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辅德:新时代博物馆对大学生美育职能的探讨

2018-01-27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美术系21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跨媒体美育博物馆

李 莉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美术系 210000)

大学生的美学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全方位的工作,单靠高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以博物馆为代表的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具有思想道德健康、历史人文知识广博、艺术品质高尚等特点,理应成为大学生提高美学修养的重要路径。

一、馆校合作

2015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博物馆条例》,为博物馆的社会定位、定责提出了指导性准则和要求。条例中,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向了一个重要的高度。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来制定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建立大学美育与博物馆的合作模式,成为重要议题。

1.建立美育课堂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由这些资源为核心,连同建筑、环境、展陈设计、文创产品等延伸资源,与大学生而言,博物馆就是学校以外的美育第二课堂。

借鉴西方一些著名博物馆与高校合作模式,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他们都设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栏目,会在博物馆网站上对教学资源进行介绍、公布参观活动的计划单、活动方案,甚至跟主题相关的线上游戏、多媒体短片等;有些重点项目,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在线课堂资料信息及互动平台。这些举措有效地加强了博物馆美育职能的传播和实施。

为了更加专业、有效地进行博物馆教育,可采取博物馆馆员和高校教师的联合教学方案。设立专门的平台,线下或在线共同备课、讨论课程方案,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将博物馆发展为高校美育的“第二课堂”。这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馆藏优势,文史类和艺术类等专业可将博物馆作为分点进行实物教学,而其它专业的同学,可通过新媒体视、听、触等感官的刺激,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创造美。毋庸置疑,有博物馆的介入,大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和理解课程内容。

例如德国不来梅宇宙科学中心,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成员包括大学教学设计顾问和博物馆文教部专职人员。项目预期建立一套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的方案,经过调研、分析和评估后,得出“提供给教师博物馆馆藏实物进行教学”是较为有效和可行的方案。博物馆的加入,为学校的教育增添了一个教育媒介。该中心还建立了教师培训、馆校共同研发教育资源、教师论坛和跟博物馆相关的教育技术的学分制课程等,将学生、教师和博物馆有效联系在一起。

2.提供大学生志愿者、实习、科研岗位

对于大学生而言,想要更深入地利用博物馆进行美育教育,仅仅像中小学生一样参观学习博物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博物馆,如何提供平台供大学生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美育培养,是值得思考的。在此,可借鉴世界上最大的艺术研究机构之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成功经验。他们认为自己负有培训未来学者和博物馆专家的部分职责。他们将培育未来相关专家学者作为自身职责的一部分,为不同程度的高校学生提供有偿的短期实习、见习或研究员岗位。高校学生根据自身学业情况,选择全日或兼职。艺术史、博物馆学常驻研究员也可以为符合申请要求的研究生和博物馆主事者提供。

3.馆校产、学、研合作

如今的博物馆建设,特别是展陈方式上,已经能够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开放性、即时性,融合互动的展示环境。针对不同的馆藏展品,以适合的新媒体形式呈现,打破传统展陈方式的局限性,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展示效果。如上海中华艺术宫内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古老的画作由静态景物变动态景物,从白昼到黑夜,将开封府当年的繁华与市井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诸如此类的博物馆展陈方式的研发和设计工作,是新媒体等相关专业学生理想的实践基地。此外,广播新闻学、新媒体摄影、网络媒体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新的展陈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高校有较强的研发创新优势,如果博物馆能够与高校协同合作,将产、学、研相结合,将会获得双赢的效果。

4.博物馆走进大学校园

学生接触博物馆的方式,多为自发或集体进馆参观。然而也不乏博物馆进校园的例子。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是“The Met Goes to school”(“大都会”进学校),该项目是博物馆派出专业人员带着课件,进入校园以课程或开办讲座的方式,将艺术植入课堂,同时选拔一些高校学生作为见习生,在每年暑期带领社会团体进馆游览。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家指导的工作坊,在公共文化场所设立集体热线电话服务等。

二、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为大学生审美教育创造新契机

公共数字文化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的特点,既有线上也有线下形式。于数字博物馆而言,其内容涵盖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等。

1.线下形式对大学生美育的提升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习惯和旧有的生活、工作模式,同时最大限度拓展了人类视野。传统的博物馆展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文化需求。

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一批高质量博物馆,将观众的体验作为展陈研发中心,不仅指导观众如何参观展馆,还能让观众获得更多的人文历史知识及审美愉悦感。

例如故宫博物院,过去观众进入其中,会为庞大的建筑群所震撼,然而,随着进一步参观,往往会因为雷同的宫殿建筑产生审美疲劳,也会因为不熟悉地形,而遗漏很多专馆的展览。在一些对观众的纸质调查问卷中,观众也不能对“在故宫中增长了哪些见闻”做出确切的回答。

