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月》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价值

2018-01-27

黄河之声 2018年15期
关键词:林怀民舞剧编导

杨 鑫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

《水月》是由林怀民编导的在1998年首演于台湾的现代舞剧,也是林怀民的成名之作,被国际媒体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在创作中,林怀民以佛门偈语和太极的原理进行发展,在其中更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用“水月”寻找身体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并通过这部作品来传承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审美。为我国文化精髓的发展和在世界舞台的传播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一、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创作手法是艺术家进行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运用的具体的表现手段。舞蹈创作手法是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所遵循的认识现实和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编导从生活中汲取的素材,经过舞蹈思维提炼加工,展开艺术构思,塑造形象等。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是以编导的创作手法为基础的。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挖掘有价值的素材,结合自己严谨独特的创作手法和鲜明的创作个性进行舞蹈形象的塑造和舞蹈的编排,配合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舞蹈家淋漓尽致的演绎把作品呈现出来。由此可见,编导的创作手法决定了这部作品的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体现出作品蕴含的情感和精神。

表现手法是艺术创造中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编导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对所塑舞蹈形象的审美表现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作品在表现中不可缺少的。它服从于舞剧内容,体现了编导的审美倾向、独创性和总体风格。

(一)艺术构思

一部作品的成形,必定是编导经过一系列思维活动,题材的选取、主体的酝酿、结构的布局、形象的塑造、结合表现手法,形成完整的艺术结构。这个思维过程就是艺术构思。

1.传统元素的灵感

灵感,无非就是“灵”与“感的结合。顾名思义,“灵”就是编导思维的创造性、灵动的想象力,“感”是编导情感中感性的部分,二者结合在一起,激发了编导把这种感性转化为理性的客观存在的热情,成为了创作的源泉。而灵感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环境或状态下出现的,这种产生具有瞬间性和偶然性。《水月》的创作灵感也正是如此。

林怀民在受访时提到《水月》的创作灵感其实是源于一个偶然,他走在慕尼黑的街上,看到广场上的镜子映射的自己,就把它运在舞剧里,在洗澡时发现了水,就突发奇想的把水放到了舞台上。正是这个偶然,一部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舞剧诞生了。在这个灵感中,林怀民想要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能让人慢下来,静下心,让身体得到解放和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带有浓郁的东方哲学的意味,是道家推崇的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而这种传统文化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与林怀民以“云门舞集”为舞团命名的初衷是契合的,与林怀民创作的其他作品的动机也是一致的。这种有“水”有“镜”的传统元素,富有典型的中国古代诗书气息,不论是在唐诗,还是宋词里,都是古人津津乐道的意象之景,传情之物。由此,看到了编导所想表达的“镜花水月总成空”的传统文化意味。

2.沉稳连贯的气韵

从林怀明创作的初衷来说,《水月》仅仅是他训练演员的一种方式,他是为了拓展舞者的身体,用导引训练,发现身体,解放身体,让身体和呼吸贯通起来,学会通过身体找到气息的节奏和韵律,达到形神统一。用这样的训练,以更自由的方式,创作出纯粹的舞蹈。这个东西,就是呼吸,是气韵。

“气”是自然之本。庄子曾经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可见气对人存在的重要性。《水月》中,林怀民就是以气为主体,贯穿了整部舞剧。在舞者的训练中他开始静坐、导引、学习气功,练习沉气,运气,呼吸。在这样的训练下,舞者们达到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他们不需要讲话就可以和其他舞者沟通,并使身体保持一致。很简单的用身体来表现隐喻的文化。只要他们站在那里,仅用沉稳的气韵,就能让人一眼看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它与西方的芭蕾不同,芭蕾是向上的拉长的,讲究的是开绷直立,它的审美是三长一小。可我们中国的舞者没有他们的先天条件,所以,林怀民创造出一种属于东方人自己的“蹲”下来的舞蹈。这种“蹲”下来的舞蹈,正是气韵的贯通。舞者在跳舞的时候,充分的把握住气的韵律,由沉稳的运气,进行缓慢的流动,始终连贯,没有一丝中断,伴随着的身体,也达到了外化的韵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暗示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哲学道理。这种贯注于内在的气韵也正是林怀民创作中别于其他编导的独特之处。

