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党内政治生活

2018-01-27

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

杨 华

(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30)

中国共产党的先锋作用与历史使命,赋予了党永葆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2016年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使得各界对党内政治生活的关注度骤然提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工具的视角下,社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党内政治生活统一于社会生活,发挥着社会引领作用;历史发展遵循着客观规律,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于党的实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发展生机与活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党内政治生活始终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1 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党内政治生活统一于社会生活,引领着社会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1]143的有机整体,不能将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3]532正是通过人类个体交往中的互相作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机制。马克思指出:“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4]235-236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发,以社会发展整体性为视角审视和考察党内政治生活,是洞悉党内政治生活意义应当坚持的首要观点和方法。

1.1 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9]7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3]32也就是说,政治生活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形成了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政治生活同其他社会生活一样,错综复杂而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一般意义上的政治生活包含政治学习、宣传活动,完成一些具体的政治任务及有关实现政治理想的实践活动等,其内容主要包括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民主监督。总的说来,政治生活的水平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水平,也是社会民主的集中体现。“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10]这其中涉及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都是公民政治生活的内核,而判断民主的一般标准包括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和法治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加强和规范政治生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1.2 党内政治生活源于党的社会生活实践

列宁在1915年5月发表的《空泛的国际主义破产》一文中提到“对俄国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方法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第一次使用了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在我国,1926年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的报告中也使用这一概念。但真正把这一概念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毛泽东1929年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反对党内主观主义错误时所说的:“纠正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5]92最终在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正式采用党内政治生活这一概念。此后,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及以后党章的总纲中也明确提出“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1]20。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首次在党内法规文件中使用党内政治生活这一科学概念。党的十八以来,党的政治生活被赋予了“严格”和“严肃”的要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标志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成为新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党内政治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理解党内政治生活的含义“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就当前来看,“现代政党都是有政治纪律要求的,没有政治上的规矩不成其为政党”[12]133。党内政治生活,是政党自身建设共同规律的要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的“大熔炉”,是纯洁党风政风的“净化器”[13]。

1.3 党内政治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引领和示范

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是整个上层建筑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从广义上看,党内政治生活是指党内全部政治活动,包括党内组织体系、党内文化、党内政治关系、党内制度等内容。从狭义上看,主要是指党内的思想文化活动、党内领导决策活动、党内关系和党内制度、党内行为状态等。相较于公民的政治生活,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党内政治生活在内容和层次上都应该有更高的水平和要求,具有引领和示范的属性。因为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党组织,也就会有什么样作风的党员。也就是说,党内政治生活对党的建设和党员素质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如何才能真正确保“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1,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8]22,都需要得到政治生活的保障。所以,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党内政治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正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 历史进步的规律性:党内政治生活形成于党的实践,决定着党的命运

社会历史领域与自然领域一样,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人作为实践主体,又具有特殊的能动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实践。在历史发展的视角下看党内政治生活,其展现出的传承和发展,是同各个时期革命建设现实相结合的产物,是发挥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可以注意到,党内政治生活的生成周期同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具有一致性,但节奏又不完全一致,形成了一种后发与前瞻的辩证关系。

2.1 政治生活伴随党的成长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这时候具有科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治生活开始在工人阶级中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党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的信念不断坚定,通过斗争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以此为目标的政治生活中,共产党人清晰地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和对象,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但是当时党内政治生活也并未民主和成熟,主要原因是党员在理论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水平参差不齐且在革命实践方面经验不足,党内没有形成稳定的领导核心和思想核心。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虽然批评了陈独秀在过去中央领导工作中犯了忽视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右倾错误,否决了陈独秀“向西北去”的错误主张,提出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但由于当时全党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还缺乏一致的深刻的认识,因此没能改变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甚至拒绝讨论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加速深入农民斗争、立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提案。这使得当时没能很好地承担起挽救革命的任务。在此之后,中国革命形势几经波折,党内政治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指导思想层面的变化,并最终在遵义会议之后走上正轨,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中国革命就此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2.2 政治生活体现党的成熟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和反思经验教训。如何总结过去革命的成败?如何巩固现有斗争的成果?如何创造未来发展的成就?这些都成了当时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绕不开、躲不过的并且需要认真回答和全力解决的问题。在经历了冷静的思考之后,形成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变换了不同的思索角度,进行了彻底的思路调整。在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习与时局》等论著和刘少奇的《肃清空谈的领导作风》《答宋亮同志》《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等论著,以及张闻天的《关门主义是目前党内主要危险》《目前形势下的策略》《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核心》《提倡朴素与切实的工作作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要补课》《出发归来记》等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时所具有的科学思想。同时,这种科学思想的形成和最终的实践,不仅是领导者的建树,更是通过党内政治生活凝结出的集体智慧,是高效高度的执行力带来的团结一致。这也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那样:“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6]949政治生活水平的提高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组织建设上的成熟。

2.3 政治生活彰显党的自信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完成,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中国建立起来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主题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转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同年8月30日至9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又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要求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就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不仅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坚持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实践方法,有了邓小平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8]3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把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从坚持的层面上升为自信的层面。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这一系列的进步,是党的理论建设的成功,也为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新时代,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样需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3 事物发展的条件性:党内政治生活根植于中国国情,体现着中国特色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因,不应从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从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党内政治生活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努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中国历史发展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的结果。基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与西方政党的建设相比,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活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的发现以及适应这种独特性的开创、形成和完善,它始终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实践,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实践创新。

3.1 以人民主体性为价值导向

社会发展最终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而人的发展又要依赖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历史作用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实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285,即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回顾中国共产党开展学习教育的历程,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近年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活动等,到当下的“两学一做”,崇尚人民主体价值观这一理念始终贯穿落实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察民意、顺民心、谋民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从201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可进一步看到:党内政治生活须臾不离以人民主体性为价值导向。这新十二条的规范要求同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十二条,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加强党内政治民主生活的指导文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要求全党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3.2 以平等和民主为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党员之间是平等的,都享有党章规定的权利,包括平等讨论问题的权利。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员的民主权利集中表现为:与会的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言权,可以各抒己见,畅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可以对有争议的问题保留个人意见。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关于保障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主要包括党章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根据党情、国情以及现阶段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承受力,条例规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为确保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条例明确规定,凡属方针政策性的大事,凡属全局性的问题,凡属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阐述了关于“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的重要论述。2013年11月颁布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要抓紧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着力构建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切实推动民主集中制具体化、程序化,真正把民主集中制重大原则落到实处。201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更是进一步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实践反复证明,平等和民主始终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遵循,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遵循,才带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3.3 以学习和教育为主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政治生活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二是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学习和教育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不仅向书本学习、向国外经验学习,还高度重视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建设理论,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在农村环境工作、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还走出了一条与俄国布尔什维克政党不同的革命和党的建设道路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中共中央曾于1940年在《共产党人》上发布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一文,在当时就要求全党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这也成为当时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还曾确定每年5月5日以马克思诞辰日为学习节,把推动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工作。而著名的延安整风,更是认真彻底改造了我们的学习,使我们党完成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这是通过教育优化和转化学习方法方向的伟大尝试。在此之后,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几经变化,但是基于学习教育的党内政治生活并没有发生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邓小平倡导全党重新学习。他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7]152-15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也一再强调全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要进一步端正学风,把全党的学习提高到新水平,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党性党风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日益丰富,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建构,以进一步巩固党的建设的“两学一做”,以“反四风”为目标的“三严三实”教育。这都体现了政治生活中学习教育并重的格局。总之,“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11]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3]齐彪.深入理解“党内政治生活”的丰富内涵[N].学习时报,2016-12-1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