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2018-01-27刘司可
刘司可
[摘 要]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新动力。脱贫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产学研售协同不足,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配套措施亟待完善;技术转移平台落后,缺乏复合型人才;农村科普进程缓慢,农技推广难题较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其主要路径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使用机制;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产学研联盟,充实成果转化人才队伍;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深度贫困;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10-0120-05
一、现状分析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时强调:我国脱贫攻坚进入了关键时期,中西部地区仍有一些地方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生存与发展条件较为恶劣,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这是接下来几年的脱贫攻坚主战场。深度贫困地区人口大面积脱贫必须与现代化连接起来,脱贫的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需要转化与运用新的科技成果以及良好的市场推广。
2015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湖北省相继出台了《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在多个县(市)设立科技扶贫综合试点。湖北省科技厅、农业厅和省扶贫办联合成立了湖北省科技扶贫领导小组,并组织了18个扶贫小组共计1625名农业专家,分别前往郧西、竹溪等28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与贫困户一起探索新型种养合作模式。省科技厅推出的“智农村通”信息服务一体化平台已在省内贫困地区广泛使用,为我省科技扶贫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
湖北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为主。以位于大别山区的英山县为例,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科技扶贫专项经费超过2亿元,争取“茶园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等星火計划项目27 个,先后有200多名挂职干部驻点英山。通过科技扶贫,共邀请专家举办讲座398场次,开展远程培训137 次,引进专家现场指导234场次,选派技术骨干进入高校学习312人,组织外出考察学习116 次620 多人,帮助建立村级致富读书室44 个,捐赠适用技术图书和资料4.7万册。建成县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个、村(企)信息服务站点30个,培育本土科技人员280余人,成立了茶叶、药材、蚕桑、水产、畜牧、信息化等6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016年,英山县农民因参加培训,掌握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增加收入2.5亿元,人均增收近600元[1]。英山县的科技扶贫经验是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根据省科技厅制定的《湖北省关于科技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期间,湖北省将持续大力支持科技扶贫,将设立2500万元以上的省级科技扶贫专项,选派5000名科技人员奔赴基层扶贫一线,培训10000名乡土人才,建设50个星创天地,建设100个科技示范基地。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通过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别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调研,我们发现在科技扶贫方面仍然存在产学研售协同不足、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技术转移平台落后、农村科普进程缓慢等问题。尽快破除这些体制机制障碍,汲取各地科技扶贫先进经验,加大科技扶贫财政投入、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建立产学研联盟、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以强力推进我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开展是重中之重。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产学研售协同不足,缺乏利益联结机制
产学研售结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仍是影响贫困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因素[2]。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在贫困县较为集中的十堰、恩施等地,国有企业产值所占比重普遍较高,而国企长期以来形成思维定势,在分配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难以适应科技创新要求,导致科研成果在国有企业落地难,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市场推广。二是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研发主阵地,普遍缺乏市场意识,仍然重学术轻应用,难以突破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过于强调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忽视其市场作用。不少科研人员已经习惯于常年在实验室冲击项目,撰写论文,形成项目验收了,评上大奖了,科研工作也就随之结束的局面,至于成果能否转化落地、能不能开拓市场,因为未成为重要考核内容,所以科研人员自然失去了积极性。
(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配套措施亟待完善
深度贫困地区科技政策严重落后于经济政策,与主流经济政策不平衡,科技项目缺少必要的保护与良好的经营环境,在法律法规方面也不够完善,难以保障科技项目的顺利发展。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出台普遍较为缓慢,对国家政策的反应速度较为温吞,缺少将自身情况与国家政策结合的敏锐性。而且很多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较为呆板,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十分有限,导致不少政策执行不力,严重阻碍了深度贫困地区科技发展。为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相继制定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湖北省也推出了“科技十条”等相应的法规政策,然而,落地效果却差强人意,仍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实际成果转化收益与暂行办法“不低于70%”的目标下限存在较大差距。
(三)技术转移平台落后,缺乏复合型人才
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公共技术平台不健全。科技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要求人才不仅懂科研,更需要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与应用经验,但贫困地区技术经纪人队伍的培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专业研究人员大多属于技术型人才,常年受制于实验室,对于管理、市场等方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导致科研机构的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从而难以实现有效转化。endprint
(四)农村科普进程缓慢,农技推广难题较多
对于新的科技成果,如果没有科技人员进行专门指导,农民一般并不具备使用能力。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的大多是中老年人,50岁以上的农民占了大多数,他们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缺少理解和接受能力,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普遍存在观望心理。以大别山老区大悟县为例,农民种田基本沿用的是传统办法,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周期较长,即使送技术到田、到户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使用机制
深度贫困地区企业数量偏少,且科技扶贫前期属于偏公益性项目,投入产出可能见效比较慢,因此前期投入十分關键[3]。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以财政补贴的形式,针对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前期支持,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投资入股,项目后期一旦投产成功,政府机构可以溢价退出实现投资收益。二是形成良好的项目资金使用机制。对于科技扶贫项目,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制度,尽快形成项目资金竞争型分配机制,将资金向有积极性且效益发挥好的地方倾斜。坚持正向激励机制,对科技扶贫项目实施较好的贫困地区给予项目资金奖励。三是逐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科技企业发展步入正轨以后,可以逐渐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对科技企业的优胜劣汰,让好的企业可以脱颖而出。
(二)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成果转化政策性保障。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立法工作,在统领性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根据本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情况,将资金保障、人才支持、权益保护等实效性措施纳入地方性法规当中。二是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帮助企业实现成果转化。引导科创项目落户深度贫困地区,同时加大科技行业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力度,提高政府服务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的能力水平,营造更为优质的科创环境。2015年,福建龙岩市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智慧景区发展政策,着力于智慧管理、智慧旅游等产品开发,吸引大量企业参与,极大的提高了该地区旅游领域发展水平。这些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建立产学研联盟,充实成果转化人才队伍
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紧密型”“松散型”等方式与贫困地区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组建技术创新群体进行科技成果转化[4]。建立企业与高校人才流动机制,以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联合培养理论与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让高校专业博士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项目应用、实施,让基层行政人员到高校或是科研院所进行进修、学习,形成人才双向流动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在具体执行上完善贫困地区科技人才选拔、选派与培养制度,孵化一批拔尖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
(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往往涉及对象广、涵盖面大,是提高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让实体经济企业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企业和行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重点发展中药材、绿色蔬菜、畜牧业、花卉、林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医药产业、新型建材、新材料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马宗文.“科技挺进大别山”30 年科技扶贫经验——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2).
[2]刘冬梅,刘 伟.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中心的选取及相关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4,(8).
[3]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 30 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
[4]邢成举.科技扶贫、非均衡资源配置与贫困固化——基于对阳县苹果产业科技扶贫的调查[J].中国科技论坛,2017,(1).
[责任编辑:李利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