3.宁静飘然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在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表现性艺术比较繁荣,侧重创造艺术意境,并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理论成果,成为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遗产。这种意境就是《易经》所说的“立象以尽意”。“象”就是指形象,“意”就是情意,思想。舞蹈创作就是借助舞蹈外化的形象或特定的情境来表达编导想要传达的思想。《水月》作为长于抒情的写意舞剧,富有形式美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林怀民正是捕捉到了本民族的传统美学特色,用“水”和“境”创造出抽象的富有诗意的意境来表现作品的内涵,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让观赏者感受到无限的情和境。隆荫培在《舞蹈艺术概论》中写道,“重视民族特色的中国舞蹈艺术自然要把追求与表现深邃隽永的意境当作努力的目标”,《水月》正做到了这一点。林怀民运用“水”为舞剧的主要意象贯穿全剧,也成为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管子·水地篇》)由此可见,“水”是自然之物,是万物之源,象征着生命,自然,纯净。是虚实结合的意象之物,是动静的结合体,它没有任何修饰,无色无味,是最质朴纯粹的物质,但却拥有强大的力量和源泉。这与林怀民训练时运用的“气”一样,看似平静,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林怀民选取它为主体,用飘渺的抽象的“象”来表述作品的意蕴,充分展示出了自然之美以及它所蕴含的无限力量,传递出它的纯洁和宁静,在这份宁静中营造出虚幻飘然的意境,到达他追求的心静,安静的境界。

(二)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是作品通过一定的手段(语言、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显示内容的手段与方式。舞蹈作为直观的能够被感知、动态的、美化的人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舞蹈语言、舞美设计、舞蹈构图都是它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些表现形式在选择和运用时必须符合表现内容的特点与需要。周恩来先生在《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舞台戏的唱腔、动作、灯光、音乐、布景道具、服装等,“最低限度是统一和谐,进一步还要明确生动,目的性非常清楚。不能弄得晦暗,要人来猜。艺术的表现形式,要统一、和谐、明确、生动。这样才能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出表现形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之更好地为艺术内容服务。《水月》中以太极导引的人体动作和色彩、线条在时间空间中变化的构图,作为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结合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成具有独特韵味的舞蹈画面。表现出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1.舞蹈语言——太极导引

“太极”是我国典型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宇宙万物的本体论,阴阳辩证法,五行思维,天人关系等哲学范畴。这些哲学内容正是通过太极中的呼吸为外化的主线贯穿整个舞剧,以视觉效果呈现给观众。这与林怀民在训练舞者时的气功保持一致。太极讲究的是“内三合”的统一,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从舞者的肢体动作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统一。这种肢体动作也就是构成舞蹈语言的一部分,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呈现出来。

舞蹈语言涵盖了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语汇,他们都是可感官的外在形式,有表现性的向观众表达某种抽象的精神内容,创造一种意境,让观众得到审美的满足。《水月》中的舞蹈语言也是如此。从编导舞蹈动作的选取中,就以太极导引为主,在整部舞剧中充分加以运用,创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表达了“镜花水月总成空”的内涵。其实,所谓太极导引,就是指一种呼吸,导引就是吐纳,是与人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运动过程。它讲究的是沉气,由导引来带动身体进行舞蹈。舞者的身体达到松的极点,逐渐就会感受到呼吸的存在,然后是心、意、净,最终做到身体的释放和呼吸的结合。这就是《水月》特有的舞蹈语言。

