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民间音乐魅力 突出现代艺术融合
——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音乐类节目
2018-01-27王安潮
文/王安潮
在已有三届节会举办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抓住“丝绸之路”的特色,从优秀音乐剧目遴选中彰显出艺术节的特色,是本届艺术节主办者的艺术旨趣及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所在。在“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15场音乐会节目中,对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予以彰显,并对它们在面对现代审美时的融合发展予以凸显,是此次艺术节音乐节目的表现特色。这种特色是基于在“一带一路”文化语境中,在发扬传统经典文化的视角下,将“丝路”文化包容并举之风格进行了音乐艺术的追赶超越,给观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将丝路艺术节在繁多的艺术节中的地位凸显出来。
一、多姿多彩的各国民间音乐杂陈
来自波兰、克罗地亚、德国、荷兰、匈牙利、美国、立陶宛的11场各种风格的音乐会与来自中国各省市的4场音乐会,不仅在形式上形态各异,在音乐素材的选择、多元文化符号的融会上亦大相径庭,给观众带来许多新奇的感官刺激,展现了艺术节发展和谐、合作的文化创意。
就音乐素材的选择来看,各国各地都拿出了可以代表其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的作品。波兰的玛利亚·庖米亚诺斯卡带着她的乐团以中世纪中古音乐为表现视角,将波兰民族在古乐的复兴及民间音乐的发展所表现出的特有魅力进行了诠释,将肖邦、潘德雷斯基等不同时期音乐家在作品探索中所尝试的民族音乐发展手法进行了新的融会。克罗地亚的艾尔维斯·斯坦尼克爵士乐团的旋律中始终保持其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如克罗地亚伊斯特里亚(Istria)地区的传统舞蹈音乐、南方的传统舞蹈音乐、达尔马提亚(Dalmatia)地区的爱情歌曲,其爵士乐并不是人们常见的“美国腔调”,他们运用了地中海小调中表现的布鲁斯、地中海式的桑巴,拉丁音乐和巴西音乐也成为其创作的灵感。音乐会中所演的11部作品都有着清新的音调、明快的节奏,是民间音乐与现代流行融合的表现。这些都源于乐队灵魂人物艾尔维斯·斯坦尼克既有民间音乐的学习又有伯克利音乐学院研修的双重艺术修为。另外一只爵士乐队是波兰的玛莱克·纳辟欧考夫斯基带来的,该乐队的组合及创作是以某一中心人物为主,这种融合是此次艺术节的乐团的特色,也使乐队有较明显的个性艺术特色。立陶宛邵柳思·皮特莱基斯善吹各类民间乐器,他与小提琴、管乐、贝司三位音乐家合作,展现了“低洼地”的民间音乐特色。
就形式的融合发展来看,在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上,各团队不拘一格,各显特色。立陶宛的爵士岛合唱团采用了无伴奏的阿卡贝拉音乐形式,带有鲜明节奏音型的和声之美打动了古城的观众,其中不乏本国民间音乐旋律,并对古典和现代的音乐手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大胆借鉴,丰富的和声将多声的色彩魅力展现开来。美国首席演奏家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将古典手法的室内乐进行了多声形态的表达,展现了这个北美移民国家在面对欧洲古典音乐时所作的创新发展,而其吸引人才所带来的技术优势使得大量艺术可以融合共存。美国另一支重奏乐团卡佩尔曼三重奏组,同样展现的是多声器乐形式,在新颖音响与手法大胆方面更为突出。德国莱法州音乐山庄基金会室内乐小组与柏林钢琴打击乐团带来了极具严谨与精致的德国音乐风格,后者对钢琴作为打击乐的用法,是现代音乐发展中的重要探索。同为打击乐团,荷兰鼓联盟打击乐团则在民间音乐的融合上更具情趣,他们取向“鼓炫童年”的视角更加凸显了乐团的个性。
就审美选择来看,注重大众审美需求是此次艺术节的艺术趣味所在。同为民间音乐素材的选择,匈牙利巴尔干热火乐队更在意世界音乐的审美情趣,将标识性的民间音乐旋律融入其间,这种反客为主的艺术创作是对流行音乐节奏音型和普适性旋律的追求。这种亲切可感的旋律线条在美国三重奏音乐家小组中亦有表现。为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他们还特地邀请了陕西省歌舞剧院的歌唱家们一起,诠释了像《茉莉花》之类的在世界广泛流传的中国民歌。
虽多为器乐合奏,但丝毫不影响观众对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的理解。大众化的可感形式与情趣,作品中不断涌动的优美旋律和灵动节奏律动,使观众感受到了鲜活的、多姿多彩的音乐,使人们欣赏到了“丝路”文化语境下的音乐融合之态。
二、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音乐挖掘
