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州坠子戏的swot分析及传播创新

2018-01-27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30039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坠子宿州戏曲

丁 翔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230039)

当下,戏曲危机的呼声日甚一日,理性分析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不难看出这与其传播过程中理念与手段的滞后息息相关。网络文化的渗透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重大变化,戏曲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努力填平传统戏曲与现代大众审美心态的鸿沟至关重要。“对待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除了高超的艺术智慧和综合的艺术修养,还要有执着、坚守的文化态度、严肃的文脉传承和与时俱进的文明眼光,还要有一颗对待传统和经典的敬畏之心以及摒弃急功近利而趋向心平气和的一种感觉,同时还要拥抱生活,拥抱时代,贴近百姓”。当下,宿州坠子戏必须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浪潮,把握发展机遇,寻求创新性的传播途径,拓展出一条新生的发展之路。

一、宿州坠子戏的概况

宿州坠子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始称“化妆坠子”。 起源上世纪初的安徽萧县,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它是以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为基础,经过“大扬琴”、“道情班”和“曲艺剧”的过程发展而成,坠子戏以其主奏乐器“大坠胡”而得名。

二、宿州坠子戏的SWOT分析

1.优势

“我国戏曲从形成到现在,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来中,从来没有割断与人民的精神联系,这就是它能够生存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作为扎根于宿州大地的地方性戏曲,宿州坠子戏在演员表演、剧本内容、唱词、语言以及音乐形式上都带有强烈的皖北民间风韵。方言、方音是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酷爱自己的乡土,一听到熟悉的乡音就会感到无比的亲切与舒适。因此,土生土长的地域性优势使得宿州坠子戏一直以来深受宿州乃至周边地区普罗大众的喜爱。

2.劣势

(1)戏曲环境的萎靡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代,戏曲活动作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千百年来它以娱乐大众的精神而生生不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生活态势,科技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诸如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游戏等能够带给自身更多愉悦舒适的艺术形式。受众的丧失是中国传统戏曲大环境萎靡不振的一个重要标志。

(2)演员年龄结构的失衡

宿州市坠子戏剧团现有演职人员40人,现将36位剧团主要演职人员的年龄情况调查后汇总,其中40岁以上演员23人,30-40岁演员7人,20-30岁演员5人,20岁以下演员1人。宿州市坠子戏剧团的演员年龄结构严重失衡,这种剧团人员结构的断层不仅会造成剧团规模的逐年缩小,甚至会影响到宿州坠子戏的传承与延续。

3.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戏曲作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迎来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包括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等八大项,十九小项。今年年初,文化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8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自2014年起,连续四年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每年送戏2万余场,弘扬优秀戏曲艺术,拉动戏曲演艺市场,促进戏曲院团发展。在剧本创作方面助力扶贫脱贫等现实题材,实施戏曲剧本创作孵化计划,每年重点创作10台大戏和10个小戏,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

4.挑战

(1)受众市场的萎缩

和其他中国传统地方戏曲一样,宿州坠子戏的核心受众一般年龄层次较大且农村受众多于城市。由于戏曲市场的萎靡,使得坠子戏的演出活动范围大大缩小而地方传统媒体由于受到资金、人力、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呈现传播手段相对滞后的窘境,这就使偏远乡村地区的观众更加难以欣赏到坠子戏的表演。

(2)缺乏剧目创新

宿州市坠子戏剧团曾经可上演剧目达90个,其中传统剧目70个,新编剧目20个。目前,宿州坠子戏剧团可上演的剧目只有30个,其中传统剧目10个,新编剧目20个。传统剧目的删减以及新编剧目的创作停滞给宿州坠子戏今后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如何“通过内在感情充分外显直接接通观众的感受,让作品与观众发生最短距离的心里交流”。是宿州坠子戏剧团的创作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宿州坠子戏的传播创新

“创造性传承,是地方戏曲活态、活体、活动传承的关键。事物不总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艺术,不是化石般的展示,而是破壁般的突围创新”。新形势下,宿州坠子戏的发展与传播必须借助新媒体的浪潮,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寻求真正的生存之路。当前,宿州坠子戏的传播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陈旧内容,丰富表现形式

王国维先生早在《宋元戏曲史》中就提及“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眼下的关键命题是以何种歌舞演哪个时代的故事,确切的说就是如何在坠子戏的传播和创新上有所突破。习近平同志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艺术创作的方向进行了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具体到宿州坠子戏而言,其剧目创作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的创新。

(1)借鉴式

致力于打造一批紧扣社会热点、反映社会时事、符合当下受众情感的作品。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文学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也为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我们可以在这些海量的素材中挑选符合宿州坠子戏表现形式的内容在保留传统戏曲精神面貌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改编;借鉴西方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下人们通过网络接触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将东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西方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改变。例如,青春黄梅戏《仲夏夜之梦》根据莎士比亚经典剧作《仲夏夜之梦》改编,该剧保留了原著浪漫主义的喜剧风格,同时融入了黄梅戏独特的抒情性和叙事性,并运用了“慢镜头”、“倒带”等艺术处理,在斗驴舞中使用了西班牙斗牛舞曲和探戈相结合的处理方式。2016年黄梅戏《仲夏夜之梦》选段参演了英国驻沪总领馆伊丽莎白二世90岁生日庆典活动,其大胆、合理的创新表现,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好评。

