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元和包世臣书论对清代书法的影响

2018-01-27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432100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书论阮元碑学

张 孜(湖北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432100)

一、阮元生平及书论

(一)阮元生平

阮元(1764年~1849年),男,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其祖父阮堂乃湖南参将,父亲阮承信是古文大家,参与修订了《左氏春秋》。母亲林氏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理。

阮元从小便跟母亲学字,其母偏重他文字的教育,其父则希望他文武兼备,偏重于他志向的引导。

阮元在乾隆五十四年中了进士,于翰林院任庶吉士。后来受到高宗赏识升为少詹事。他在山东学政的时候,游历了济南风物,留下不少赞诗和杂记,还与当地的金石学家一起访遍金石文物,写出了《山左金石志》一书。后阮元去浙江学政,在任期间政绩颇丰,平定海盗是他在浙江巡抚上任时的最大功劳。嘉庆十九年时,其调任江西巡抚,因擒获胡秉耀立下功劳,升为太子少保。

嘉庆二十一年他被调往河南巡抚,后升任湖广总督,任期之间他修建武昌江堤,建立江陵范家堤还有沔阳龙王庙石闸。嘉庆二十二年又调任两广总督,当时中国受鸦片侵害,阮元建议禁鸦片,面对英商不手软,采取严厉政策。嘉庆廿五年在粤创立了学海堂书院。道光元年时,阮元又兼任粤海关监督,他对敢于携带鸦片来中国销售的外国船只严惩。道光六年任云贵总督,任期加强盐税的管理和征收,罢免许多贪官污吏,为防止蛮族的进攻他还组织偏远地区的百姓开荒种地。道光十五年阮元被召回朝,任体仁阁大学士,管理调兵部和刑部。

道光十八年因老病退仕,在扬州定居,最终于道光廿九年在扬州康山私宅病逝,谥“文达”,享年八十六岁。

(二)阮元书论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 ,使得广大学者将精力都投入到故纸堆中,远离了现实以免遭祸端。金石书迹的发现日益增多,逐渐开阔了书家的审美视野,引发了审美取向的转移。阮元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在书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他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他实事求是地考证文献,为书论寻找证据,收入了大量的碑石考证并临摹,对不同时代的历史和社会情况提供了真材实料。

阮元是清代书法艺术变革的积极倡导者,他将“经世致用”的变革观点和书法艺术的变革观念结合起来,坚持书法研究。他提出了关于南北书派的理论,指出南北书风的不同问题。在阮元之前已有欧阳修、赵孟坚、陈奕禧等人提及过,但是他们都没能像阮元那样明确、详细地加以阐述论证。而阮元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写成《南北书派论》,开创了南北书派的学说。

阮元是乾隆嘉庆时期的进士,得益于他在当时显赫的地位和学坛的威望,他的书论得到了众多书家的响应。他在抚浙期间还创办了诂经精舍书院,这在当时影响很大。阮元还翻刻了《天发神谶碑》,给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很好的书写范本,奠定了清代书法变革、发展的基础。

《南北书派论》写于嘉庆十六年,受到科场舞弊案牵连,被革职重任少詹事,这是他仕途上最低谷的一年,却是成就他书法史上重要地位的一年。

《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在书法史上明确北碑的地位和地域书风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在这两个书论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贯穿他书学思想的复古思维。梁启超提出:“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者,一言以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的观点。阮元在帖学书法之外推崇的碑学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令书法的审美改变极大,变得丰富、多元、具有活力。

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将古代书法体系分为二王体系与北方碑刻系统,南北两派是平等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新突破,第一次有人将书法明确分成两大流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包世臣生平及书论

(一)包世臣生平

包世臣(1775年~1855年),男,字慎伯,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又有“包安吴”之称。包世臣生于乾隆四十年,出生在没落的封建地主家庭,自幼贫寒,虽然生活艰苦,却仍刻苦学习。祖父包辑五是候县知县,其父长于文学。

包世臣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好诗赋,七岁从父亲学文法书法,之后开始学四书五经,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书历程,对有关书法的见闻和理解写入《论书》。他毕生都留心经世致用的观念,将读书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不读死书,他勤于时机考察,对农业、水利、军事等方面都能提出颇具价值的见解。

包世臣虽聪明好学,但仕途却很是艰辛。他嘉庆十三年中举,希望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之后考进士却十三次不中,任江西新喻县令,后又被弹劾免职。事与愿违,留有很大遗憾。这期间他常常出游,足迹遍地,而为了生计他为高级官吏出谋献策,成为他们的幕宾。东南高级官吏每每遇到荒、河、漕、盐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向包世臣询问,包世臣一时名满江淮。