虽然此次艺术节所展演的中国音乐会并不多,但却极具特色,尤为注重传统音乐形式发展,并展现文明古国的音乐艺术特色。陕西民族文化艺术团的鼓乐长安《八景图》、内蒙古民族艺术团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丝路草原》、中央音乐学院笛埙乐团的《龙之吟》音乐会、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秦粤·时空》音乐会、开闭幕式中展现的各地民歌及舞台作品中所运用的地方音乐等,使国内外音乐同行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强烈历史厚重感和地域个性。
从古典音乐素材的选择来看,角度不同,色彩有别,从而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龙之吟》和《八景图》是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素材的两台音乐节目。《龙之吟》所选的主奏乐器“埙”和“笛”是极具中国音乐特色及韵味的载体,虽然音乐会中的作品均为新作,但它们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却是古典视角。《西域之光》选取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素材,将驼铃声、古道歌进行了或优雅舒展或喧闹热烈的表现,通过埙的幽咽线条和笛声的清越潇洒展现了繁忙、热闹的丝路风光。其它像《风之剑》《喜歌·对花》《古诗四贴写意》《日月河》《咏·叹》《黄土放歌》《盼》等都取材古意,有的还以鲜明的陕北民歌为主,将西北音乐进行了多角度展现。《八景图》采用西安鼓乐这一古老乐种形式着意表现八个可以代表西安的景物,将其作为音乐表现对象,以特定的指向性而表现音乐素材的特色。
从民间素材的选择来看,地域特色中的旋律、节奏、配器被予以不同程度的展现。《丝路草原》以草原三宝为基础,将长调、呼麦、马头琴等音乐素材进行器乐化展现。对舒展旋律的表现,使人们在悠长的线条中感受到了北方草原的开阔与悠然,将人们热爱乡土,赞美幸福的艺术旨趣逐一展现。《秦粤·时空》取材是广东音乐的素材,与之前作为乐种形态的广东音乐展现形式不同的是,此次的展现更多地是表现新的编配赋予作品的时代审美,鲜明清丽音乐线条的勾勒、清雅舒缓的节奏律动构建,再结合或浓或淡的配器,给人们展现了新的传统南粤之地的音乐色彩,使人们对广义上的广东音乐风貌有了新的认识。
三、多元杂陈的世界艺术平台构建
此次艺术节音乐节目除了反映在音乐会中,还表现在其它如舞剧、话剧、歌舞剧、戏曲等各类节目中。
从戏剧音乐的素材选择中来看,对地方性音乐素材的选择,创作者常以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旋律为主。如《沙湾往事》以广东音乐《赛龙夺锦》旋律为主要素材,将激昂的音调与铿锵的节奏律动化为舞剧或抒情或戏剧段落的烘托材料,展现了广东音乐的民族音乐家为民乐的传承与民族气节的维护所做的丰功伟绩。《大禹》以大禹治水的甘苦为故事,将淮河中游地区的民间曲调化为戏剧音乐的素材,尤其在高潮处对当地民间戏曲如泗州戏、黄梅戏等音乐的旋律素材进行了运用,使作品在音乐风格的地域性指向上达到了简明扼要的效果。歌舞诗剧《黎族家园》选用了海南黎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旋律,以其作为主导性素材而在各场景中进行或长或短的线条构建,使观众在场景的理解、人物性格的诗化描摹中实现明确“链接”。
从戏剧音乐的形式发展来看,对传统文化体裁的深度烘托,使创作者在表现人物情感世界中多元融会,立意高远。舞剧《家》以同名文学作品为基础将原作进行了舞动形体的展现。除了舞蹈动作的大胆创新外,音乐中采用与文学体裁相配合的形式,尤其是采用长线条的情感渐进铺设,将音乐的渐变原则与戏剧的逐层推展给予了契合,从而达到了多元杂陈艺术融合。这其中,音乐作为戏剧情节发展的基础支撑,在情感的抒发与烘托,在戏剧张力的营造与转换,甚至在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方面,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是同类作品中较为少见的,在整体艺术美的呈现中达到了形式上的相互依托,内容上的协调发展。
第四届丝绸之路艺术节在音乐的民族民间特色的发掘上给予了更为特色化提炼,在多元艺术的融合上进行了更为现代化融合,从而在观众的普适性上达到新的境界,使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需求的节日,大众喜爱的节会。而多国、多民族的丰富多彩的音乐汇聚,也将丝路的文化融合、多元并陈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衍展,和谐的艺术情境,合作的节会特色,和睦的相处合作等,将世界音乐艺术之美送达古城西安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将艺术节的活力贯彻到多体裁、多风格的音乐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