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8-01-27张坤坤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41000
张坤坤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241000)
“禁忌”是原始部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了图腾、巫术等原始信仰形式的出现,并对之后的壁画、陶器装饰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卡西尔在《人论》中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宗教、文字、科学等符号中,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起着建筑“符号的世界”的功能。卡西尔将“禁忌”看作是“社会秩序的基石”,那么作为“基石”的它对文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何为禁忌
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到:“禁忌就其原初的和文字上的意义而言,似乎仅仅意味着一个被划分出来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与其他普通的、世俗的、无危险的东西不一样的。它被一种恐怖和危险的气氛所环绕。这种危险常常被形容成超自然的危险,但它绝不是一种道德危险。”1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禁忌”是由“禁”和“忌”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从这两个单纯的语素来看,“禁忌”的“禁”在现代汉语中有不许,制止,避忌等含义。“忌”有由于风俗、习惯等原因,对某些事情或言行采取回避或隐避;对某些会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等含义。《说文解字•示部》中有“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2意思是说“禁”由“示”和“林”组成的,表示避免凶吉的行为;《说文解字•心部》中有“忌,憎恶也,从心,己声。”2意思是“忌”由“心”和“己”组成的,表示抑制。从以上对“禁忌”这个词的语素解释可以看出,“禁忌”就是指被制止的或者是被禁止的言行。
“禁忌(taboo)”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来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禁忌”这个词所涵盖到的言行举止、事物等,有着令人敬畏、恐惧、害怕,震慑人,约束人的作用。
禁忌源于未知,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认识自身和自然的水平有限,对于不能用当下知识去解释的存在和现象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敬畏和恐惧。从远古神话和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我们可以看出禁忌的端倪。以《山海经》为例,《山海经•山经•南山经•箕尾山》中“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3表现了远古先民对鸟、龙的崇拜,将山神描述为“鸟身而龙首”。《鸡山》中的“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3等,则表现了在古代氏族部落文化中,先民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如旱灾、水灾等,看作是因为某些动植物的出现,从而对其产生躲避害怕的原始思维。
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中说“原始人关于存在物和客体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东西的表象是神秘的,这些表象是受互渗律支配的。”4这里所说的“互渗律”是指在原始思维下人将自己的感情、欲望等投射到周围的环境以及动植物等上面,同时自己的心理也会受到外界的对象化。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客观物都具有感情和心理,当古代氏族部落中的人们面临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时,这种自然现象和与它同时出现的相关事物都会被赋予特殊的感情色彩,从而产生“禁忌”心理。
二、禁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 对情节设置的影响
1.禁忌如何对情节设置产生影响
由禁忌的定义可知,任何禁忌都是对某事某物的敬畏和恐惧,那么在这种使人敬畏与恐惧的某事某物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使其能够被敬畏和恐惧的原因。当我们说明一个原因时,其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情节。
这里以乱伦禁忌为例。根据爱弥儿•涂尔干的《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乱伦禁忌是由于信仰同一图腾的氏族部落内部,认为带有经血的女子带有“塔布”,血和她们本身都是神圣而不可触碰的,从而隔绝她们,这种观念后来逐渐的演变为在氏族内部任何女子都是不可触碰的。信仰不同图腾的氏族部落之间相互影响,这种在氏族内部男女隔离的观念就被传播和普遍化,但“只有同一氏族的男女才被完全禁止任何性交。”5这种性禁忌后来演变为外婚制,并且随着家庭的产生而演变为现在的家庭成员内部长辈万倍之间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性禁忌。
在所有的乱伦禁忌里,母子和父女之间的乱伦又是最为禁忌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描述戏剧《伊谛普斯》时简要说明了母子乱伦禁忌:“这出剧只是围绕着揭露罪恶的过程展开……他既是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又是被害人和伊俄卡斯忒的儿子。他在得知这一切后,极为震惊,自戕双目,离家出走,神谕应验了。”6其中“罪恶的过程”指的是伊谛普斯弑父娶母这一事件,也就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的 “俄狄浦斯情结”。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7它具有故事性和具体内容,并且考虑读者的反应。很显然,在弗洛伊德简短的原因说明中,一个可以完整独立的情节已经形成。这一情节具有鲜明的故事性,也有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后完全可以成为对读者有强烈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考虑到文学接受问题,另外,在读者接受文本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期待视野的问题。姚斯和霍拉勃在其《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中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8越是禁忌,越是诱人。禁忌作为现实中不可触碰的,当作为情节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更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
