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语言艺术研究
2018-01-27李俊
李 俊
(安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提高做人的工作的能力。在辅导员必需具备的众多能力中,沟通能力是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能力和前提条件。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不仅仅能通过言语或者文字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还可以通过非言语手段(态势语)来提高与学生沟通的实效性。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背景,从语用学视角分析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提高辅导员语言艺术的途径。
1 语用学相关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做的《逻辑与会话》演讲中,提出了在言语交际中要遵守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正常的交际过程中,交际的参与者会围绕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向或者目的进行交谈[2]。为了保证交谈的顺利进行,交谈的参与者就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遵守一个一般性原则,即“合作原则”。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为语用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复杂现象。作为对Grice“合作原则”的补充,Brown和Levinson 共同提出了“面子理论”,这里的“面子”指的是每个说话者都想努力为自己挣得在所有交谈参与者中的“个人形象”。西方言语交际的语境中,“面子”基本等同于“个人形象”,我们汉民族是一个自古就很重“面子”的民族,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理论”在汉语语境背景下,它的本质与西方语境背景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语语境下的“面子”在本质上就是“自我谦虚,尊重他人”[3]。从西方语境到汉语语境的演变, “面子”理论的具体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汉语语境下,“面子”理论要求我们在言语交际中应该具有正确的态度,而不再是把在交谈中赢得个人的形象放在首要位置。
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艺术研究是整个语言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笔者在分析与辅导员语言艺术相关的语用学理论后,发现当今只要是研究与辅导员语言相关问题时基本都是用Grice的“合作原则”和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原则”。本文将以这两个原则为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试探地提出“教育原则”“平等准则”“差别化准则”“含蓄准则”和“适度准则”等新的原则或准则,分析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语言应该遵循的原则。
2 辅导员语言应遵循的原则
辅导员的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这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和人进行交流,因此辅导员的交际能力也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成败和好坏。语言交际的方式有多种,辅导员常用的交际方式主要有三种:言语交际、书面语交际和态势语交际,这三种交际方式不完全是独立开展的,也会交互进行。辅导员语言在工作中的用途之广以及它的重要性决定了辅导员在谈话或者沟通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或准则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2.1 辅导员语言和“合作原则”
Grice“会话理论”中的“合作原则”是研究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本文将扩大Grice“合作原则”的范围,将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原则”都并入其中,成为新“合作原则”的相关准则。本质上,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原则”都是对Grice“合作原则”的延伸和补充,“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合作原则”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使整个交际过程更加顺利,并且能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Brown & Levinson 的“面子原则”认为“面子”就是说话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江结宝认为,“面子原则”在汉语语境背景下主要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面子原则”在善意谎言中的应用几率最高。
2.2 辅导员语言和“教育原则”
在梳理辅导员交际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时,根据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笔者试探性地提出了“教育原则”的概念,并且在“教育原则”之下又细分了“政治性准则”、“启发性准则”和“激励性准则”等三条准则。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4]。根据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主要包括三大块:教育、管理和服务。其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最根本的职能,而这个职能又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现,因此“教育原则”应成为辅导员语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本文提出的“教育原则”是指辅导员语言中所承载的内容、方式、神态、语气等有关方面,这是以“教育”作为最终目的来决定的。对于辅导员来说,语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首先要考虑如何通过内容和方式得到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这个最终结果就是“教育”。本文拟称之为辅导员语言的“教育原则”,笔者根据“教育”方式的不同,又提出了与“教育原则”相关的三条准则。
2.2.1 政治性准则 根据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的具体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并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对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培养要求辅导员语言必须坚定政治性准则,在学习、宣传、传达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路线、决议时必须坚定鲜明的立场和明确的态度[5]。
2.2.2 启发性准则 语言不仅能传递和交流信息,同时也能通过它对人进行启发,高尔基曾说过:“简洁的语言中往往蕴藏着伟大的哲理。[6]”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人生导师,导师在进行指导时,不能仅仅单纯地说教或者灌输理论和道理,而是通过语言这种能够传递信息和交流的工具启发学生实现自我发现,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语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2.2.3 激励性准则 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处于挫折、失败、低谷的学生,亟需老师用带有激励性的话语激发他们内在的热情和积极因素。高校辅导员在与需要鼓励的同学谈话时,要使用肯定性、富有感染性的语言,以达到鼓动和激励的目的,甚至有时候可以使用“谎言”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解开他们的心结。
2.3 辅导员语言和“平等准则”“差异准则”“适度准则”
为了使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在会话中和会话后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辅导员在与学生会话时要遵循“平等准则”“差异准则”和“适度准则”。
2.3.1 平等准则 少数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刻意通过言语和某些态势语将自己的语言身份提高,以此来显示老师的威严,笔者认为这样的会话方式不完全可取。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已成年,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心理预设,在他们心里老师和学生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如果高校辅导员故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会话,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对辅导员的疏远和抵触,反而不利于会话后师生关系的和谐。
2.3.2 差异准则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7]”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个人情况更是千差万别。在与学生谈话时,辅导员要根据学生性格类型的差异性、语言环境的差异性、谈话原由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2.3.3 适度准则 指令性语言和批评性语言在辅导员语言体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但在实际运用此类语言的时候,要掌握适度准则。指令和批评也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应该和激励性语言的运用相辅相成。指令性语言在使用时要考虑到学生性格类型的差异性,在使用批评性语言的时候要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和刺激性语言。
3 高校辅导员的态势语
在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的会话中,言语是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还应该运用适当的辅助语言(态势语)。经过试验证实,在人们所获取的信息中有超过一半都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态势语来实现的[8]。态势语作为一种副语言,可以配合言语使整个会话过程更协调,它也是实现交际效果的添加剂。根据高校辅导员平时工作的实际,辅导员语言中的态势语主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言、目光语言和语气语调。这几种态势语在辅导员的日常谈话中都可以配合着言语一起使用,有时它们在整个会话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言语更重要。比如,当辅导员和学生谈话过程中,微微点头的动作可以传达出辅导员愿意倾听的意思表示和鼓励的意思表示,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并更愿意和老师交心谈话;谈话时的语气和语调、是否抑扬顿挫、是否有重音都会直接影响会话的效果,简单的一句“给你提点意见”,语调低、声音和缓和语调高并且语气急而粗所长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截然不同。
4 提升辅导员语言艺术的路径
4.1 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
语言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辅导员语言艺术的提升是辅导员内在综合素质的体现。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包括辅导员个人修养、工作作风、对职业的热爱、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等。
4.2 选择正确的“会话”方法
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寻求不同的方式,如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封信件、偶然相遇的几句悄悄话等等。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性格类型的不同、拟谈话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会话”方式,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相应的语言原则或准则[9]。
4.3 重视非言语的交际纽带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lbert Mehrabian的“7/38/55定律”,他认为在人际沟通中信息交流的效果=7%的语言+38%的语调语速+55%的表情和动作,即交流中真正能产生影响力的是表达方式,而不是语言本身。根据赫拉别恩法则,在会话中适当地使用合适的语调、面部表情、举止动作等态势语可以使辅导员语言更立体,从而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5 小结
语言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时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工具,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谈话时应该要在相关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会话中相应的原则或准则。在实际的会话中要充分展示言语、态势语及相关非语言手段的运用,以取得更好的语言交际效果,高校辅导员应培养良好的内在素质、选择正确的“会话”方法并且要重视非言语的交际纽带。在相关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辅导员遵循并不断提高语用学原则和方法,可以进一步增强其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