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做奴隶的吼声
2018-01-27史义军
史义军
一
东北抗联密营中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但也不乏乐趣,除学习外,还有一定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学学汉字,听听手摇留声机,吹吹口琴,唱唱歌。
2016年9月18日,国家图书馆展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鸡冠山密营中挖掘出的口琴簧片。这个口琴簧片能说明什么呢?它说明东北抗联战士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是蛮丰富的。
2015年春,筆者来到了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鸡冠山。春天的鸡冠山密营背阴的山坡坡、山洼洼里还有雪和冰,冰雪中有一点点鹅黄的冰凌花开放。向阳坡也有花,那就是鞑子香花,也有叫金达莱的,朝鲜语的意思是英雄花,那凌寒而开的风度不亚于被千颂万赞的梅花。此时,笔者仿佛听到一曲动听的口琴声在林间幽幽响起,仿佛看到赵尚志在和战士们歌唱。吹口琴伴奏的小伙子可能是从城市中来到密营中投军的学生,因为那个时代口琴在哈尔滨已经很普及了。
1934年底,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共青团满洲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姜椿芳,在道里中央大街看到一家洋行招聘口琴教员的广告,便进去打听。原来这家德国人开的孔氏洋行为推销德国产的口琴,要招聘口琴教师,不但每月给50元的薪水,还允许自办业余口琴学校,手续由洋行负责办理,所得的收入全部归己。此外,每推销出一只口琴还给提成。姜椿芳立即想到会吹口琴的袁亚成很适合,便告诉他去应聘。袁亚成应聘后,果然顺利被录取了。姜椿芳与袁亚成商量,决定利用办学这个合法身份,成立一个口琴社,来团结爱国进步青年和文化界人士,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向群众宣传救亡的道理。于是,姜椿芳、金剑啸、侯小古等地下党员和团员立即行动起来,帮袁亚成租房子、买桌椅、聘顾问,筹备办学。
哈尔滨口琴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反抗日伪统治、宣传爱国思想。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团体,而是东北文化战场上的一支战斗队伍。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北上通河、木兰、汤原开辟新的游击区。1936年春,赵尚志率领部队从汤原西征来到通河、木兰,在这一带建立了大量的密营,到8月东北抗联第三军成立,人数达到6000多人,谁又能说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里没有文艺人才呢?东北抗联第三军是东北抗联11个军中人数最多的,是东北抗联的中流砥柱。
杨靖宇也是从哈尔滨到南满一带从事抗日斗争的,笔者在日伪档案中发现关于“围剿”杨靖宇的《阵中日记》有这样的记载:
康德七年(1940年)二月十八日,在濛江县大东沟东北二公里处发现所属不明匪徒二名,根据居民报告,特搜指纹班长和分驻所员出动,交战三十分钟,将匪徒击毙。遗弃尸体二具(与杨匪首共同行动者)、毛瑟手枪三支、子弹一百○五发、子弹带二条、表一块、钢笔一支、口琴等。
两名战死的东北抗联战士是杨靖宇的警卫员朱文范和聂东华。敌人在他们身上搜出的东西是杨靖宇交给他们的。这里有口琴——说明杨靖宇是会吹口琴的。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壮烈殉国。
二
2012年春,笔者和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同事在沈阳采访了抗联女战士王铁环,她给我们讲了密营里的文化生活。她说:
文化生活可没有什么规律,和平环境行,打起仗来都没了。平常没什么,到过年的时候,冬天咱们都回山里了,回密营过年。那时候咱们开晚会可热闹了。
文艺活动搞得可好呢,开晚会唱什么歌,那早都忘了,都是咱们那时候自己编的。抗联那时候也有统一的歌曲。反正你这个部队,你这一个军都有统一的歌曲。那时候歌曲多,十几首歌呢,咱都忘了。一到开晚会,一唱唱半宿。男女对唱,什么曲子都有。平时没什么事儿还得搞文体活动呢,你不能老跑,老打仗。到休息的时候,咱们也搞点文艺活动什么的。
话剧也有,也逗乐。听过戏匣子,那都是小的,很少有人带那玩意儿,谁知道是怎么来的,可能有些是胜利品。有照相的,那玩意大概也都是胜利品,咱们上哪儿买那玩意儿去?那时候在部队里不让照,人家说保密。照相干什么,让敌人捡去那还了得?也有人吹口琴,吹得少。
王铁环说东北抗联开晚会,那可不假。
笔者就在《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中见到过这样的记载:
午后三时,离夹皮沟走荒径,东南行,横过六里地附近大道,午后七时抵车厂子附近。车厂子距十站约十七八里,采木运输车集会地,故名。是晚,在是地露营。料敌人距离远,举行一小时之唱歌晚会。
这一天是1936年10月1日,晚会的具体内容,日记没有披露。
