,秀美大气的八一湖、龙潭湖,当然还有最具京味儿、最有特色、水脉相通的由前海、后海、西海组成的什刹海,以及北海、中南海。
有水就有舟,而京城内那些可以让我们荡舟的水面,一定会与周边的一切构成一道道独具京味的美景。所以,在京城的水面上荡舟.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老爸老妈告诉我,当我还在母亲腹中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曾在北海的水面上荡舟。忽有一条小鱼跃到船上,在立刻把它放回水中放生的同时,二老说,有道是“鲤鱼跳龙门”,这孩子的小名就叫小龙吧!也许从这时起,我就继承了父母酷爱划船的基因。父亲虽然经常不在身边,但他一回到京城,一家人就常到城区的水面上划船。
到了中学时代,和同学们一起骑车到颐和园,排大队等到属于自己的于划船。绕完十七孔桥,经过石舫,一直划向后湖。听着一些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半大小子在后山上大喊大叫,想起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句。
大学时期的一个傍晚,北海水面上倒映着夕阳、白塔和美丽的船影。十几条于划船聚集到一起,船上是我们的全班同学。当年,这片水面上诞生了建国后首部校园影片《祖国的花朵》主题曲,也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毕业了,工作了,与老同学、新同事聚会,我总是首倡“荡起双桨”。于是,除了北海,龙潭湖、玉渊潭、紫竹院、陶然亭、乃至中山公园北侧的筒子河,都成了我们荡舟的好去处。成家了,有娃了,带着俺闺女“荡起双桨”,更是其乐无穷。记得什刹海当年曾经夏有泳场、冬有冰场,但并没有游船停靠的船坞。记不清从哪一年哪一日开始,什刹海有船了。于是,许多个夏日的傍晚,由前海南岸登上一只木制的小舟,荡起双桨,一幅幅独特的画卷便尽收眼帘:南岸,二至三层的仿古建筑连成一排,红墙灰瓦,雕粱画栎,古色古香;东岸,乘凉的人们或坐在石椅上,或倚在栏杆前,或窃窃私语,或高谈阔论;不时有违反禁令者或下湖击水,或打坐湖边、支起渔竿,等愿者上钩……由南向北,溯水而上,便到银锭桥畔。夕阳西下、余晖正浓时,放眼眺望,西山山脉清晰可见,好一个银锭观山,不愧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穿银锭桥桥洞而过,便由前海到达后海,水面也豁然开阔,给人天外有天之感。清风徐来,荡起涟漪。華灯初上时,乘凉的市民把桌子支在岸边,一壶小酒,一碟小菜,尽情享受。顺水驾船而行,恰似接受检阅一般。但看那湖面,有脚踏船、电动船,还有可容纳十人以上的木船。船上的艄公摇着橹,船客边欣赏美景边品茗饮酒,身着旗袍或其他传统服装的少女或抚弄古筝、或弹拨琵琶、或拉响二胡,如泣如诉,行云流水,使人恍惚中好似隔世,蓦然间如置身江南……
冰野据《中国信息报》潘璠/文 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