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如何应对长寿风险?
2018-01-27黄芳芳
黄芳芳
我国已经进入历史性转折新时代,同时也迈入了长寿时代。在这个以人口老龄化为表征的长寿时代,生命不断延长既是社会文明进步事业的重大成就,也隐含着金融、经济的重大机遇风险。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体系会面临什么机遇?又面临哪些风险?我国金融业如何在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实现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老龄金融业将是最大市场
到2050年,预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87亿,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人口结构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消费的主力军正由年轻群体向老年群体转移。与此同时,它将为我国金融业带来哪些机遇?
“老龄社会在本质上就是金融社会。”老龄金融学专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告诉《经济》记者,在老龄社会条件下,除了亲情,我们必须依靠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年轻时购买,年老时置换产品和服务,这是所有人为老年期要做的根本制度安排。目前,我国这类金融人口蕴含着海量的刚性金融需求,是下一步我国金融业的战略主攻方向。
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带来海量金融资产需要管理。除少数外大多数老年人口是社会财富的拥有者。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流量在10亿左右,如何管理好这10亿流量人口的海量金融资产,如何确保这些日益庞大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这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0亿老年人口流量带来对产品、服务和房地产的巨量老龄产业刚性需求,如何通过投融资体系的开拓创新和制度安排,使之变现,这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蓝海领域。“这三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老龄金融。可以说,未来中国是老龄金融业潜力最大的市场。”党俊武如是说。
发展老龄金融不容错过
我国的金融业是否做好足够的准备,迎接潜力巨大的长寿机遇呢?
“现在的金融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从根子上讲,主要是应对年轻社会的金融需要而建立的,远远滞后于我们已经迈入老龄社会、进入长寿时代的客观需要。”党俊武这样告诉记者。
“金融业还没有为老龄社会到来未雨绸缪,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告诉《经济》记者,金融业针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金融产品、服务的研究不够,尚未提到日程上。
“我国的银行业主要是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提供服务。金融业为个人消费者的服务意识不强,为老年人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服务更是不足。”陈秉正表示,国内的金融教育体系也体现这一点。大学里设置的金融专业,多以政府服务的宏观金融和为企业服务的公司金融为主,个人金融、消费金融的课程较少。事实上,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内容和功能需求迥然有别。公司金融要解决融资问题,个人金融则关心长期财务稳健。“金融体系应慢慢重视个人金融、消费金融、老龄金融。”
党俊武指出,过去我国的金融主要是“短钱”金融,但老龄金融主要是“长钱”金融。如果金融界和国民的短钱理念不转变,应对“长寿风险”是不可能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美国人不愿意储蓄,实际上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2016年,美国老百姓的存款和现金占家庭金融资产的30.71%,而私人养老金和部分证券投资这些典型的“长钱”占比达到69.29%。简单地说,美国的“长钱”与“短钱”的对比关系是七三结构,而且“长钱”总量巨大,仅私人养老金一项就达到25.33万亿美元。客观地说,这是美国作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即美国拥有巨大的“长钱资本池”。
相比而言,我们的家庭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储蓄,商业养老保险总量不大,“长钱”与“短钱”的对比关系最多是二八结构。党俊武认为,做大“长钱”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十分简单。这就是“藏富于老”,也叫“投资于老”。换言之,就是全体国民在年轻时购买各种老龄金融产品,为自己年老时用。只要国家、金融机构特别是老百姓认同“藏富于老”的理念,积极“投资于老”,那么,做大“长钱资本池”就不是什么难事。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老龄金融的时间不容错过。如果金融界发展老龄金融动作迟缓,我们不仅会丧失众多老龄金融客户,更重要的是会积攒老龄化危机,我们将会付出惨重代价。
抓紧制定国家中长期金融战略
“我们大多数人将要经历20年以上漫长的老年期,还有一些人将活到90岁甚至百岁以上,他们的老年期将会持续30年甚至40多年。”党俊武表示,未来的老年期将超过就业准备期,这是客观的必然趋势。“然而,我们的健康、知识、技能特别是金融准备远远不足。”如果不从当前做起,不从年轻时做起,不从人人做起,那么,未来活得漫长的高寿生活将面临钱不够用的风险。
针对未来的老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民要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战略的重要指针。为了防范“长寿风险”,党俊武为此制定了“行动路线图”。
第一,全民要树立应对“长寿风险”的国民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树立“藏富于老”和“投资于老”的新理念,树立养老越早越主动的长寿人生战略意识,积极参与发展老龄金融产业。金融业要从实施国家战略的高度,转变观念,把“藏富于老”和“投资于老”理念贯穿在金融业战略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在加强自身观念转变的同时,化大力气创新开展老龄金融教育,在从观念上变普通居民、普通金融客户为老龄金融客户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二,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金融战略,各金融行业也要抓紧研究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分行业发展战略,对发展老龄金融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分阶段目标、重大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条件作出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的战略安排。
第三,紧盯全球金融体系转变和格局转换,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有利于发展老龄金融业的体制机制,着力改变宏觀经济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所要求的“长钱”需求态势与现行“短钱”金融的错配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使未来日益庞大的老龄金融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着力做好实体经济和包括老龄金融在内的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机制,防范老龄金融过度发展、防范相关金融系统性风险,把以“短钱”为核心的金融体系逐步转变为以老龄金融这种“长钱”为核心的金融体系。
第四,金融机构在深化自身改革的同时,创新适应长寿生活要求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种老龄金融产品,建构和完善适应老龄金融需求的服务体系。
“金融机构尤其是保险公司不应把重心集中在眼前的市场竞争上,应尽快改变产品结构不合理、保障功能不全面的不足。让保险回归保障的本源。”陈秉正建议,金融机构要加强研究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并设计出能真正解决养老经济保障问题。
第五,启动老龄金融人才计划,逐步培养一支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好的老龄金融人才队伍。最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方针,在加大全民老龄金融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创新激励机制和完善服务体系,动员人人积极自觉主动投身到为漫长老年期做好金融准备的行动中来,争取我国老龄金融客户总量和资产总量取得持续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