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云南滇剧为例

2018-01-27方竹芬陆良县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655600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剧团戏曲文化遗产

方竹芬(陆良县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 655600)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亘古发展过程中不仅留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古迹,同时大量的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广为流传。戏曲艺术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很多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戏曲被列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滇剧就是众多戏曲种类中极富云南地方特色的一种。

一、滇剧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一)滇剧的概念和特点

滇剧作为云南“土生土长”的戏剧剧种,其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辉煌历史,被赞誉为“滇粹”。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戏曲艺人结合云南当地方言腔调、广为传唱的曲乐以及民间独特的风土人情将外来的声腔进行创造性的融入和再创作,进而形成了兼容并包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滇剧。滇剧在云南省范围内大部分的汉族、白族、彝族的聚居区都深受民众喜爱和传唱,同时也流传到了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

(二)滇剧的发展史回顾

从清朝到辛亥革命时期再到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滇剧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最初孕育到逐渐兴盛的历史变迁。清朝平定三藩叛乱之后,云南的社会治安趋于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逐渐兴盛,全国各地很多商人入滇,其中不乏各地戏班。各地戏曲在这里相互影响和交融孕育出了滇剧这一新剧种。至光绪年间,滇剧在当时较为兴盛。辛亥革命时期,滇剧在鼓舞和宣传反清运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在多地建立了滇剧戏园。民国成立后,滇剧日趋鼎盛,一批优秀的滇剧名角儿使滇剧的艺术水平不断提升。抗日战争爆发后滇剧曾一度衰落,滇剧艺人流离失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人、改戏、改制”的三改活动,滇剧又重新得到了振兴和改革。

二、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滇剧历来是云南人民的骄傲,凝聚了云南人的集体智慧和风土人情。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滇剧的发展和保护工作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政府重视不足,剧团合并撤销

50年代“三改”运动后地方政府才曾十分重视滇剧,极大的促进了它的繁荣发展。“文革”期间,滇剧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滇剧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后,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围绕保护和振兴滇剧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地方政府在滇剧的复兴发展过程中仍重视不够。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对歌舞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对戏曲的重视。相较于振兴滇剧这个庞大工程,发展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歌舞投入相对较小且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显著。像大型原生态歌舞表演《云南映像》的成功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都足以说明这一点。受大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很多滇剧团发展不景气被合并或撤销。据不完全统计,“文革”前云南有20多家县级以上的专业剧团,从业者多达1000多人。而目前云南省境内所剩专业剧团屈指可数,大多由于艰难经营被迫合并或解散。

(二)流行文化冲击,剧目陈旧滞后

滇剧曾是云南人民茶余饭后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出现,多元的西方流行文化形式传入中国。通俗歌曲、电影、舞台剧、现代舞蹈等众多文艺形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文娱休闲方式日趋多样化。在多样的文化消费市场中,滇剧这一传统戏剧形式备受冷落。对于年轻人而言,鲜少有人愿意花门票走近剧场坐上一两个小时来观看滇剧表演,他们更愿意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来听歌、看电影、看电视剧。此外,因为市场不景气,滇剧团大多因袭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富有传统特色但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意,而且在舞美效果和演出服装等方面也缺乏改变和创新,很难迎合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品味和审美趣味。

(三)剧团经费缺失,滇剧人才匮乏

受流行文化的冲击,滇剧这种传统戏曲形式在人们日常的文化消费中坐上了冷板凳。当下年轻人更愿意走近剧院看一场电影或是听一场音乐会,戏曲表演似乎距离年轻的文化消费群体愈来愈远。由于市场不景气,仅有的滇剧剧团的上座率很难保证,剧团的演出收入大幅减少,难以维持正常的经营,更不用说用来改善演员服装道具和舞美灯光效果了。此外,由于滇剧市场的黯淡发展以及剧团的大规模减少,从事滇剧创作、排演和表演方面的人才流失严重。现有的滇剧演员和传承人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一方面剧团无力承担培养表演人才的重担;另一方面很多从事滇剧表演的演员由于剧场表演机会有限,缺乏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难以提高和打磨自己的业务水平。滇剧专业人才的缺失成为传承和保护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瓶颈。

三、滇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滇剧目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繁荣发展,加强对滇剧的保护迫在眉睫。作为一名滇剧从业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繁荣地方戏曲。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滇剧扶助政策

地方政府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和执行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发挥地方政府在保护和传承滇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保证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有效执行和落实到实处。同时,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从滇剧在发展过程中的呈现的实际问题出发,深入剧院、剧团进行实际调研,有针对性的出台和完善滇剧扶助的地方性保护政策,以确保滇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滇剧传承创新

创新是发展和进步的源泉,滇剧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剧种,滇剧的发展首先应该立足于继承传统,要汲取经典剧目中的精髓,在此基础上有继承的谋求创新发展。在剧目内容创作上,滇剧既要融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应该顺应市场的需要,在剧目内容上反映出现代人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相关的网络文化,都应该成为滇剧创作家的着眼点。在表演服饰的制作上,无论是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工艺上都可以借鉴现代的材料和技术,使之在舞台表演中呈现出更加引人注目的效果。在灯光舞美的设计上,可以借鉴以往有序的大型晚会和演唱会的灯光舞美布置,根据滇剧表演的实际需要丰富舞台效果,以此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四)加大资金扶持,加强培养滇剧人才

滇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事业,必要的经费投入是保障滇剧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目前,资金缺口已然成为制约滇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中要加大对其专项拨款,将其固定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的经费扶助、奖励政策,将有限的经费花到实处。光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牵线搭桥的方式,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对滇剧事业的支持。此外,人才缺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就是依附于人而存在发展的,在剧团缩减和传承人老龄化的现实面前,对于传承人队伍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基金鼓励、表彰的方式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联合剧团和戏曲学校展开对口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出具有扎实表演功底和丰富舞台经验的滇剧表演人才以及具有深厚创作功底的编演人才。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结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光有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地方政府也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滇剧传承与发展,通过多重形式和多种途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讲。可以广泛收集滇剧历史发展和艺术成就史料,建立滇剧保护中心,通过展览、讲座等方式向广大民众普及滇剧常识,建立民众对于滇剧保护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鼓励剧团开展“滇剧进社区”和“滇剧下乡”等形式的公益活动,通过公益性演出的方式拉近滇剧同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的距离,使滇剧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1]胡荣梅.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以滇剧为视点[J].民族音乐,2013(04):69-72.

[2]何建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7(06).

猜你喜欢

剧团戏曲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与文化遗产相遇
Tough Nut to Crack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