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上深,新一代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2018-01-27王哲

中国报道 2018年1期
关键词:科创深圳上海

王哲

在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甚至一两个足以与伦敦、纽约相抗衡的全球城市,从而重构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版图。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谁的创新水平最高?谁将成为下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日前在京發布的《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且在综合实力上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北京正在大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在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虽然在创新资源上不如京沪,但在创新产业和创新效率方面却明显领先,也提出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在三座创建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竞合引领下,我国城市科技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将诞生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城市功能不断高端化、现代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必然产物。进入新世纪以来,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当前和长远挑战的重大战略。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重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正呈现由西向东的演替趋势,全球创新要素的系统性东移为亚太地区孕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一些科技创新城市正加速形成全球影响力,加快向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演进。其中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甚至一两个足以与伦敦、纽约相抗衡的全球城市,从而重构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版图。

事实上,一些国外知名机构推出的全球城市创新能力或竞争力评价结果也验证了亚太地区可能出现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公司自2006年开始发布全球创新热图,其结果显示,大部分传统创新型城市如东京、横滨、洛杉矶等处在瓶颈期,而上海、深圳、班加罗尔等一批亚太地区的城市则极具创新后劲和动力。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一些城市加速向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的第一集团军迈进。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在全球445个被评价的城市中,中国香港位列第20名、上海为35名、北京50名。2017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公布的调查报告则显示,未来4年,上海被认为将是排名第一的科技创新中心,之后是纽约、东京、北京、伦敦、华盛顿、柏林、芝加哥、特拉维夫、波士顿。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北京、上海等优势地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介绍,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在地,两地人力资本和研发机构的集聚水平、创新投入强度、知识创造的规模、技术成果扩散效应、对其他地区的辐射能力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北京和上海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北京和上海还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引领技术成果转化的策源地。许倞表示,近年来,北京和上海还成为向国外输出技术增长较快的地区,显示出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劲势头。

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中,以深圳为龙头的广东省强势跃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第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支持珠三角地区建设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加快深圳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北上深,新一代全球科创中心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应运而生。

北京: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最强

作为首都的北京,拥有最强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科技智力资源高度丰富带来强大的知识创造能力,对推进我国创新城市建设进程有着极强的引领能力,北京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责任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面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包括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统筹部署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对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抓好“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北京经济发展新高地。

有关权威数据显示,2011—2016年期间,北京的科技创新指数一直在增长,特别是2014、2015、2016这三年指数的增长大幅攀升,都超过两位数。北京的创新投入指数和创新产出指数在全国城市中遥遥领先,创新资源指数和创新产业指数也名列前茅,其人力和科研资源集聚水平、创新投入强度、知识创造和技术成果的规模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2017年全球创业生态报告》发布,北京首次上榜,排名第四,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硅谷、纽约和伦敦,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北京建设科创中心成绩斐然,“三城一区”建设加快推进,崛起的创新高地将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研究全国科创中心战略措施的重要机构,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近年来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的资料,对全世界20多个园区做了梳理、分析、概括、总结及基础上,总结出北京作为全国科创中心应具有的五大功能:集聚功能、原创功能、驱动功能、辐射功能、主导功能。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士运介绍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科创中心的总体实施方案以及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十三五”全国科创中心的规划提出了建设科创中心的五个思路: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着力推动科技经济结合,建设创新驱动先行区,即推动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推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着力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支撑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具有辐射功能;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形成全球开放创新的核心区。这本身就是主导功能,要在全球实现强国之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更重要的是要聚集高端要素,实现创新巨变,这就是集聚功能。张士运强调,从长期来看,北京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在原始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让颠覆性、引领性的成果脱颖而出;通过政府、社会的努力,共同把尘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高技术产业工作,提高北京市在全球的高技术竞争力。endprint

上海:区域协同创新最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鲜明特征,区域协同创新也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关键要素。”2017年12月7日,在“创新北京”国际论坛(2017)上,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王建平如是说。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沿袭了历史上对外开放、自由贸易的传统,集聚了一批大企业和外资企业,创新开放度不断提升,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做得有声有色。

