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2018-01-27朱静宜
朱静宜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浙江杭州310023)
0 引言
目前全球物联网产业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中,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我国物联网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500亿元,每年以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到2020年,物物相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互联网业务相比,将达到30:1,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上万亿的产业[1]。为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对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校应改革并实践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使其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企业、行业的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明确提出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2]。我国物联网正面临成长期的全面发展,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目前的供给量,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尤为缺乏。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1 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物联网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经过训练的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为此,一批高职院校于2011年起相继开设了物联网专业[3]。尽管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高涨,但由于开设年限短,尚处于专业发展的成长期,因此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难以适应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要求。
根据物联网产业特征分析,物联网人才需求可概括为3类: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人才、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4]。其中对专业技能与素养要求较高的是电子设备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难以培养此类人才。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培养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人才、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在对物联网专业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盲目模仿本科院校,偏离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忽略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学难以契合企业所需。
2)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难以适应物联网产业的行业要求。
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与产业对接存在一定问题,未能与实际岗位实现良好衔接。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上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难以满足产业需求等问题。职业院校在物联网专业设置上大多没有明确培养方向,针对性不强,追求大而全,未能与当地物联网行业需求相结合,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仅限于皮毛,无法掌握一技之长。在课程设置上,多数职业院校以理论课程为主导,忽视实践课程,没有依据岗位需求科学设置课程,课程目标不明确,没有坚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思路。
图1 课程体系“智慧树”
3)人才培养质量难以适应物联网相关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我国物联网专业建设经验缺乏,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训设施、教材体系等均未成熟。在课程内容选择上,部分职业院校并不是结合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而确定课程内容,只是贪多求全,导致课程重点不突出。在师资力量上,目前了解物联网产业、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少之又少,教师对行业的熟悉度低影响了知识传授。在实训设施上,物联网专业的实训设施多且价格昂贵,很多学校尚未建立所需的实训室。物联网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相关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
2 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
2.1 丰富教学内容,形成“以创新教育为主线,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阶梯式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的课程具有跨学科性,涉及内容较宽泛。学校将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和创新课程,重视对学生能力多元化的培养。运用将创新教育引入课堂、创新课程进计划、创新案例进教材、创新实践进项目等措施,可以使物联网专业的课程紧跟物联网技术发展应用的前沿而动态调整,并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应明确“人才培养的内容是什么”,设立“点(课程实践设计)线(专业实践设计)面(顶岗实践设计)”三级相结合的“三维提升”(由专到综、仿到实、知到行)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智慧树”见图1。
2.2 产教融合,形成“三重融合、四方联动”的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物联网产业涉及的学科较多、知识较广、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并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使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实现产教融合。同时,针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特色“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双创能力优良”,形成“专业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政府、产业、企业、学校”联动的“三重融合、四方联动”的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3 搭建基于O2O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云平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结合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开拓创新,重在综合”的创新实践技能教学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教育”模式,搭建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云平台,全面改造物联网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做到教师可以教授更高质量、更有效的实践项目,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学生学习可以“时时学、处处学”,打造基于O2O的混合式线下线上融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结合现有的智能设备,可以实现学生随时随地访问课程资料并对课程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对学生上课表现做出评价。
图2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2.4 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以往对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3个方面相结合。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笔者采用大数据技术,以大数据透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所有过程,把以往人才培养中的隐性过程——实践性环节,用大数据的方式显性化。用大数据做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
人才评价体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过程全部通过数据做支撑,使其有依可寻,使用大数据提高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5 实施以“三个循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学校研制渗透“一带一路”国际化物联网创新型高技术技能的人才规格标准,构建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解决物联网技术问题的项目实训体系,深化基于以岗位能力与素质规格标准为目标的“三个循环”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实现“前置外循环”(接轨行业过程)、“培养内循环”(学生培养过程管理与品质监控的要素协同)和“后置外循环”(学生的行为与能力数据对接就业)3个循环协同统一的运行机制,见图2。
2.6 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效果
结合当前物联网产业自身的特点,根据学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情况,应实践物联网专业“三重循环”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在“三重融合,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把创新创意内容融入物联网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实施,为学生学习该专业相关课程技术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访问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云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学生的移动学习。此平台追踪并记录了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学习过程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给每位授课教师,教师可通过这些数据非常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形成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最终分析这些数据,用大数据做人才评价体系,才能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校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 结语
基于O2O的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云平台的搭建有效解决了专业建设中实训教学硬件缺乏的问题,也为电子专业、网络专业等提供了可参考的专业建设思路。大数据的应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分析手段。“互联网+”背景下对物联网专业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受益匪浅。
[1]阳光高考.物联网工程:让万事万物开口“说话”[EB/OL].[2017-07-27].http://gaokao.eol.cn/zyjs_2924/20140506/t20140506_1109389_1.shtml.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EB/OL].[2017-07-27].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30/1859314_23.shtml.
[3]丁艳艳.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徐芳,刘杰.物联网产业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调优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