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激与吸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读后

2018-01-27孟文楚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西学传教士

孟文楚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550025)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主要论述中国明朝末年至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传教士作为载体的在中国传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一系列思想意识传播运动。西学东渐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中国人民对西学态度的转变以及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运动的影响都体现在本书中。

熊月之老师在绪论中指出在西学东渐和晚清社会的问题研究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史料的挖掘、整理还有很大缺门;西书内容有待进一步清理;对社会影响的研究相当薄弱、对于晚清西学传播的全过程,缺乏综合研究等。

本书将晚清西学东渐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811—1842、1843—1860、1860—1900、1900—1911。

第一阶段,以马礼逊在中国广州出版第一本中文西书为标志,晚清西学东渐正式拉开帷幕。此阶段只有零星译书,留存成果不多,传教士人数较少。

第二阶段,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一口割让、五口通商的政策使这六个城市成为外籍传教士传播西学的主要地点,这段时间内六口城市出版翻译的西书呈激增的趋势。此时译书的重点偏重于宗教类书籍,对自然科学的应用极少。

第三阶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后,中国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被迫开放的11个通商口岸,加上之前的六口已经增长为17个开放口岸,这使得中国沿海及长江流域的城市有充足的传教先决条件。这段时间中国上层士大夫及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所以成立了很多新式学校(包括教会学校及中国自己开办的新式学校)。此时政府已经认识到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重要性,翻译西书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方面。

第四阶段,由于八国联军之役的惨败,中国爱国人士及知识分子大失所望。此时,革命风潮因之而生,留日热潮骤然而起,西学传播的内容、方式都有一定变化。这段时间西学传播的特点: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在甲午战争中的获胜,中国有识之士在寻找救国的途径中汲取日本经验,西学书籍的途径也从法国、德国、英国转变为日本,并且数量急剧增长。由于为中国的改良和革命做铺垫,此时社会科学的译书也逐渐增加,影响遍及城市乡村各个阶层,新名词也呈现爆炸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译才,使中国翻译界从西译中述的翻译方式过渡到中国人才独自翻译西书。

对于影响西学东渐因素,熊先生认为有以下几点:1.传播主体与受传对象是影响西学东渐的首要因素。2.传播主题与受传对象的心理距离,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3.传播媒介是影响吸血传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4.东西方学者译书方式的差异。5.译书机构的不规范及多样化。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传教士,以及通过传教士翻译的西书和教会教堂、学校等。他们在中国的传教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传教士的角度出发研究西学东渐的传播途径,首先是15、16世纪时,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学开始大规模向全球辐射。此时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原有文化有很大差异,利玛窦只能改变自己的名字、服装、语言等,来适应中国文化,这样先满足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天朝大国”盲目自大的自尊心,再进行试探性的传教。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教方式为利玛窦首创,在传教过程中,利玛窦的中国化的努力在西学传播史上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而后的清初康熙帝禁教,再到清中期马礼逊来华,使西学不得不在民间暗自传播。西学东渐在明清之际的传播过程经历一系列坎坷,直到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一口割让、五口通商的政策在客观上保护了传教士的在华利益,直到这时,传教的活动才逐渐公开化。

而作为西学东渐的受众的中国人,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接收系统。从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到社会基层的农民、手工业者及一部分商人,他们自身的受教育背景、知识含量、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学习西方科学的目的,以及对西学理解也有天壤之别。中国受众群体对西学的看法也逐渐变化,对西方传教士的看法从“夷人”到“西人”的转变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磨合。在19世纪中期,中国人对西人的看法还处于“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中,将西方人看做“怪眼怪腿怪肚肠”的夷人,将他们的科学看做“夷人之术”,无可取之处。甚至在得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威力之后,还提出了“西学中源”说,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都发源于中国,是从中国传入西方。这种观点有些过于居高自傲的意味,虽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确实借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但在工业革命后,欧洲利用科学进入现代化后,中国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就有些讽刺的意味。这导致了中国人民从心理上不认可西学,接受西学的时间大大延长,西学东渐之路越发艰难。

