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传统村寨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以贵州普定县马官村为例

2018-01-27陈海霞何茂莉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村寨村落贵州

陈海霞 何茂莉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550025)

村寨是贵州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的重要形式,是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诸多经济社会价值。当前学界就民族村寨文化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城镇化进程中村寨文化保护与研究[1]、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2]、旅游与村寨文化变迁[3]、村寨文化建构与架构[4]-[5]等方面。现有研究大多是村寨旅游资源开发背景下开展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从宏观政策背景层面针对民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成果较少。在“一带一路”战略对贵州民族乡村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影响的背景下,本文以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马官村为研究个案,围绕传统民族村寨文化现状、传承与保护中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开展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一、马官村:一带一路战略下贵州村寨及其文化现状

1. 贵州村寨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影响凸显,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规则和投资格局调整背景下,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潮流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包括贵州广大民族地区在内的西南地区是联系“一带一路”的战略要点。贵州地理位置虽位处“一带一路”边缘地带,因“一带一路”战略在经济、贸易、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面性”影响和辐射反应存在,贵州在“一带一路”战略影响下,其传统村寨文化亦面临诸多经济、文化冲击。

2.贵州村寨及马官村村寨文化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加速,中国传统村落正面临衰落消亡的窘境,国内传统村落数量持续呈现递减趋势。截止2016年初,贵州仅存400余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特色亦随之逐渐衰退甚至消亡。

马官村历史底蕴深厚,是典型的屯堡村寨。屯堡文化既执着地保留其祖辈们600多年前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实践生活中与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形成鲜明而独特的文化。具言之:

马官村村寨形态布局特色明显。至今基本保留几百年前的村寨形态,村寨内部巷子互相互通,纵横交错,形成 “点、线、面 ”结合的巷道体系,兼具生活和防御功能。

马官村原生石材房屋独具特色。村内石材瓦盖、石砌房屋、石板街道、石墙、石磨等原生石材聚落独具特色。

屯堡韵味的地戏和花灯在此得到极致展现。地戏是明朝军队的随军文化中一种典型的戏剧,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灯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贵州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马官村传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马官村传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明开始渗透交融,现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村寨特色文化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渐渐“变味”。马官村不可避免地也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日益显露出一些问题。

资金方面,村寨文化传承与保护缺乏资金支持。研究人员发现,由于跳地戏成本花费高,且地戏演出费用以民间自发地组织为主,解决服装道具、租用场地等问题。但依靠民间自发组织,很难将极具屯堡风情的戏剧文化传承下去。

对策方面,应对外来文化冲击失当。全球化浪潮和外来文化影响下,马官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其极具屯堡风情的文化也受到严重干扰,面对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人们的生计方式、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也逐渐被同化,逐渐丧失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传承方面,村寨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力。现代信息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转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年轻人的大量外出更使马官村地戏、花灯等传统文化后继无人。另外,外出打工的年轻一代长期在外生活工作,逐渐丧失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自身文化的意识。

文化自身方面,村落文化表现形式趋向单一。马官村是具有花灯、地戏、山歌等浓厚屯堡风情韵味的传统村寨,现阶段马官村的地戏、花灯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愈显单一,缺乏对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调节,停留在文化的简单复制层面,文化的创新层次和幅度较低。

2.“一带一路”战略下传统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和对策

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传统村寨文化的有效传承,本文对传统村寨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思考与对策进行如下探讨: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政府应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村寨文化创新式保护、传承和发展。其次,政府要制定有效的立法保护体系,为传统村寨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法律支持。最后,政府要正确引导参与村寨文化传承与保护,一方面,要建立起以政府为牵头,相关研究组织机构、专业人士、民间人士相结合的保护运作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强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加深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变迁中加强文化传播与交流。人类学视野中,文化变迁一般指的是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造成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文化创新以及文化的传播与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应立足于现有文化基础,充分发掘传统村寨文化深厚底蕴,深挖传统村寨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传统村寨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深入开展与沿线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让传统文化走出去,为文化传承与保护注入新鲜活力。

培育文化自觉意识。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概念,其思想精髓在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对自身的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传承自身文化。尤其是在文化内涵深厚和文化表现形式丰富的传统村寨,应培育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与肯定,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往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才会勇于自觉地担当起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文化再生产中不断实现更新。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化实践及其再生产理论,深入的揭示了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即文化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再生产进行传承,从而使文化得以延续。“ 一带一路”战略下,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保护需要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在对原有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更新发展,大胆吸收和借鉴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为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而不是文化简单的生产复制。

三、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文化搭台,应当坚持文化先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将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与自身文化自觉紧密结合,基于贵州省交通建设所带来“地缘优势”加强区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经济带,配合贵州省民族村寨独具色特色的文化优势获得发展红利。创新文化再生产的形式与内容,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推动传统村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发展壮大区域特色文化,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1]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贵州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J].广西民族研究,2010(04):193-199.

[2]丁智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于缸瓦窑村的考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93-98.

[3]周丹. 民族旅游与村寨文化变迁[D].四川大学,2007.

[4]肖青.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逻辑[J].思想战线,2008(03):6-10.

[5]肖青,李宇峰.民族村寨文化的理论架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65-69.

猜你喜欢

村寨村落贵州
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锅巴粥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