在周保中日记中关于晚会的记载有很多处,1938年7月是这样记载的:
七月八日派遣赴河南之交通员出发。九军部队无报告。敌情沉寂。
久旱未雨,今日午大雨如注约两小时。
夜晚拟举行“七七”全民抗战周年纪念。
七月九日 天晴 溽暑酷热
午后一时,敌侦察机一,由宝清飞我西南山五、九军后方盘旋,侦察约十数分钟,向勃利方向飞去。
晚九时,召集总指挥部后方人员举行露天晚会,纪念“七七”全民抗战周年。
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的文化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都是古学基础比较好的人,诗词歌赋都是能来那么一两手的,他们在战斗的间隙写下了大量的战斗歌曲,各军都有自己的军歌,特别是三、六、十一军的秀才们编写的《露营之歌》更是脍炙人口。
笔者查了一下1989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李敏选编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署名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作词的歌曲有10多首。赵尚志写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是笔者非常喜爱的一首歌词:
黑水白山,被凶残日寇强占。我中华无辜男儿,倍受摧残。血染山河尸遍野,贫困流离怨载天。想故国庄园无复见,泪潸然。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看拼斗疆场,军威赫显。冰天雪地矢壮志,霜夜凄雨勇倍添。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
民族英雄赵尚志的这首歌词慷慨激昂,笔健词雄,饱蘸着悲愤的血泪,尽情地抒发了一个中华热血男儿抗战到底、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和必胜信念。每次听到黑龙江省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那些老大姐、老大哥唱起这首歌时,笔者都会不由自主地和他们一起唱起来。这首歌与其说是一首赵尚志抒发心志的诗词作品,不如说是一篇向敌人发起勇猛反击的战斗檄文。endprint
歌曲作为一种宣传形式,在革命和战争年代对人们精神上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三
东北抗联第三军还在密营里开办了军事政治学校,学校里办过音乐班。当年战士们学唱的歌曲都是旧调新词,一学就会,如《士兵歌》(用的是《苏武牧羊》调)、《放大猪》、《四季贫民叹》、《九一八事变纪念歌》等。有的部队甚至人手一本歌本,结合识字学唱抗联歌曲。
有时到一個屯子里还组织军民联欢会,由战士给老乡齐唱学会的歌曲,以唤起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甚至有的伪满士兵也很羡慕东北抗联的文化生活,有的还偷偷学唱抗联歌曲。像这首歌《亲日兵叹》就很典型:
亲日士兵兄弟们,眼看立了春,大家提精神,何不反正杀敌人,你们别在梦中睡沉沉,日本是仇人,占满洲,杀中民,用苛捐杂税剥削人,夺取政权他为尊,利用军阀走狗们,日本人真可恨,烧杀抢夺带奸淫,亡国滋味真难忍,何不齐心打日本。
亲日士兵兄弟们,眼看立了夏,自己打算盘,思想起来犯了难,有心救国无有好路线,哪知道,军民合团结坚,不能绑票不开捐,兄弟们要听言,秘密组织全体哗变,不枉人生在世间,为国杀敌占人先。
亲日士兵兄弟们,眼看立了秋,自己犯忧愁,日本指使在外头,游击作战何日方能休,枪如雷,弹如流,一时间,顾不周,黄泉之下把命休,日本猎,你当狗,机枪督阵在后头,有心不打不能走,死后也把骂名留。
亲日士兵兄弟们,眼看立了冬,自己把心横,日本巧使一年工,解除武装还要撵出营,他们算成功,“满洲国”无影踪,康德皇帝也歇功,中华民族听命令,要反日不能行,手无寸铁怎能去冲锋,不当牛马奴隶性。
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多次给笔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39年农历正月初一的黎明,在宝清锅盔山密营,她所在的部队被敌人重重包围,激战开始后,战士们在黄成植的带领下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和反战歌曲阻击敌人。李敏回忆:
我们已经被敌人包围了,没法走,伤员不能扔掉啊。我们就开始战斗,打打停停,敌人在山下明处,而我们在山上石洞里头,所以他们不敢一下上来。我们有手榴弹啊,扔手榴弹,敌人上不来。冬天白天很短,我们想坚持一下,天黑了再考虑怎么撤退。这个时候,敌人冲锋得很厉害,进攻一次,停一停休息休息。敌人中日本关东军不太多,绝大部分是伪军,所以我们给他们唱歌。唱什么呢?劝伪军政变,要调枪头打日本。日本关东军听见了,就拿着刺刀上来督战。这样一直坚持到下午,指导员也感到我们的大部队没有来,我们这几个人恐怕早晚要牺牲,就带着我们唱歌,给我们自己壮胆,也给敌人宣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歌声震撼了敌人,增添了战士们的力量。还有一次在敌人的围困下,他们部队被敌人围困在黑龙江边,在乘船向苏联突围的过程中,船被击漏水。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们唱起了《国际歌》。嘹亮的歌声引来了苏联边防军的汽艇,将他们救援到了苏联。