(2)联姻式

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传播的受众是全民性的,年轻一代更是主力军,他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空前繁荣的娱乐方式。因此,宿州坠子戏的传播必须主动寻求与其他娱乐形式的联姻产生出相应的坠子戏彩铃、MV、歌曲、小品等。例如,湖北青年曲艺演员吴健连续推出了《说唱大武汉》、《那些年我们唱过的民谣》等20多部洋溢着浓郁武汉味道的说唱曲艺作品,这些作品将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传统曲艺形式和现代电声乐结合全新演绎,在网络上发布后备受年轻网友欢迎。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备受年轻群体喜爱的网络游戏也渐渐融入了戏曲元素。例如,由现今科技打造的网游《龙之故乡-神奇画卷》大胆汲取了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的文化元素让传统的Q版角色造型在加入大量戏曲服饰元素后给人以焕然一新的视觉感受。此外,根据游戏中新颖的职业设定,游戏中的角色设定上也大量参照了传统戏曲中不同行当的服饰特点,例如大家所孰知的“生、旦、净、末、丑”以及再细分下来的武生、小生、老生、小旦、花旦、老旦等,不同的行当有着各自截然不同的服饰特点,这让年轻群体通过玩游戏也能了解一些戏曲的基本知识。年轻群体是当今社会的最主要受众,也是戏曲传播最为被动的接受者,通过传播手段的创新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

2.媒介融合,行业引导

(1)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指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为一体兼具多个媒体平台的新的媒介形态。这里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戏曲大会》为例,此节目很好的将电视、网络、微信、微博、手机等新老媒体平台联动起来。线上, 节目还未播出,1分30秒的宣传片和海报分别在中央电视台移动客户端首页位置、戏曲频道推荐头条位置、央视新闻移动网客户端首页精选位置以及多家视频网站重点推荐位置持续推广;线下,北京公交、地铁、机场等多处地点相继出现《中国戏曲大会》的宣传片和海报信息;海外,为配合节目在国内的宣传,主创团队还引进海外传播资源,在美国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塔楼投放节目海报。节目播出时,该节目还设置了新媒体同步答题,观众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参与现场同步答题。经统计,《中国戏曲大会》在央视戏曲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期间,两次登上新浪热搜榜,在频道原有忠实观众提升68%的基础上,80、90后观众收视率升幅达255%,新媒体短视频浏览人数1231万。

《中国戏曲大会》的成功除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外固然还有其他因素的共同带动。但它的成功也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宿州坠子戏在今后的传播发展中采用媒介融合的重要性,在进行商业演出、惠民演出时,除了传统的宣传手段外还要加入网络、手机与微信、微博的联动宣传。

(2)行业引导

这里的行业引导指行业领袖的引导,新媒体的发展为受众和宿州坠子戏之间提供了多向度的传播效果。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众了解宿州坠子戏应该有一批专业性宿州坠子戏演员站出来对宿州坠子戏的传播进行良性的引导。这里以京剧演员王佩瑜为例,在《奇葩大会》中她带领大家体会京剧中的“三级韵”,用“好好好”三个字引导大家感受音韵变化,短短几分钟的教学大家风范立现,使得枯燥的京剧教学竟吸引了一大批崇拜的眼光。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人认为戏曲所宣传的思想与价值观是落后的,甚至是腐朽的,对现实生活不但不能起到指导、启示的作用,还会阻碍社会的推进”。行业领袖的良性引导也可以逐渐纠正青年群体对戏曲的这种误解。

宿州坠子戏在今后的传播发展中应该注重对青年演员的培养,首先自身要有过硬的功底和良好的职业品德,这样在进行行业引导时才能为宿州坠子戏的传播发展吸引更多的受众。

四、结语

当前,中国戏曲艺术正逐渐复苏,重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传播方式的巨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为戏曲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矛盾与障碍。事实证明,一味沿习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是无法让濒临死亡的地方性戏曲剧种重新焕发活力的,主动寻求与新媒体传播的多元交互,将地方性戏曲剧种的传播牢牢固定在新媒体传播这架高速前行的列车上,共享新媒体时代万物皆媒的丰硕成果。值得指出的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固然可喜,但传统的地方性戏曲剧种也在近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或多或少的偏离戏曲工作应有的正轨。“国家对民族戏曲的法律保护以及各种扶持措施、奖励机制,说到底都是生存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它还不是民族戏曲的生命源泉。生命源泉要靠从事此种戏曲工作的艺术家和各方面合作的专家共同来寻找、来确认、来开掘、来激活,才能使之获得旺盛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坠子宿州戏曲
平山坠子戏
南宋霞帔坠子研究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梳理·调查·建议
混泥土是怎样工作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