以《水月》开场十二分钟开始的群舞为例,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以太极导引的,它不重形但强调以内心修行为主的吐纳呼吸。舞者们从舞台的左后方站立,而后开始舞蹈。和每个舞段的开场一样,第一个动作就是下沉,只有当舞者下沉时,才能让身体处于一种松弛的状态,找到呼吸的节奏点。然后,直立的身体开始进行极慢的移动,双脚打开,双手慢抬,下蹲。提气,出右脚,手握拳,穿手,再以左脚下扑步,移动重心。这一招一式,让即使不会打太极的人都能一眼便知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这一段典型的以太极为元素的舞蹈动作,以导引为动力,舞者用一个呼吸带一个呼吸,与自己的身体沟通,用呼吸和观众讲话。即使他们站立不动,这个导引始终都在起作用。接着,在流动中,从群舞中分离出一段双人舞,与群舞形成一种反差。他们做着很快的动作,大幅度的倒地踢腿,爬起,跳跃,滑动。正是在这对双人舞的反衬下,群舞显得更加雅致。双人舞的动,使群舞的静显得更有力量。他们闲庭信步,丝毫不受影响。每一个出脚,下蹲,推手,下沉,抬腿,都延绵不断,行云流水,形成一种与天地万物合一的精神境界。然后双人舞和群舞在舞蹈动作中有了结合点,一推一挡,一进一退,一高一低,一快一慢,他们的动作都不相同,却又相互对应。他们的呼吸都是在导引下自然的随着身体的动作进行。所有的舞蹈语言都在太极的运用中发展变化,却始终围绕太极导引。最后,舞段的节奏开始变快,每个舞者都在做不同的动作,突然迅速停于造型,有高有低,有张有缩,再继续以极慢的流动,瞬间凝固于下一个造型,每个人的造型各不相同,但却形成了和谐的画面。当所有舞者停在造型时,他们的气口达到了高度一致,也把动与静发挥到极致。最后随着变化慢慢回归于静,以整齐的太极动作引领,双脚分开,回到下蹲姿态,慢慢直立身体结束。在这段舞蹈中,以太极导引,吐纳之间形成刚柔并济,动静相融,强弱结合的舞蹈语言,达到了天、地、人、心、意、气的统一。这正是林怀民所说的“生命的状态”。是沉静、内敛的心境和自由、放松的身体状态。也是太极所追求的生命境界。

2.舞美设计——镜花水月

舞美设计是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布景、化妆、服装、灯光、效果、道具等。它是以舞剧的内容和演出的需要,运用造型艺术的多种手段,创造出舞剧中规定的各种环境、角色的外部形象及渲染舞台环境气氛等。增添艺术感染力。

《水月》是一部重于写意的舞剧,为了达到意境的营造,林怀民以抽象的风格来布景和舞美设计。首先,就是布景。从舞剧开始,在缓慢的灯光亮起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舞台地面上如同星云轨迹的白色水纹图。层层星云汇成的圈,似静似动,给人虚幻缥缈而又浩瀚无穷的感觉。仿佛感受到宇宙无限之大,万事万物都如同其中的一粒尘埃般渺小。这种庞大的宇宙观从一开始就直观的呈现出来,让观众明了作品中的哲学意蕴。接下来,林怀民把主题中的“镜花”放到舞台上。在舞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面大的明镜。正是用这面镜子,反射出舞台的星云,舞者的姿态。创造出虚幻的景象,形成一种独特美。只有这两个看似简单布景的巧妙运用,却创造出了无限大的视觉效果和广阔自由的意境。其次,就是道具的配合。既然有了“镜花”,必然会出现“水月”。林怀民创作中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他善于运用意象。不论是《流浪者之歌》里从天而降的金色稻谷,还是《九歌》中的荷花池,都是他作品中的亮点。在《水月》创作中,他真实的把流动的“水”搬到了舞台中。这个道具的运用,对《水月》成功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水月》意境的营造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正如前面所说,“水”作为意象,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是这部舞剧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动,水也慢慢的流淌出来,漫上舞台。与明镜,与星云交相辉映,映射出舞者舒缓流动的身姿,营造出唯美的富有诗意的境界。镜中的花,水中的月,其实是比喻虚幻的景象,空灵的意境。两种不同的意象表达了花儿再美,却在镜中,很难去玩味、欣赏;水中之月,只是月影映入水中,难以捕获。意境虽美好,但却是空幻飘渺的,因而有了“镜花水月总成空”的经典之语。在舞蹈的最后,水在舞台上汇积,与舞者的身体紧密的相接。舞者似乎都很享受水的流动,一个舞者在水中大幅度滑动,溅起水花,然后,又有一个舞者跟随他一起在水中滑动,溅起水花。他们躺在水中,和水亲密的接触,做着伸缩的动作,不断的激起水花,在舞台中划出漂亮的弧线。与水共舞,他们乐在其中。这个画面是那么和谐。在这“镜花”“水月”中,虚无缥缈的境界里,透露出“空”的意味。最后,就是服装。《水月》中的服装看似简洁单调,但有着深刻的用意。舞者统一穿着白色长裤,接近肤色的紧身上衣,好像是编导刻意在淡化舞者们的身体界限,让人体变的更为纯粹。所有人在这宇宙中都是一样的,都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是任何的意象,他们也可以什么都不是,他们可以代表某种符号,他们也可以只是万物之一。这些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强弱之别,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是统一的,和水一样,和自然一样,都是一种和谐的存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也是林怀民所追求的生命的状态。是纯粹的,自由的。

