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场域中的网络舆论生态研究
2018-01-27李梦茹孙若丹车澈
李梦茹+孙若丹+车澈
摘 要 微信投入使用以来,增强了舆论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群际性,吸引了9亿网民参与,使移动互联下的舆论生态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微信不仅在很多公共议题上开始成为新场地、新信源,进而影响舆论,并且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给现今的舆论管理带来了诸多新挑战。文章借鉴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将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作为一个微系统,对其各个要素进行分解,揭示微信对国内舆论生态的影响,探究微信舆论生态的内外部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的运作机制和影响要素,针对微信舆论生态研究反映的问题,从构建和谐舆论生态的高度提出治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微信;舆论场;舆论生态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4-0001-02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进步和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他强调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自2011年1月微信诞生以来,微信赋予普通民众更多话语权和道德优势,已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扩大器[1],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2]。截至2017年6月底,微信已拥有9.36亿的活跃用户,它深深地改变着现实生活中的舆论格局、舆论生态,影响人们的公共生活,继而影响国家的战略管理,应当引起学界及社会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 舆论生态研究现状
“舆论生态”研究是从“生态学”理论范畴中演绎出来的,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H.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生态”概念之后,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舆论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子领域随之应运而生,舆论生态研究也迅速成为传播学和情报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
在国外,研究者们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发展给整个舆论生态带来的影响,以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内容对媒介使用者的影响为关注点,对网络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3]。研究者以实证主义为主导,侧重于网络舆论对现实政治的影响。凯尔纳认为,与其他媒体相比,互联网具备政治权力扩散的潜力,安德鲁·查德威研究了网络舆论的主体即网民的行为特点提出“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的概念,揭示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民主困境。西方学者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对如何规范、控制互联网信息,在制度、法律层面提出了一些措施。
在国内,《电视媒介:被忽略的生态环境——谈文化媒介生态意识》拉开了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序幕,舆论生态研究逐步进入学者研究视野。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范畴:
一是关于舆论生态的特征及生态平衡。徐国源对如何构建“舆论生态平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是探讨舆论生态的现状和特征。范玉刚认为,中国的舆论生态环境已经被改变,舆论场的形成也是具有不可控性、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
三是讨论网络舆论引导问题。这里主要从国家和社会政策管理的角度讨论,如何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调控,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增强广大民众对正确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2 网络舆论生态研究现状
由于微信诞生时间较短,国内外对微信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相对单一,基本囿于微信的特性分析及微信营销模式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对微信与舆论生态关联方面的研究关注更少。我们发现,一些专家学者已经敏锐的注意到微信作为一个独特的舆论场域“客观存在”,正成为一只影响当下中国舆论生态的“看不见的手”[4],不仅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开始成为新信源,而且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给舆论战略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新问题、新挑战[5],要运用微信这种新媒体形式引导舆论[6]。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外在舆论生态方面的研究均侧重于网络舆论。在网络舆论的导向、形成、影响力以及监管等方面有较多成果,讨论最多的是“网络舆论引导”问题,这对于整个网络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否更好地促进网络舆论正面影响的带动,降低负面影响带来的失序,都与网络舆论管理的好坏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问题,净化网络舆论,使网络更好地为我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事业服务,促进网络媒介健康发展。但是,这些研究主要立足于对突发网络事件的处理和分析,而对于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自变量缺乏一定的认知和解析。很少有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舆论生产、消费、分解及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研究网络舆论生态及其变化。尤其是将“微信”作为具体的个案,探讨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的构成、特征、议题的形成和衰变、舆论的引导方式、公共领域建构,或某个公共事件在“微信场域”中发生、发展、衰退的过程,以此得出“微信”在这一事件讨论过程中呈现的舆论生态特征。
2 微信场域中的生态分析
2.1 微信场域中的“种群”分析
微信场域中究竟是什么人在发声,从而引起微信舆论生态环境的变化。我们可以将生态学中的“种群”概念植入舆论生态研究中,依据参与目的及现实表现的不同,把舆论生态的群落进行科学划分,以生态学的视角,去分析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及变化,进一步挖掘微信用户的静态分布和动态演变的行为特征。
2.2 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嬗变的动力场分析
在微信场域中这个微观的舆论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動的动态能量场。社会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能量输入之后,将对这个微舆论生态系统的表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反之,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系统能量的系统外输出,也会影响社会系统中的舆论生态。因此,我们要注重微信场域中各个方面的舆论动态,有效引导舆论的均衡分布,以消解流言或对抗格局。endprint
2.3 微信场域中网络舆论生态嬗变的趋势及其治理策略探讨
在信息生态学方法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内容分析和定量分析,来观察网络舆论生态的嬗变过程和趋势,并研究把握其内在机理与演化规律。在网络舆论生态嬗变的过程中,不同种群随着环境的变化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調整话语策略,找到新的话语空间?外部环境因子如何从传媒格局演变及不同媒体的境遇与应对中,发现相应的规律性启示,有针对性地做出努力以指引未来前行的方向,引领当代的舆论场?基于以上分析,在权衡微信舆论生态系统中各个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技术、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寻求相应策略,促使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持和谐与平衡。
3 总结
网络生态舆情是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持续改进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我国网络社会治理的关键领域。加强微信场域中的舆论生态治理研究,除了要充分了解国内外在各类社交媒体舆论治理中的最新成果,还必须要创新思维,以增强研究成果的前瞻性,提高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运用媒介生态理论中平衡、系统、互动和整体的观点,加强从学理层面进行建构,综合运用软性和硬性治理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从个人、媒介到社会、国家等公共治理中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结合我国网络舆情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高微信场域中舆论生态治理的效果,探索和实践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善治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曹艳辉.政务微博微信:互动机制与深化路径[J].传媒,2015(5):29-31.
[2]张树庭,李未柠,孔清溪.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5(3):1-9.
[3]王凤仙.国外传播学领域网络舆论研究现状——基于ISI三大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暨南学报,2015(2):15-23.
[4]熊忠辉,程刚.微信的传播模式及其对舆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5):48-50.
[5]姜胜洪,殷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特点及对网络舆论场的影响[J].新闻与写作,2014(4):41-44.
[6]陈燕.重大事件中微信传播的舆论引导[J].新闻界,2014(13):55-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