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长三角经济阔步前行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报告
2018-01-27朱玲燕吴骥
□朱玲燕 吴骥
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聚力创新、聚焦富民,观增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看结构,转型优化的后劲性增强,见效益,质量提升的持续性增强,视创新,释放活力的动能性增强。城市群发展看准大势,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转型发展重塑“强动力”,聚焦发力谋篇“高质量”,发展特色彰显“个性化”,区域打造定位“世界级”。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长三角城市群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足、动力强、潜力好,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阔步前行。
看准大势,城市群经济再上“新台阶”
2017年整个长三角地区抓住大势,顺势而为,经济总量在高平台基础上实现再增长,增速指标在新常态下呈现稳回升,在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提升。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统计,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达到16.5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万亿元,其中上海首次突破3万亿元,无锡首次突破万亿,“万亿俱乐部”城市达到5个,全国超过三成的“万亿俱乐部”城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万亿元,达到9.13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18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突破3.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万亿元,达到6.39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8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2万亿元,达到1.9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个城市总量均值为44987元,较上年平均增加35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均值为22696元,较上年平均增加1855元。
城市群增长实现新提升。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协同进步,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均实现正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看,26个城市增速均值为增长7.8%,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从工业生产看,26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值增长8.2%,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从产业投入看,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投入增长8.1%,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从对外贸易看,长三角城市群进出口和出口总额增速均实现正增长,分别增长13.1%和9.9%,较上年大幅提升17.7个和15.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7个和2.0个百分点。
区域贡献呈现新作为。长三角地区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城市群在新常态下,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份额实现再提升: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创造了超过全国1/5的经济总量,超过全国1/5的房地产投资,实现了超过全国1/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全国1/3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分别较上年提升0.2、0.1、0.3和0.5个百分点。
企业主导,转型发展重塑“强动力”
作为全国率先发展也率先遭遇发展瓶颈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不断“爬坡过坎”,努力转型升级,以创新贯穿五大发展理念,以企业转型发展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结构转型步伐加快。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圈,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较高、国际化程度较高,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取得积极进展,工业服务业呈现双轮驱动。从产业结构来看,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43.4∶53.4,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协同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突破7万亿元,达到7.17万亿元,26个城市平均增速为7.4%,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8万亿,达到8.82万亿元,长三角城市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0.6%,较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GDP占比0.6个百分点。
产业升级成效明显。从产出指标看: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继续保持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值达到8.2%,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实现提升,工业依然是支撑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攀升的主引擎。从投入指标看:长三角城市群工业投入增长8.1%,较上年回升1.2个百分点,强投入成为高产出的首要保障。从相关指标看: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电量增长7.0%,较上年大幅回升3.1个百分点,6个城市的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工业用电与工业生产增速趋势呈现同步。从城市发展看,2个城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两位数,增速9%-10%之间的城市9个,增速高于7%的城市有19个。
积极作为,聚焦发力谋篇“高质量”
长三角城市群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通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结构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赢得了质量和效益的双提升。
三大需求适度扩张。消费动力持续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从城市发展看,18个城市总量超过千亿元,增长12%以上的城市6个,安徽马鞍山增速最快,达到12.5%。投资增长保持平稳。长三角城市群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万亿元,达到9.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看,25个城市投资总量超过千亿元,15个城市的增速超过10%以上。对外贸易回暖向好。长三角城市群实现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3.1%和 9.9%,继续呈现快速回升的态势。从区域板块看,四大区域出口实现全面回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板块分别较上年同期回升12.0、19.8、11.2和19.9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看,13个城市出口总额超过百亿美元,12个城市的增速超过10%以上。
“三个口袋”逐步丰实。百姓幸福获得感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聚焦富民”主攻战,26个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44987元,增速均值为8.6%,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22696元,增速均值为8.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差距为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收窄0.1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看,1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上海首超6万元,15个城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2万元。政府收入口袋稳步壮大。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7万亿元,同比增长8.8%,较上年增加1108亿元,实现了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从区域板块看,上海增长9.1%,江苏板块9市增长7.0%,浙江板块8市增长12.1%,安徽板块8市增长5.4%。从城市发展看,24个城市财政收入总量超过百亿元,10个城市增速达到两位数,增长最快的湖州市增速为15.2%。
区域协调,发展特色彰显“个性化”
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分布于“三省一市”,在产业布局、交通物流、人文观念等方面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出台,从整体上提升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性、综合性和长期性,高技术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智能上海引领城市创新发展。一方面上海率先走出制造业高端发展之路,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9.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7.6%,汽车制造业增长19.1%。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10465.9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增速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42.6%。另一方面改革创新引领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运行良好,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全年新设企业5.2万家,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20多年的总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上海加快落户,全市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8%,C919大型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墨子号量子卫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进一步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的含金量,上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两年提升了6.6个百分点。
新兴动能带动江苏质效提升。一是新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江苏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加快6.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3.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二是新业态实现蓬勃发展。规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1.3%,快于规上服务业平均增速59.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8%,比上年加快4.5个百分点;三是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8.9%,比上年大幅回升21.1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服务器同比分别增长99.6%、77.8%、59%、54.2%。
新旧动能协同释放浙江经济活力。一是传统产业优化提升。浙江10大传统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2%,对规模工业利润的增长贡献率为51.5%。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工、化纤、有色金属加工、造纸等行业利润增速均超过30%。二是新产业引领转型。“三新”经济增加值将达到1.25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24.1%,对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37.1%。规模工业中的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7%、56.9%、55.9%和35.7%。三是特色小镇集聚发展动能。特色小镇内共有世界500强企业51家,国内500强企业8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25家。有高中级职称人员14339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24人,省级“千人计划”人才339人,成为高端企业人才的集聚地。
重点任务落实提升安徽发展后劲。安徽钢铁煤炭行业圆满完成年度去产能任务。全年关闭矿井4对、退出煤炭过剩产能705万吨/年,化解生铁产能62万吨/年、粗钢产能64万吨/年。商品房库存、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持续下降。12月末,安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占流动资产比重下降到8.5%左右,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到56.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比上年同期减少0.2元左右。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长三角城市群正积极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放眼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定位于打造成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也将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通过转型升级,点燃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通过制度创新,造改革开放新高地,通过包容共享,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