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探析
——以一则精神分裂症学生案例分析为例
2018-01-27沈晏妮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93
沈晏妮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00093)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媒介日益广泛,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类特殊存在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引发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如何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突发事件遏制在摇篮中,是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下将通过分析一则精神分裂症学生的案例,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安全和谐。
一、案例概述
王某,男,24岁,甘肃籍,于2015年就读于上海某高校。该生自入学初,举止行为异常,思想激进,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受古代文学影响深重,且缺课情况严重,从不参加任何考试,明确表示不需要毕业证。期间,笔者多次与该生谈心谈话,王某均表示文学创作是自己毕生追求,上学只是为了完成家人期望。2017年4月,王某受台湾某女作家自杀消息刺激,流露轻生意向。笔者与学校心理教师共同开导,并请班委留意其动向。端午节当天,该生为纪念屈原,怀抱《楚辞》于外滩黄浦江跳水自杀,被巡逻水警救起,经抢救无生命危险,但情绪异常激动,后送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在征求学生家长及本人意愿后,笔者为该生办理了退学手续。
二、案例过程
2015年9月入学之初,该生表现异常,多次在校园内和地铁口张贴用毛笔书写的告示,并散发自制名片,寻求同样信奉儒家思想的朋友。笔者就此事与该生谈话,王某表示自己爱好文学,想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创作。笔者通过室友和班委了解,该生基本独来独往,与室友和班级同学关系并不融洽,与心理老师沟通,暂时未发现心理异常。
2016年3月一年级下学期,该生主动找到笔者,声称“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挣钱比读书重要”,主动要求退学。经过笔者几天劝说,该生同意继续留校读书,但要求将弟弟接到学校附近打工,共同租房方便照顾。笔者与家长核实上述情况,该生父亲知晓并同意王某此项行为。4月,据班委反映,该生长时间未在学校露面,旷课现象严重。笔者与王某取得联系,得知该生一直在外兼职挣钱,并未回校。笔者主动提出为该生申请学校临时补助,该生一再拒绝,坚持自己挣钱。6月,该生主动找到笔者,希望帮助其推销自己的长篇小说《芒果街上没有小屋》,笔者建议其进行修改,网上投稿。
2016年9月二年级上学期,笔者主动约谈王某,该生表示本学期想认真读书,努力完成学业。12月中旬,据班委反映,该生又长时间未在校园露面。笔者电话联系王某,得知其因情感问题,已去深圳亲戚处散心。笔者规劝王某尽快回校,并答应帮助其约谈对方。该生回校后,在笔者帮助下,与对方情感问题化解。12月下旬,笔者得知王某不愿意回家过年,经过再三劝说后,该生表示同意回家过年,并要征求父亲同意,等开学办理退学手续,和朋友一同创业。
2017年2月二年级下学期,王某主动要求在校待2个月,等待朋友回国共同创业。笔者建议其尽快办理退学手续,学校会酌情退还相关费用。王某表示不在乎,要感受最后大学时光。5月19日,王某在微信朋友圈发表诗歌,表示台湾某女作家自杀对其产生影响,流露出轻生意愿。笔者协同心理教师共同约谈该生,王某表示诗歌只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二十几岁的生命很美好,并无轻生念头,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想毕业。22日,王某主动找到笔者要求退学,笔者在与王某父亲核实情况后,给该生办理退学手续。
5月30日端午节当天,笔者接到公安电话,称王某跳江自杀。笔者立即上报并赶往现场。该生经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但情绪极度不稳定,一心求死,在医生建议下送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后续治疗。6月1日,王某父亲赶到上海,该生情绪稳定,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三、案例分析
精神分裂症临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通过与王某及其家人和同学的深入交流,初步推断该生出现精神分裂症状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情感障碍。该生一直声称自己有女朋友,后与女朋友情感破裂痛苦不已。但笔者约谈对方及其朋友,对方一直与王某仅为普通朋友关系,无任何亲密举动。王某单方面将对方作为自己的女朋友,当看见对方有了新男友,感情崩溃去外地散心。后在网上看到台湾某女作家自杀,对其产生巨大刺激,发表诗歌表示生无可恋。几天后又因端午节纪念屈原,最终发生跳江自杀行为。
二是可能存在一定的幻想行为。该生声称要与朋友创业,共同开办一家文学创作公司。但当笔者询问朋友的详细情况,该生总说朋友还在国外,近期回国,网上百度百科可以找到他的相关信息。当笔者后期再次询问王某创业进展时,该生说朋友被国外扣留,暂时不能回国。王某口中一同创业的朋友是否真实存在,仍存有疑问。
四、案例处理
1.关怀学生,进行开导
笔者在了解到王某的异常行为后,多次主动找该生谈心,及时关注其内心想法变化,不断鼓励该生,给其正面影响和暗示,缓解该生心理压力。同时积极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进行反馈。当察觉王某有轻生意向时,嘱咐班委和室友关注其动态,及时汇报。
2.上报领导,妥善处理
笔者每次与王某沟通后,均会进行详细记录。发现该生思想动态发生变化,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商量下一步措施。当笔者在微信朋友圈发现该生流露轻生意向,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同时积极请教学校心理专家,及时介入进行疏导。在学生出现突发事件时,立即赶往现场并向领导汇报,根据指示妥善处理。
