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饮食在侯孝贤电影中传达的家庭伦理观念

2018-01-27张芮齐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20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3期
关键词:林家礼仪家族

张芮齐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200000)

一、饮食之道传达家庭伦理和集体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单位和核心载体便是家庭。梁任公在《新大陆游记》中有言:“吾国社会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也”。中国人重视家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农耕文明的体现,讲究安居乐业,希望家庭安定与和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群体是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对家族群体的认同,超过了对其他任何社会群体的认同1。自夏朝之后 “天下为公”开始变为“天下为家”,“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开始取代了“选贤举能”的推举。周朝实行的宗法分封制更是将“家天下”和血缘亲疏联系在了一起,从此“家”和“国”的概念便常常关联。中国人常常喜欢讲“家国天下”,这三个形成一条顺序链,这就是家庭对中国人来说如此重要的原因。

家庭和睦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希望的,家和才能万事兴,而这每天和家人坐在一起共同享用的一日三餐便成为了维系家庭成员关系的最重要的途径。中国人喜欢围桌共食,而“团座合食”的习俗在宋代才得以普及,在这之前实行的还是“分食制”,这和新式桌椅的出现,餐桌上菜品的增加都有关系。“团座合食”的习俗却是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重氏族,讲门第的时代,其时,社会动荡、兵荒马乱、人命危浅,人们普遍重视家族的和睦与团结,以求自保,家族至亲“团座合食”,以饮食之道表达伦理亲情自然成为维系亲族和睦,稳定家族团结的最好形式2。故《周礼》有言:“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围桌共食其实就是对家族成员表达认同的一种仪式,同吃一锅菜,从共同的盘子中获取食物,以分享食物作为媒介来证明拥有“同祖”的血缘关系,从而强化这种血缘关系。《悲情城市》中有一个片段,宽美在林家等待文清,在餐厅边择菜(食物出现)边向文清询问哥哥的状况,在旁边的厨房里有人忙着炒菜,但是在电影中这是宽美第二次出现在林家,宽美第一次到林家是文清将她介绍给家里人认识。侯孝贤一贯喜欢省略叙事,只把“冰山一角”呈现给观众,然而通过宽美择菜(食物)这一行为的巧妙设计,观众足以恍然大悟,宽美和林家人相处的过程都被导演省略,而这一行为又足够表现出此时宽美和林家的关系,以及林家对宽美的一种认可,虽然没有结婚,但是已经把宽美当成自家人。大家一起进餐,是为了使参加的人建立一种人为的亲属关系,虽然亲属是一些一生下来就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但是通过分享共同的食物,就能改变人的机体,形成共食人之间的血缘关系3。

二、饮食实践对“礼”的具体化体验

围桌共食有助于维系家庭和谐,在饮食实践中对礼仪的确立,便是为了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最重视的便是伦理道德,通过家庭建立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从而维护整个封建等级秩序。儒家尚礼,并建立一整套的礼仪来规范人们的生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伦理纲常,重要的是通过“礼”的建立达到维护国家安定的目的。不少古典文献中都显示出“饮食”与礼仪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礼仪的开端,来自于饮食。《礼记.礼运》中便有:“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记载。饮食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正是通过这一日三餐的饮食经验使得社会秩序得以建立,达到“礼以范人”的目的。《童年往事》的开始,便是一幅极为日常的生活图景:一家人在为一顿晚餐忙碌,妈妈在厨房炒菜,姐姐在择菜,弟弟在帮忙收拾碗筷,外婆出门叫阿哈回来吃晚饭,这样的生活图景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出现,也是太过琐碎的生活日常,但是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经验往往就是建立在这琐细的生活日常中。在《恋恋风尘》中,阿公教育孙子不要光捡食物中的油水,因为餐桌上还有其他人,这其实就是在教孙子餐桌礼仪,更是在教他做人的道理,人必然是生活在群体中,必然要照顾到整个群体的感受;《童年往事》里,一家人围绕在桌子上吃晚饭,阿竹边吃饭边背诵九九乘法表,也被姐姐加以提醒。《礼记.曲礼》有言:“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在餐桌上如何吃饭,便是一个人自小道德修养的体现,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阿公和姐姐交给他们的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餐桌礼仪,通过饮食实践对“礼”的体验具体化,体现的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处事态度。

与西方人重视个体不同,东方往往讲究的是群体,这一点在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强调“和”的作用,对中国饮食文化也产生影响,在烹饪手法上最突出的体现便是五味调和,它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各方配合之下从而达到整体的完美。而西方强调饮食的选择要适合人做为独立体的需要,按照人体各个部分对营养的需求来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数量和种类,其往往讲究营养,强调食物原有的营养成分,在烹饪手法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互不调和,各是各的味道,简单明了,而这一点同中国饮食文化中千变万化的丰富程度形成鲜明对比。4其次,中国人喜欢团坐合食,往往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共享一桌饭菜,相互敬酒,这恰恰是集体主义思想下“饮食所以合欢矣”的具体表现;而西方往往采取分餐制,一人一份,对食物的选择也完全依照个人意见,个性、随意。所以从小交给孩子礼仪,以此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让他们更好的融入群体甚至从属于集体,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群体之“和”,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礼,无以立”。而这“礼”的形成往往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之中,是一种“得体”的表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而这种默契会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它与法律不同,不是强制的约定,而是深入每个个体的道德心灵,进而使得整个社会到达一种更加稳固、平衡的状态。

注释:

1.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J].史学理论研究,1997-09-01,03期:125-126.

2.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25,05期:121.

3.爱弥儿•涂尔干(E.Durkheim).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林宗锦.彭守艺译.北京: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373.

4.庞瑛.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林家礼仪家族
《小偷家族》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林家立设计作品
有趣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