包世臣一生学识广泛,诗歌、文赋、农业、兵法、盐、漕运等,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他也将自己所学用于促进民生富强,拨乱反正,安定社会之中,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二)包世臣书论

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大。

包世臣28岁时在镇江遇邓石如,师从其学篆隶。作为邓石如衣钵传人的包世臣,充当了邓石如书法代言人的角色。他能言善辩,游说传教,影响当时书坛;他著书立说,凭借书籍大量印刷,泽及后代,最终凝聚成巨大的书学流派。

康有为说:“泾县包世臣以精敏之资,当金石之盛,传完白之法,独得蕴奥,大启秘藏,著为《安吴论书》,表新碑,宣笔法,于是此学如日中天。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包世臣的书论于阮元书论之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可以说他是在阮元的基础上对碑学进一步开发,他以“笔法”为核心,对北碑进行推崇。他的实践经验来源于邓石如,理论启示来源于阮元。阮元强调了楷、行、草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且“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但他没有对隶书的笔法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而包世臣则补充了阮元的不足。他说:“篆书之圆劲满足,以锋行于画中也;分书之骏发满足,以毫铺于纸上也。真书能敛墨入毫,使锋不侧者,篆意也;能以锋摄墨,使毫不裹者,分意也。有涨墨而篆意湮,有侧笔而分意漓”。他认为北碑中的篆隶古法很多,对后世的启迪也很大。

包世臣所著《艺舟双楫》,收录了他关于论文、论诗和论书法方面的文章。就文章而言,他主张讲求文法,尤其要务实,关心国计民生;就诗而言,他重视诗要言志,不能只追求华丽,而要起到教化作用;就书法而言,他认为只有同时具备指法和墨法者才能作出好的书法作品来。

在《艺舟双楫》中,包世臣围绕着书法技巧建立了一套十分独特的书学教育体系。书中记录了包世臣自身的学习体会,他围绕“崇碑抑帖”的主要宗旨进行论述,极力地阐明自己对书法用笔等内容的理解,表达出自己的书法学术思想。前人在论书中关于笔法之述到处都有,但大部分都晦涩难懂,不利于学习,学者往往茫然无所适从。包世臣则是从最浅的层次去呈现书法艺术的学习方法,习者易学、易懂,所以他的《艺舟双楫》一出,人们都争相购买,引起了一股学习北碑的热潮。

三、阮元和包世臣书论的影响

(一)鼓吹碑学,开辟新路

阮元的书法理论,突破了前人的局限,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书法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兴衰过程。他的书论明确了中国书法发展的线索,虽然他将书法分为帖学南派和碑学北派,使帖学和碑学相对而立,有些激进,但这样划分却有它学术的合理性。

阮元通过他对历代书法家的分析,认为北派书法才是书法的正宗。在当时的复古潮流下,阮元的书论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复古心理,学书之人都弃书帖转而学碑,让碑学与帖学两派,相互抗衡,竞争发展。

包世臣的理论成就,则是在阮元的基础上颂扬了北碑,进而完善和发展了清代碑学。包世臣的碑学书法审美思想和阮元倒是有所相同,可以从他对书法家和碑帖的品评当中搜索。他认为篆隶才是神品,这可认为是阮元碑学思想的一个延续。在他的《国朝书品》中以九品论人的方法,将书法家分为九等,而邓石如是他最为推崇的神品一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包世臣借助他书论的影响,号召一大批学者对碑学进行实践,门下还聚集了大批和他有相同艺术思想与主张的学生,在地域的影响下,形成了“包派”。他的“包派”取法邓石如,有丰富的书法实践经验。后世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等名家也都被他的理论所影响,吸收了不少碑学的理念。这个新流派的形成,为众多书家指出了一条学习书法的途径,更是为清代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促进变革,影响深远

在阮元和包世臣之前,清代碑学的地位十分低微,学碑之人也并不多。可以说是阮元的书论和观点,吹响了碑学的号角;包世臣的书论和影响,则是这场碑学运动的中坚力量。总体来看是: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流,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康有为助其澜,始成巨流耳。

包世臣和阮元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败的时期,他们的书论著于清代帖学和碑学转换的时刻,两人促进了书风的改变,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形成了碑学的洪流,使清代中、后期的书法进行了全面的变革与创新,在中国书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叶鹏飞.中国书法家全集-阮元、包世臣[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丁文隽.书法精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4]金丹.包世臣书学批评[M].荣宝斋出版社,2007.

[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1998.

猜你喜欢

书论阮元碑学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书卷气VS金石气
鲁建作品
书法赏析
张怀瓘书论中的“先文后墨”说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由姚华评《兰亭序》看其碑帖观的转变
《虞世南书论》
清远养拙碑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