我们走了一天,撤到黑龙江边。白福厚团长说:“你们在这等着,我去看看有没有船。”我们坐着等了不到十分钟,就听到枪响,白福厚可能出事了。敌人一定很快就会包围我们。这时候杜指导员说,我们准备最后就义吧,你们会游泳的可以游过去。当时没有几个会游泳的,东北人也没这训练。这个时候听到了江面上有划船的声音,夜间非常静,所以听得非常清楚。有人说肯定是敌人水面上来包围了。突然水面上有一个说话的声音:“你们快快快快,上船!”哎哟,这不是白福厚团长嘛,他一着急就结巴。白团长救我们来了!这样,船还没靠边,大家就推着像饺子一样跳进去了。坐着船准备往西走,到有山的地方就下来。白福厚规定,大家都藏到地仓里头,不准在上面站着人。他自己戴着草帽,有个工人,在那摆渡,还有一个工人帮助撑船。船一走,我就要吐。这个是拉洋草的船,外边有垛起来的洋草,下面是工人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小铺,一个褥子、一个被子,还有一个枕头。女同志在里面,他们男同志到外面。船一晃悠就要吐,我就爬到门口,露着个脑袋,就好多了,不吐了。这时候我看江边上,一个包一个包是什么东西啊?是不是迫击炮啊?好像个日本旗。白团长说,你别吓唬我。我说,是真的,越看越清楚啊。正这个时候,一顿机枪,把船给打漏了。杜指导员说这样吧,你们戴红军帽的都站出来,站到前边,有旗的都把旗打出来,红旗,列队,唱歌,就义吧。这时候,船就往下沉,那边不打枪了。划过来一个小汽船,还带了一圈其他船。杜指导员有经验,让我们把那个红旗打出来,把红军帽都戴上,我们就那六七个人有。后来一看玻璃屏里头看见有那么一个人,蓝眼睛,大鼻子,在喊话。我们不懂,说的啥话啊。撑船的老付头,是赫哲人,他大概会两句俄语。他说让你们快点上船。
那时,《国际歌》和布琼尼骑兵帽就是自己人的标志。
四
笔者在李敏家里看到过一本1940年第三路军政治部编辑的歌本,这本歌曲集中的作品,大都是当年东北爱国军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0年发出的战斗呐喊,倾诉对敌人的愤慨,表达对自由解放的追求。这些歌记录了那个交织着血与火的时代强音。虽然这些歌曲都是70多年前的作品,但是当我翻开它,看着那些火热的词句和跳动的音符,依然激动不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关内的一些抗战歌曲也陆续传到了东北抗联的部队里,第三路军三支队队长王明贵和负责政治工作的陈雷率领部队在大兴安岭打了一场胜仗,有许多伐木工人参加了部队。王明贵在其回忆录中讲了这样一个和歌曲有关的故事:
(1941年)11月21日,我们三支队人带足十天的给养,从扎敦河浩浩荡荡地向东出发了。这次行军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爬雪山,过江河,连续步行了500华里,对新战士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我们的负荷很重,行军的速度自然很慢,每日行程不过五六十里,新战士在老战士的带动下,全体同志情绪饱满、斗志昂扬,每晚老战士主动教给新战士露营的方法,新战士教老战士怎样伐木,他们有说有笑,呈现出一片团结友爱的热烈场面。
11月24日,我们的队伍行至北大河,误认为将追踪的敌人甩掉了,支队决定借此机会训练新兵,教一些认识、使用枪支的基本常识和射击要领,以迎接新的战斗。当日在我们宿营地百米以外削掉了一块树皮当靶子。新战士每人都射了一枪,枪声震撼山岳,差不多都击中了目标,成绩良好,新老战士的情绪十分活跃。
下午我们新、老战士在一起召开了一次迎新娱乐会。有一名新战士唱起了《游击队之歌》,歌词为: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它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我们抗联战士对这首歌的歌词虽然很生疏,但对歌词所表达的意义感到非常亲切。我和陈雷同志判断这是我们共产党军队的歌子,不知道这个新战士怎么会唱。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山东人,原为新四军某部战士,在一次战斗中,队伍被敌人打散了,他流落到大兴安岭扎敦河,当了伐木工人。
翻开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那炮火连天的烽火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是那些代表着中华民族之魂的抗日歌曲流传至今。有人说是抗日战争那如火如荼、震撼人心的战斗生活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歌曲,可笔者认为正是那一首首抗战歌曲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意识,激励着中国人民赴汤蹈火,英勇奋战。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喊出了近百年来,国人积压在心底的被侵略、遭涂炭、受迫害和不愿做奴隶的愤怒激情和争取胜利的吼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