3.舞蹈构图——流畅和谐

舞蹈构图,指舞蹈画面,即经过编导精心安排的舞蹈造型图案。是以人体动作的发展变化结合人物在舞台空间的运动形成的不同的舞蹈画面。是体现舞蹈形式美的重要手段。舞蹈构图必须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同舞蹈语汇溶为一体,为舞蹈组合的运用和发展创造条件。每一个构图都应使人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以太极导引为舞蹈语言的《水月》,在构图中自然是以圆的流动来表现的。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以曲线运动形成的表现出流畅、圆润、柔和的意味,给人舒缓,整齐,平衡,和谐的审美感受。象征着圆满,和谐,代表着人美对团圆,美好的向往。又有着含蓄内敛,延绵不绝的运动特点。《水月》中,不论是舞者的动作,还是队形的排列,还是运动的轨迹,还是身体的韵律,都是以圆的形式交替变化的。这种构图正符合舞剧里的宇宙观,符合太极的运动模式,遵循着“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事物发展原理。最典型的就是舞剧在二十四分钟时舞者的上下场。在此之前,是一段女子独舞。舞者在舞台的中间快速的做着连贯的技巧,身体以波浪的形态上下扭动,接着如同点翻以胳膊划圆翻身,这些动作中都是以圆的形态来变化的,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之后,舞者从舞台右后方以圆的运动轨迹跑动一圈下场。与此同时,另一组群舞排成两列以同样的方式托掌从舞台左后方跑了一个大圆到舞台中间。他们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圆场轨迹行进的。如同太极图中的圆一样,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无限循环,表现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意义。不仅在视觉呈现中给人流畅圆润的感受,在文化意蕴中也体现了事物都有因果轮回,和谐相生的哲理。

二、创作的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对于满足接受作品主体的精神愉悦需要的效用属性。其中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等。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必然具备了艺术价值。这也正是一部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水月》作为一部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剧,有着传统的美学特色和文化底蕴。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传统审美的复原

舞蹈作为一种可感知的艺术形式,自然具有一种观赏价值,用专业术语来讲,也就是审美价值。它使欣赏者在审美体验中得到精神的满足,也在无形中促进审美的提高。这种审美的过程其实取决于编导在创作中给观众传递的审美主体的思想和内涵。优秀的编导,必然是向观众传达一种积极向上、充满能量的精神。但也不乏出现一种为盲目满足大众趣味而创作的低俗作品。资华筠老师曾在《舞思》中发表过她针对相当一个时期舞蹈创作中的某些倾向性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诸如:“艺术激素代替艺术激情”、“华丽包装遮盖本体萎缩”、“文化品味下滑”、“民族属性的淡化”、“审美倾向的媚俗”等。其中,她明确指出“媚俗化的感官刺激替代观赏性,游离于作品基调的媚俗化审美倾向,在现时的舞蹈作品中并不乏见。浓妆艳抹,扭捏作态,外加服饰裸露度的盲目扩大,成为一些舞蹈追求‘观赏性’的妙方。”这些行为,必然会导致认知、审美品味的滑落。并使舞蹈审美扭曲,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而《水月》却刚好相反。它以极简的舞台布景,素雅的服饰,纯净的意象,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中国美学研究专家成复旺在他的书中写到中国传统审美,“不是提倡自然的人化,而是提倡人的自然化;不是以人的人化为美,而是以人的异化为美”。这种人的自然化,从水月的舞蹈语言中就可看出,用太极导引,吐纳,这不就是人最自然的生命状态吗?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舞者用接近肤色的上衣配着白色长裤,最简单的色彩,不就是传统中的自然美吗?的确,在舞剧里,用“水”贯穿其中,配合“明镜”,从它的布景中创造出作品“镜花水月”的美学意象。林怀民通过这些意象,追求的是传统审美中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美是古代文人墨客都向往的天地之灵气,万物之和谐的美。是一种统一、平衡、和谐的美。它隐含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万物的崇尚。也正是这种神秘的力量,创造出我们古代独特而淳朴的传统审美。而林怀民,通过他的作品中意象的创造,把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在舞蹈作品中反映出来,把我们传统审美进行复原,最终呈献给大众,给观众愉悦、谐和的美感享受。