3.联系家长,及时沟通
笔者在王某每次出现异常表现时,都与家长及时联系,告知学生近期表现,并询问以往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由于学生生源地为甘肃山区,家长方言较重,仅有父亲在外打工普通话稍好。笔者经常与父亲电话联系后,发短信进一步确认。在王某发生突发事件时,笔者也第一时间联系父亲,做好思想准备,进行细致沟通。王某父亲赶到上海后,积极配合学生治疗,并对学校表示感谢。
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王某案例能够妥善顺利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和反思,从而进一步完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建立三级心理健康防护机制
一级心理健康防护机制以全面覆盖为主,主要成员为各班级心理委员和各宿舍心情联络员及寝室长。通过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班级同学如出现心理问题,可先寻求心理委员进行开导。宿舍心情联络员和寝室长主要负责各宿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发现异常现象需及时上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早发现、早治疗;二级心理健康防护机制以重点关注为主,主要成员为辅导员和各系心理健康负责教师。每位辅导员每学期至少应参加一次相关心理培训,运用科学理论及时疏导大学生常见的宿舍矛盾和学习压力等问题。对一些重点关注对象,辅导员应向各系心理健康负责教师介绍情况,让学生接受专业咨询和疏导。三级心理健康防护机制以特殊及恶性事件为主,主要成员为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学工部和后勤保卫处。对一些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的学生,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应及时介入,给予专业指导。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学工部领导和后勤保卫处应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启动心理干预预案,有效应对。
2.加强辅导员专业素养,提高心理健康鉴别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这类问题往往具备一定的隐蔽性,导致各大高校突发事件时常发生。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队伍,是学生日常打交道最多的对象,是学生最信赖的老师。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处理各类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对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辅导员需自我提升,不定期去参加各类心理专业相关培训讲座,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一些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鉴别能力和处理方法,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可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日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邀请校外专家开办讲座,对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独立生活适应社会、合理分配学习和工作时间等方面进行指导,丰富学生心理专业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鼓励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去专业机构寻求帮助,避免和减少因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突发事件。
3.完善学校和家庭间的联系
大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来源于家庭,过往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一些特殊经历会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家庭力量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的积极配合能够有效改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但遗憾的是,部分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持漠视态度,甚至直接否定,坚持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只是不够成熟,坚决不配合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更有甚者直接职责辱骂学校和相关人员。多数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在大量实践中均体会到家长配合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关键一步。因此,需一步完善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校出现任何异常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需及时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配合,必要时联系家长到校,与他们进行深入细致沟通交流,做好思想工作,合力解决问题,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