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厢记》中的宾白艺术

2018-01-27张喜贵李文青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相国老夫小生

张喜贵 李文青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杂剧是综合性的艺术,它需要有完整的剧本,还要有舞台演出的实践。戏剧中作为唱腔部分的曲词最为人津津乐道,曲词是配合音乐演唱的,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脍炙人口的唱段,熟悉戏曲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与音乐相伴的唱段总是最容易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曲词被称为戏剧的“主”。而说白作为曲文唱词的辅助,同样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宾白与故事情节的展开

李渔曰:“故知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有最得意之曲文,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但使笔酣墨饱,其势自能相生。常有因得一句好白,而引起无限曲情,又有因填一首好词,而生出无穷话柄者。是文与文自相触发,我止乐观厥成,无所容其思议。此系作文恒情,不得幽渺其说,而作化境观也。”《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列有“宾白”,对其用声、用字、用词提出要求,那么《西厢记》中的宾白又是如何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呢?

《西厢记》的背景是唐代,地点是山西永济普救寺。《西厢记》是如何将主人公安排在同一舞台上的呢?戏剧应符合“三一律”的原则,即必须有一致的地点,剧中的人和事尽量在一个地点加以表现。如果地点与场景有所改变,大多是要通过折或幕的转换来完成。小说中可以通过文字将故事写得清清楚楚,那么在戏剧中就需要宾白,背景通过宾白就得以解决。第一个上场的老夫人用宾白的介绍了崔家的历史:

“[外扮老夫人上开]老身姓郑,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国,不幸因病告殂。祗生得个小姐,小字莺莺,年十九岁,……老相公在日曾许下老身之侄,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因俺孩儿父丧未满,未得成合。又有个小尼子,是自幼伏侍孩儿的,唤做红娘……先夫弃世之后,老身与女孩儿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来到河中府,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况兼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上在这寺西厢一座宅子安下,一壁写书附京师去,唤郑恒来相扶回博陵去。”

这段宾白导出了崔家这边的多位人物:郑相国、老夫人、崔莺莺、红娘、欢郞、郑恒等,有些人物在后来会渐次登场。同时老夫人的宾白还整合了此前发生的系列事件:郑相国的去世、莺莺许配给郑恒、扶柩至博陵安葬、路途有阻暂居于普救寺、已写书信去京师唤郑恒,时空的转换可以说在短时间内都完成了。此后悬念的设置,情节的预设都通过这段宾白展现了出来。再看第一折中张生出场时的宾白:

“[正末扮骑马引俫人上开]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即今贞元十七年二月上旬,唐德宗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过蒲关上,有一故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张生上场后自报家门,交代了自己的姓名及家庭的变故,如今书剑飘零来到河中府,是欲上朝取应路过此地,同学白马将军杜确镇守蒲关,欲往一见,这为后来征服孙飞虎留下了线索。

通过老夫人和张生的宾白使得此前的一系列事件都让观众清清楚楚。正是通过说与唱的交替,才使得舞台上的演出不至于单调乏味。《西厢记》故事情节的推进是离不开这些宾白的,清杨恩寿《词余丛话》特意强调“若叙事,非宾白不能醒目也”可谓是中肯之言。

二、宾白与人物的个性化

曲文是要唱出来的,宾白是要说出来的,“宾”能够和观众达成互动。其实相比于戏文来说,宾白显得更为灵活,它既可以出现在人物上场与下场之时,又可以作为曲子与曲子之间过渡的衔接,更可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段。李渔《闲情偶记》中还特别强调宾白“说何人,肖何人”“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也就是说要通过宾白看出人物的性格。

《西厢记》中的人物各异,身份不同,处境不同,如何更好地展示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呢?宾白就派上了用场,由于人物的身份、地位、知识、教养等的不同,就涉及到语言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问题。《西厢记》做到了可以由说话看到人,进而写出人物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话语方式,在宾白的表述中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气与腔调,“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通过宾白中的对话可以体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来。“[末上见夫人施礼科][夫人云]前日若非先生,焉得有今日。我一家之命,皆先生所活也。聊备小酌,非为报礼,勿嫌轻意。[末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贼之败,皆夫人之福。万一杜将军不至,我辈皆无免死之术。此皆往事,不必挂齿。[夫人云]将酒来,先生满饮此杯。[末云]‘长者赐,少者不敢辞。’[末做饮酒科][末把夫人酒了][夫人云]先生请坐。[末云]小子侍立座下,尚然越礼,焉敢与夫人对坐?[夫人云]道不得个‘恭敬不如从命’。”在击退了孙飞虎后,张生异常高兴,曾经设想到了老夫人那里之后的种种场景:老夫人会让他多饮几杯酒,再让他到卧房之内与姐姐共效于飞之乐,同谐鱼水之欢。如果说这还是张生在做的种种白日梦,那么此段宾白表现的就是张生与老夫人相见时的真实场景。老夫人是心怀鬼胎,对张生口头上是感激不尽,但话语中流露出一丝假来。老夫人是有备而来而且并不兑现当初许下的诺言,表面上的客气实际都是为后来的悔婚做着铺垫。她坚守着三代不招白衣女婿的家训,忘却了自己的承诺。而张生则认为经历了这件事后自己的好事即将到来,既恰到好处地恭维着老夫人,同时也不忘了提醒老夫人要兑现承诺,显示出张生一方面急于得到意中人,另一方面又一切都应按照规矩来的读书人的性格特征。在“闹简”中又有如下的宾白对话:“[红云]我待便将简帖儿与他,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我则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看他见了说甚么。[旦做照镜科,见帖看科]……[旦云]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云]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甚么?”

这段宾白也体现出莺莺与红娘各自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个性化的点染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红娘真心地帮助二人传书递简,害怕莺莺有许多假来,故把简贴儿偷偷地放下,然后躲在暗处观察着她的举动,其实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掌控在红娘的手心中,所以当莺莺变脸之时红娘才能从容应对,既以不识字来表明自己不知道简贴中的内容,又以告到老夫人那相要挟,最终取得了主动,表现了红娘乐于助人而又富于智慧的性格特征。崔莺莺作为相国小姐,在爱情的道路上是小心试探,害怕红娘是老夫人派来的。但爱情的火焰一旦燃起就使她无法停下自己追寻的脚步。莺莺的性格是小心谨慎而又有着诸多猜疑的性格特征。此外王实甫又在宾白中能通过夸张与幽默的表达方式给舞台带来笑声。“[末云]小生客中无镜,敢烦小娘子看小生一看何如?我打扮着等他,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怎么不见红娘来也呵。”心急之中想让红娘当自己的镜子看一看,用了两个皂角两桶水的夸张来表现张生在想急于成就好事前的各种忙乱,调动起观众的情绪,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有时一句宾白就可以描画出一个人来,如长亭送别中长老的一句:“张生不是落后的人”,长老的圆熟就活画出来了。而红娘抢白张生的宾白:“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表现了红娘作为一个婢女的分寸感。长亭送别后莺莺的宾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表现了功名在爱情面前得官竟是那样的渺小。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典范之作,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后世的典范之作。其中宾白的运用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这对后世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相国老夫小生
京剧行当——小生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当家“小生” 试驾北汽绅宝X35
一语破迷局
鉴画(小小说)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