在《水月》中还蕴含着我国传统的审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所谓阴柔之美,就是柔和舒缓的优美,是古代女子的秀美,又或是清风、云烟的虚幻之美。如同“水”在舞台的流动,缓缓而来,带着清澈秀气之美,表现出柔和的美感。又像舞蹈语言中女子轻盈飘逸的姿态,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都显示出女性的阴柔之美。例如,在高潮的舞段中,女舞者在极快的节奏下做着刚健的舞蹈,形成以柔克刚的艺术特点,并把这种刚柔并济的美感完美的进行结合并复现出来。达成了审美上的和谐。阳刚之美,正是男子身体中蕴含的粗犷,豪放之美。在《水月》中,林怀民刻意把男女的身体符号进行淡化,代表他们的身体符号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男子的豪放中可以带有女性的柔美,而女子的柔美也可以结合男子的粗犷。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不断交替转换,使把传统审美中的阴阳结合完美的复现出来。在雄壮的气势、激越的情感、强烈的变化中带有流水般的纯净、柔和的秀美。呈现出均衡、统一、和谐的美感。给人美的享受。林怀民对传统审美中自然之美,阴阳之和的复原,无疑使这部舞剧具有传承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也是这部舞剧最大的价值所在。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民族历史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史上,在先辈们的努力下,创造了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一代代人继承下,我们千百年来的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这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民族的文化一旦出现了断层,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民族的生命内核就会被掏空,精神就失去依靠,我们也会找不到自己的根,没有了文化的信仰,民族文化就会消失。好在我们各行各业的人在时代的进步中肩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付出了很多努力。林怀民作为我国的优秀文艺工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的作品中也时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水月》从它的创作来源,它的主题,它的舞蹈语言,舞美设计,服装,思想内涵,都在体现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种文化传承。简单举例:首先,林怀民在这部现代舞剧中,以写意为舞蹈的表现形式,从这一点中,就与古人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他用“水”和“镜”为舞剧的意象,营造出虚实相映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觉不就是传统文化中虚实结合的境界吗?其次,在舞蹈语言中,林怀民用太极导引,舞者以吐纳的方式做着行云流水、连贯通畅的舞蹈动作,这其中的气韵和舞者到达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正是禅道佛家推崇的清净自然,归于本心的哲学思想。最后,林怀民以他的作品,表达出“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文化内涵。这种“空”或许是佛家想要告诉世人“放下”,放下繁杂的念想,控制自己的欲望,或许是道家在教育我们顺应自然,万物皆有因果,不要计较得失,归于本心。这种自然的思想境界,不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最简洁朴实的文化底蕴。林怀民通过可观的舞蹈来表现出舞者们形、神、意、心达到的自由、清静的境界。传承出传统文化中丰厚的哲学经典。

三、结语

林怀民以太极导引为动力,让舞者通过吐纳找到身体最自由、松驰的状态,达到心意合一的境界。并以《水月》抒情的表现形式复现了传统美学中虚幻的意境之美,传承出中华文化中自然淡雅的特质和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升华了《水月》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思想价值。在《水月》表现形式的独创性和传统文化、传统审美的继承性中传达出“镜花水月皆成空”的舞蹈意蕴。

猜你喜欢

林怀民舞剧编导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舞蹈编导教学中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云门掌门人林怀民最后的谢幕
林怀民:一不小心走遍了世界
林怀民说《稻禾》:乡愁通世界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