早期西学书籍的翻译一般都采取西译中述的方式,即由外国学者用粗通的中文口译西书意思,中国合作者润色加工,条理成文。中国合作者只能通过外国学者的口述来了解西书内容,并且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接受、理解其内容,这是西学东渐不得不经历的困难而又痛苦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领域,有象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徐建寅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合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中西科学成就的对接,而且能比较准确地介绍西方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需要说明的是,早期出版的自然科学类西书,主要被普通民众接受的是自然知识、科学常识以及对基层手工业者有帮助的工具书(如在1875年11月傅兰雅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科学杂志“互相问答”栏目中,有人问及肥皂的制作方式。模仿失误后还会再次写信提问等。)可见此时自然科学杂志的主要读者大多以实用而不是好奇的心态阅读的,当时的科学杂志(如《格致汇编》等)并不是起着科学启蒙的作用,而是实验指导作用。

在译书过程中,作为西方文化传播者的传教士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如傅兰雅、李提摩太、林乐知等著名传教士的生平事迹,对于乌礼逊、米怜、郭实腊、裨治文、理雅各、麦都思、合信、卢公明、伟烈亚力……等一大批教士的传播活动也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叙述。作者在肯定了19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传教士享有不平等条约庇护的前提下,着重刻划了他们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优越心态,作为传教士的使命,各人的经历知识结构和中国受众在不同厉史时期信息需要的变化是如何决定其对传播内容选择的。当中国维新思想和运动兴起之时,又加强了维新变法书籍的出版和宣传。

在清末的西学传播过程中,学校、报馆和出版机构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对西学东渐的研究,不同于教育史、新闻史和出版史的研究。熊著采取了典型分析的方法。在学校方面,着重研究了教会学校,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格致书院;在报馆方面,着重研究了《万国公报》和《格致汇编》等;在出版机构方面,着重研究了墨海书馆、华花圣经书房、广学会、美华书馆、益智书会、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揭示了各类传播机构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既相辅相成而又不同的作用。教育机构重在西学人材的培养,报刊具有普及、迅速、及时和有针对性的特点,而出版机构由于组织性强、人材多、经费多、发行渠道广,注意西学传播的系统性。

晚清西学传播的社会影响究竟如何?作者在书中主要通过地域、时间及对接受西学的受众人阶级进行研究。

西学东渐传播的路径是由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及香港这六座城市开始,再从长江三角洲逆流直上,渤海湾一带向内陆城市辐射。地域特点为沿海城市率先传播,逐渐向内陆发展渗透。时间为前文提到的四个阶段,随着时间的延长,传播路线逐渐密集,传播人口逐渐多元化,由汉族逐渐转入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翻译的西书随着时间而数量大增。对西学的受众人阶级也从早期只向皇帝及士大夫等逐渐转向平民百姓(如手工匠人、商人、书生等)及贫困人士,受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信赖及支持,也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自然科学从早期被人称为“夷学”的排斥阶段逐渐转换为中期的“西学”,称呼的变化体现出国人在长时间接触后对自然科学态度的转变。到后期称呼变为“新学”,此时国人对自然科学已经带有一点崇拜的意味。在中国历史中,接受自然科学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思想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以天朝自居,而是虚心接受外来科学。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心态的变化,人们已经能从客观需要物质的角度转换为思想上要有制度的限制,再发展为精神上的自律。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中国从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都在逐渐吸收融合西方的科学技术。西学东渐作为对思想文化冲击最大的历史事件,在中外文化的合作与交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目录可以看出,时间的编排是从古至今,从明末至民国前夕。然而其中有几章几节又是由地区为特点进行编排,不符合以时间排列目录的标准。此外,本书的标题《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应该是两者并列的概念,而如果改为“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则更贴切本书内容。但瑕不掩瑜,本书依然是晚清西学东渐史的力作,可供后辈学习与研究。

[1]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

[2]周育民.《从世界的角度看西学东渐》[J].开放时代,1996.

[3]于语和.《关于近代西学东渐史研究的几点想法——兼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国书评论,1997.

[4]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西学传教士
Reading the Four Books with Aristotle: A Hermeneutical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François Noël SJ (1651—1729)*
怀念赵西学
借世界说中国:梁漱溟言学问的窘境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