2.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表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标志着我国话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曹禺的《雷雨》就是以这一禁忌为情节的典型。在《雷雨》这部剧里,六个主要人物之间存在着三对“三角关系”,其中存在着两对乱伦关系,即周萍、四凤和蘩漪这对“三角关系”中周萍与繁漪之间的非血亲乱伦,以及四凤和周萍之间的血亲乱伦。《雷雨》在一开始就通过管家鲁贵之口揭示了周萍和繁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并以闹鬼来掩盖。当繁漪发现周萍喜欢四凤之后,她与周萍非血亲乱伦带出了请侍萍到周公馆的情节。侍萍的到来使得三十年前的事情浮出水面,并带出了周萍与四凤之间的血亲关系。
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似乎男孩视父亲为情敌,女孩视母亲为情敌。如果排除了对方,显然会对自己更有利。”6可知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或者“埃勒克特拉情结”,作品利用乱伦推动情节,能够使读者的这种潜意识得到满足。由于社会道德不允许和不认同这种存在于人们潜意识中的乱伦,“在某些生理完善的可能理念之外,乃是道德的动机,使具有直接的或非常接近的血缘和亲缘关系的人不能缔结婚姻。”5所以在《雷雨》以四凤和周萍的死亡结束乱伦时,这样的结局也让读者得到满足。
“在欣赏过程中,读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相通或相似,产生感应交流,引起一种强烈的情绪激动,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就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7乱伦禁忌既是人潜意识中的存在,又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能接纳的排斥的存在,所以以此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能够引起读者内心期待的愿望,又能够满足其强烈的社会道德感下去乱伦的批判,从而引发读者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共鸣。
(二)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1.禁忌如何对人物塑造产生影响
禁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塑造的影响,最鲜明的体现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在原始的氏族部落中,最大的禁忌就是“血”,处于经期的女子身上会出现血,“自少女的青春期开始对她们实行的种种规定,诸如不能接触土地,不能接触阳光等等,也同样适用于国王和受人尊敬的祭司。”5从而形成了对处于经期的女性的禁忌。卡西尔在《人论》中说 “一个单一的禁忌之物,或许会浸染整个宇宙。”1对处于经期中女性的禁忌,逐渐的扩展到整个氏族部落的女性整体,形成了对女性的禁忌。
这种关于女性的禁忌思想,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辐射到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而根深蒂固的扎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思想中。对于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创作总是或隐或显的体现着这种思想。就中国现当代文学来看,其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这样两种典型:一种是危险的巫婆、一种是天生的祭司,她们都由于“禁忌”而被丑化或神秘化,最终被塑造为一出悲剧中的主角。正如法国作家蒙特朗所说的“……在对付贱女人的时候,男人在脚手架的高处时而残忍,时而慈悲,时而正义,时而又胡闹,他给予、拿走、制造快乐、表示怜悯、发怒,他只随他高兴行事,他是高高在上的,随心所欲和不可一世的,而这些贱货只是贱货或什么都不是。”9这种对女性的禁忌,直接影响了逐渐取代母系社会的父系社会。
在孟悦和戴锦华合著的《浮出历史地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随后未经几个世纪,这一父系社会便发展至它的完美形式——一个皇权、族权、父权合一的中央集权等级社会。这一社会以各种政治、经济、伦理价值方面的强制性手段,把以往一度曾为统治性别的妇女压入底层。”10在这种父系社会政治文化体系的影响下,无论是出于厌恶的恐惧,还是崇敬的敬畏,女性总是以战败者的身份被对待。“父系社会……在它那慈祥、平和、有几分聪慧和勤奋的面孔背后,另有青面獠牙、残暴狰狞的一面,这便是仅仅朝向女性的那张脸孔。”10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母亲形象,妻子形象还是女儿形象,只要是作为女性出现,她们总是处于父系社会所建造的社会和家庭之中,永远的被禁锢、被排斥、被埋没。
2.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可谓这一禁忌下塑造的女性典型。《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就是一位因为“禁忌”而受了精神上的折磨,被排斥在人群之外沦落为乞丐,最终凄惨死去的妇人。祥林嫂刚来鲁镇时,就被嫌弃是个寡妇。她被婆婆带回去再嫁,几年后,丈夫染了伤寒死去,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了。之后,当她再次来到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虽皱着眉继续雇佣了她,但却“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11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鲁四老爷和鲁镇的人们因为祥林嫂两次死了丈夫而害怕她会带来厄运,所以对她产生了禁忌。
在鲁镇人们对她的禁忌下,祥林嫂疑惑了,她渐渐为自己身上的禁忌恐惧起来,攒了钱去庙里捐了门槛,但祭祀时鲁四老爷仍然不让她沾手,由此她渐渐的精神失常了。她的这种变化不仅没有让那些伤害她的人惭愧,反而更加深了他们对她的禁忌。到她凄惨的死去时,鲁四老爷还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11祥林嫂本身并没有任何过错,她勤劳能干,尽职尽责,但却因为死了丈夫而被鲁镇的人们看作“禁忌”,他们排斥她,嘲笑她,至死还要骂她死的不是时候,是个谬种。在这里透过祥林嫂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物塑造上这种对女性的禁忌从精神到肉体残害了一个鲜活的女性生命,使其成为悲剧的主角。