现如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观众在故宫入口,就可以租到电子讲解器,这个“电子导游“可以让观众在更加自由的状态下,对故宫展馆及展品有更加详尽的了解,特别适合有一定文化积累,想更深入了解博物馆的大学生群体。当观众来到下一道门时,不仅可观看大屏幕循环播放的故宫主题片,还可以使用两侧的自助导览查询机,了解故宫博物院及参观线路、展陈内容、内部设施等。类似这样的导览服务终端在重要的进出口节点都做到了全覆盖。

数字化还体现在藏品的展陈方式方面,它不仅可以展现现有展品,还能够再现已经消失或已演变的文化遗产等。如武英殿“书画馆“:来到展厅,首先进入观影间,通过观看书画主题短视频,让观众对后续展览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随后,观众进入展厅参观书画作品,每件作品展柜前都有电子说明牌,了解更多文物相关知识便于观众理解和欣赏文物的美之所在。最后,还安排了观众互动区,通过参与一些小游戏,观众对中国古代书画知识进行巩固和印象加深。

值得一提的是,虚拟现实(VR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中,观众可以在一个近乎现实的场景中,感受古代文化之美。例如南京博物院“走进养心殿“主题展,除了展示了共计三百余件相关展品,其中不乏高度复原养心殿建筑摆设,观众还可以通过VR演示装置观看养心殿后寝殿,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回到了当时当刻的宫殿中,动态超写实的空间体验,往往能够获得更好地参观体验,乱真的效果使观众经历一场感受美的旅程。大学生观众,不仅可以以参观的方式参与其中,相关专业的同学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参与到创作美的过程中去。

以上是博物馆线下数字化的方式,主要涵盖了电子导览、多媒体资料播放、藏品数字化、展陈方式数字化等。

2.线上博物馆对大学生美育的帮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大部分同学还配备了可以上网的电脑。经过调查,大部分同学已经习惯了每天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关注社会新闻、查阅资料、进行社交及进行娱乐活动等。

现如今,网络上的内容五花八门,其内容的质量层次不齐,而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博物馆,无论是内容的健康性还是审美的品质性,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保证。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多数中大型博物馆都在线上建立了网站和公众号。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展馆中的实体展览,都有相应的数字化展厅,甚至有更加详尽、深入的外延知识介绍。网站每天的点击量超过50万次,在国内取得较好的反响。这使得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能够通过互联网观看展览,去实地参观完的观众亦可以通过网站搜索相关内容,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据故宫网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不断充实和提高故宫博物院网站的学术水平、艺术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学生如果能将博物馆的线上资源合理利用,相信对美育的提高定有所帮助。

三、跨媒体博物馆的多样性美育

跨媒体博物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通过跨媒体方式讲故事,拓宽多平台叙事的方式,也满足了“用户”对多入口叙事的需求,观众希望这种叙事在多样空间,以多种方式“完成”。也就是说,博物馆和历史叙事可以更加广泛,简单地理解就是要跨媒体。博物馆叙事——通过展览以及展览中的互动、表演、工作坊、门户网站、社交网络、数字档案和游戏——创建参与互动的网络,其内容并未完全载入,需要用户补充,甚至其意义都是由用户创造的。于博物馆而言,这是一种可见的、更活跃、更具串联性的表达方式。

跨媒体博物馆,打破了线上线下、观众与制造者、甚至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这就需要观众的渗透式参与,对观众的要求更高。以大学生为代表的观众更适合作为这样的观众群体的领头羊。因为当代大学生具有互联网属性、创新型、探索性、娱乐性等。

例如,英国大不列颠号蒸汽轮船博物馆,观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经历一场视觉、嗅觉、触觉等沉浸式的体验,跟随语音导览进入任何一条故事线索;英国国家博物馆通过扫描二维码,指引观众将线上内容与馆内相结合,甚至在线下体验线上的乐趣,网上的视听游览等等。有的博物馆会定期与观众对话,发起活动邀请观众参与,并记录他们的关注点,再通过社交媒体回复给他们来完成。

每个观众的兴趣点、学习模式和媒体使用习惯都是不同的,所以接受叙事的切入点也会有异。跨媒体博物馆的遍布性、碎片化、不完整性、沉浸性和娱乐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大学生群体更应该通过这种方式根据自身特点,接受博物馆教育,同时获得美育的熏陶。

综上所述,新时代博物馆对大学生发挥美育职能的方式是多样的,大学生更应该充分利用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资源,真正做到博观约取,接受美的教育,从而以美辅德。

[1]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2]跨媒体叙事:盗猎计与召唤术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10).

猜你喜欢

跨媒体美育博物馆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博物馆
由出版商到电影公司:漫威的跨媒体产业演进与启示
新媒体环境下跨媒体“粉丝经济”的发展及内在机制研究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
数字社区报“跨媒体”盈利模式新探
寻路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