王建平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一方面是上海自身科技创新实力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辐射、服务功能的强化,所以,区域协同创新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关键要素。长三角地区是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域。由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最高、经济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上海要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科技优势,拓展科技辐射功能必须要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积极构筑开放的科技创新网络。上海要在增强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兼顾到长三角其他省市的科技发展需求,逐步向科技进步的“服务中心”城市过渡,更好地为长三角提供各类科技服务。

王建平表示,长三角十多个城市的人均收入、产业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城市发展的形态相互衔接相对比较好,也为区域协同创新技术的转移带来了很好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上海一大批的科技人员跑到江苏浙江乡下搞民营企业,引发了苏南以及浙江一大批民营企业诞生。近年来,上海市加快探索跨区域科技服务市场和科技资源共享,建立长三角互通的“科技创新劵”,制定规则,统一信息平台,打通政策环节,推进科技服务机构互认。园区联动有利于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补齐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最早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由张江核心园、漕河泾园等22个分园组成,园区面积已从25平方公里扩展到531平方公里,形成多个贯通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创新带。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曾这样分析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路径,上海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工作,破除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瓶颈;还要将人才建设放在第一位,树立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的现代理念;应突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人财物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海具有政府调控的优势,但要注重遵循现代科技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还应大力弘扬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全面释放开放高地、社会服务发达、多元包容等城市特质对科创中心建设的促进效应。

深圳:科技创新产业最优

深圳,这个几十年前还不存在的城市,今天却成为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热土,30多年来孕育了一批又一批能代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和人文化标杆水平的企业,从而让世界对中国未来深怀信心——这实在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拥有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为何是深圳被国家“点名”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拥有数十位院士的很多大型国企没成为世界500强,而没有院士的深圳企业华为却成为世界500强。以国际专利申请的数量来看,深圳一个城市就占到全国的接近一半。郑新立认为,深圳在科技创新资源上并不是全国最好的,没有什么研究院和好的大学,深圳靠得就是科技创新机制。这一点值得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城市反思。“我们有好多城市老是看上边的文件来办事,文件没说的它就不办。深圳是根据竞争的需要、市场的需要,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它有一种深深植根于广大企业和科技人员中的创新文化。”郑新立说。

近年来,中国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第三代核电技术被称为又一“国之重器”,而第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成果“华龙一号”技术就诞生于深圳的中广核设计院,由中广核集团和中核集团联合研发。深圳企业比亚迪早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已经把纯电动汽车开进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深圳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产业链。即将到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是总部在深圳的华为和中兴正在抢占的技术制高点。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创建,最初名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华大基因在2007年选择来到深圳发展,如今已拥有占全球一半以上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华大基因研究院正是打通科研成果和市场壁垒的新型研发机构。华大基因在推动基因组学等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上处于国际领跑位置,深圳国家基因库还是目前我国唯一获批筹建的国家级基因库,也是世界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深圳企业光启成立5年多来申请的专利总量超过3000件,其中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占全世界超材料领域过去10年申请总量的86%。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领域,深圳也都拥有极强的产业基础。作为“科技、产业的创新中心”,深圳当仁不让。

不过,对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的“短板”也十分明显。有关权威人士总结了深圳创新的四大“短板”:首先是科研,由于经济特区建设较晚,在科研资源上明顯不如北京、广州等城市,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较少,对深圳的基础研究产生影响。其次是高等教育资源比起北京上海来说差距很大;第三是人才短板,深圳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先行技能型人才依然稀缺。第四是深圳创新自身的不平衡。虽然深圳在企业创新整体上充满活力和优势,但由于科研基础缺乏,小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实力限制,华为等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创新中存在失衡现象。

作为一座只有30多年历史的新兴城市、从“三来一补”产业中成长和壮大的深圳科技制造业,如何打通科研成果和市场的壁垒,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增加值,真正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深圳还需要进一步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创深圳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上海之巅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