(三)对文本表述的影响
1.禁忌如何对文本表述产生影响
父系社会下的中国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它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也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中不断地强调和强化着“三纲五常”,与此同时它还时刻倡导仁、义、礼、智、信。这种制度和文化上对等级、礼仪的不断强调和强化,就会形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禁忌——文化禁忌。这种禁忌几乎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当然,在此制度和文化成长起来的文人,在文本表述上不能不受其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卡﹒恩伯夫妇在《文化的变异——现在文化人类学通讯》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者词汇上。”12在现当代文学中,作家进行文本表述时,就会在贯穿在文本中的词语内容和词汇上受到文化禁忌的影响——人物名字,饮食文化,礼物装饰,颜色等。
与作家的文本表述相对的是读者的阅读欣赏。就文本层面而言,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会从三个层次入手:语音层、形象层、意蕴层。面对文本所表现出的文化禁忌,读者会从这三个层次对其造成的文本的音乐美的欣赏,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以及隐含在文字背后深意的探索行进文本的阅读欣赏。如此,作家在考虑到文化禁忌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文本的传播和读者的接受时,在文本表述时就不得不受到文化禁忌的影响。
2.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表现
文化禁忌影响下的文本表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开启中国白话小说先河的鲁迅为例,他在《阿Q正传》中对人物名号的表述就受到了文化禁忌的影响。在《阿Q正传》的开篇,阿Q的姓就引发了“我”的推测。有一回他似乎姓赵,但身为秀才爹的赵老太爷却生气的跳到他面前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11,很显然在身份地位的巨大悬殊下,阿Q和赵太爷之间存在着阶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阿Q姓赵似乎是对赵太爷的不敬和侮辱,因此,在阿Q究竟姓什么就无从所知了。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禁忌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尽量去避免的,一旦触犯,就会引起当事人的不悦或恐惧。阿Q头上是不知何时有了癞疮疤,因为这癞疮疤,他不仅忌讳与“癞”音近的“赖”,甚至连“光”、“亮”、“灯”、“烛”等都一并忌讳了。作者通过阿Q对癞疮疤忌讳的表述,不仅表现了阿Q的自负,更通过末庄居民对其忌讳的触犯凸显了阿Q懦弱的向现实妥协后进行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
除此之外,萧红在其中《呼兰河传》也对这种广布民间的文化禁忌进行了生动的表述。最为典型的是对人们对吃瘟猪肉的忌讳的表述。淹死在泥坑子里的猪被村民廉价的买回家煮吃了,很多人都怀疑这个猪可能是瘟猪,但一个孩子说出了大家心中所想时,却犯了所有吃了这猪肉的人的忌讳,大家都瞪着眼睛说他是在瞎说。当着邻居面说猪是瘟猪的孩子不仅被打了,而且使他的母亲感到难为情,想安慰他的祖母因为同院的奶妈看着,不但用力打了孩子,还一面骂他。
作者通过对村民忌讳吃瘟猪肉的表述,不仅表现了村民的愚昧落后和穷苦落魄,还表现了这种广布民间的文化禁忌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因暴露不可言说的事实而产生的羞怯、困窘和难堪。
卡西尔在《人论》中给人下了一个定义: 人是符号的动物,“在语言、宗教、艺术、科学之中,人所能做的不过是建设他自己的宇宙——一个……符号的世界”1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石”的禁忌对这一符号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符号中的一种,文学不具有建设符号世界的功能,同时也受着禁忌影响。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禁忌不仅对其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文本表述产生了影响,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进步与发展。
注释: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134页+8页
2.黄宇鸿:《〈说文〉中古代民间禁忌探究》,钦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35页
3.杨帆,邱效瑾注释:《山海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11页+29页
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94-95页
5.【法】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0页+32页+51页
6.【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高申春译,车文博审订,中华书局,2013年:234页+229页
7.陈文忠主编:《文学理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年:107页+248页
8.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29页
9.【法】波伏娃原著:《〈第二性〉导读》,王向贤导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47页
10.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页
11.鲁迅著,赵延年绘:《阿Q正传 赵延年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76页+170页+61页
12.昭华、张阔:《浅析中西方文化禁忌语》,《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10期: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