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舞蹈创作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

2018-01-27中山职业技术学院528400

大众文艺 2018年12期
关键词:编舞技法舞蹈

王 静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528400)

舞蹈创作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蹈又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的特色,而这些特色能够通过舞蹈呈现出来,所以在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需要对编舞技法进行正确的运用,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编舞效果,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民族舞蹈作品。

一、民族舞蹈与编舞技法

(一)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既能将民族智慧体现出来,又能起到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其是对民族特色及美的艺术的融合。民族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能够深刻的体现民族文化,并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民族舞蹈是人们在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形成的,无论是在宗教崇拜、记述历史的过程中,还是在传授知识、团结人民的过程中,民族舞蹈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民族舞蹈与人们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是相符的,还能帮助人们联络感情,愉悦人们的身心。所以,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民族舞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还能积极的传达民族情感。

(二)编舞技法

编舞就是要对舞蹈的旋律进行编织,是将不同的舞蹈语言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因此,在编舞的过程中,要保证舞蹈动作的优美,舞蹈动作是编舞的基本材料,也是基本的编舞手段。技法是编舞的一种方法,是在对先辈的舞蹈艺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其主要是对艺术规律进行特殊处理,而不是要代替创作。在编舞技法中,将核心动作作为编舞的动机,舞句就是对动机的延续,在舞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舞段。在对动作舞句、舞段进行编制时,可以运用的方法比较多,包括重复、对比、延伸、修饰等10种方法。而编舞技法也有多种类型:第一,动作元素编舞法;第二,造型贯穿法;第三,动作编舞法;第四,动作部位限定法;第五,音乐编舞法;第六,动势编舞法;最后,即兴编舞法。这些编舞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具体的编舞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编舞技法进行融会贯通,并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两者的关系

民族舞蹈的创作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选材,即选择舞蹈的题材;二是结构,即对题材的处理;三是编舞,即对题材进行表演。将这三个阶段总结起来,可以有外到内、由内到外两个历程。前者是舞蹈创作者因为对某个生活情境有所感触,想要将自己的感触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此而形成舞蹈题材的过程。所以,这一过程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不高。后者则是创作者根据舞蹈的美学要求,对题材进行结构处理,并通过舞蹈语言将其转化为可视形象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对编舞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一部成功的舞蹈作品,不仅与编舞者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有关,还与其艺术品位有关。在编舞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对各种舞蹈表现手法、编舞技法等进行灵活的运用,并赋予舞蹈作品深刻的内涵,才能创作处比较成功的舞蹈作品。由此可见,民族舞蹈的创作离不开编舞技法,而要对编舞技法进行灵活的运用,还需要与紧扣舞蹈题材。

二、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形体表现

大部分的民族舞蹈者都比较重视形体的表现,这就会影响到民族舞蹈的创新,也很少有研究者对民族舞蹈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舞蹈的创作就会缺乏相应的形体指导理论,导致民族舞蹈过于注重形体表现,而又没有与相关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比如,傣族舞蹈中的孔雀舞十分有名,在大部分的傣族表演性舞蹈中都会有模拟孔雀走路、飞跑、吃水、抖翅、飞翔、开屏等动作,从而形成十分丰富的舞步。只要舞蹈中涉及到这些动作,观众就会将其归为傣族舞一类。所以,在傣族舞实际的编舞过程中,舞蹈创作往往缺乏创新性,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难以将傣族的特色充分体现出来。

(二)民族舞蹈者的文化修养不足

我国的民族比较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信奉的宗教也不同。并且,各个民族既保留原民族的特色,又将汉族作为其主要的民族特色。所以,在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受汉族文化的干扰性比较强。并且,许多民族舞蹈创作者太过看重艺术形式,没有将精力花在学习民族舞蹈传统知识上。所以,在对民族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很难将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机的衔接起来。虽然其创作出的舞蹈艺术感很强,但却缺乏具体的文化内涵。比如,蒙古族舞蹈中的鹰的形象能够将辽阔大草原牧民的气势体现出来,表现的是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并且,鹰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一种神鸟,藏族人民认为鹰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险岩端,与天接近,与神为伴,具有神的力量和灵性。所以,鹰在舞蹈中被赋予人性,具有高贵、文中的品格。如果在舞蹈创作者对这些文化内涵的了解不足,就会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只关注到舞蹈动作的优美,而无法通过舞蹈动作将藏族人民对鹰的崇敬之情传达出来。

(三)民族舞蹈的地域性很强

民族舞蹈是对民族文化和信仰的传承,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所以,在民族舞蹈的自身结构中,带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也具有文娱性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民族舞蹈自成一体,无法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联合,也无法围绕着汉族舞蹈体系,形成相应的舞蹈精神主体。比如,壮族的《火猫舞》、新疆吐鲁番的《鹅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湘西的《鼓舞》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而这些舞蹈的地域性十分明显。虽然这些舞蹈各具特色,但都非常独立,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不大,也很少在其中彰显汉族舞蹈特色,不利于民族舞蹈在大范围内的推广。

三、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策略

(一)民族舞蹈要深刻体现民族精神

民族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是情感、信仰、文化的精神集合体,也是最原始、最自然的艺术表现方式,其能够将民族文化完整的保留下来。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具特色的舞蹈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在民族舞蹈创作过程中,要深刻的体现出民族精神。民族舞蹈的风格、模式,都是对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舞蹈者通过自己的身体动态语言,表达各民族人民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对族群认同、文化认同的体现,是对人们情感的传递。因此,在对民族舞蹈进行创作时,创作人员所选择的信息应以舞蹈为中心。创作人员要深入了解舞蹈所属民族的生活,从中挖掘出有用的生活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运用到舞蹈创作中,从而通过舞蹈将民族精神深刻的体现出来。

比如,蒙古舞通常会歌颂绿色的草原风光、生活风俗等,舞蹈中会呈现出草原儿女的豁达情怀,体现出草原人们坚强不屈的精神。蒙古族的人民主要以游牧生活为主,大草原就是蒙古人民的家。所以,蒙古族人民通常为生活在大草原而感到自豪,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在蒙古族舞蹈《蒙古人》的创作中,表演者首先一声呐喊,感觉能够将整片绿色的大草原唤醒,让人感受到大草原上的欢声笑语和勃勃生机。而在蒙古舞的舞蹈动作中,常常会对骏马、雄鹰的动作进行模仿,能将蒙古族人们的生活动态深刻的呈现出来。例如,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会将手臂与趟步进行配合,肩膀会在手臂的带动下以波浪形状进行绽放,再将脚步缓慢的向前移动,将手部下压,通过富有节奏的呼吸律动,使整个舞蹈动作以弧形下方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舞蹈表演动作,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草原蒙古族人民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以及其在草原上热情奔放的生活情境,从而将蒙古族的民族精神深刻的体现出来。

(二)民族舞蹈创作要把握好其动律特点

民族舞蹈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风格,是因为其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民舞舞蹈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能够抓住最原始的动律。比如,朝鲜族舞蹈《长白祥云》就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在图案中有一位长白山姑娘,听着乐曲翩翩起舞,而其飘逸的舞裙是雪白的,其描绘出长白祥云银装素裹的画面。《长白祥云》在艺术手法上,采用的是拟物化的表现方法,舞蹈中的每名舞者都被装扮成祥云,舞蹈者缓缓的碎步如同祥云漂浮在长白山的上空一般。在各个舞蹈动作中都体现着朝鲜族舞蹈的动律特点,并在整个舞蹈中都贯穿三个基本元素,即顿、抻、伸。

顿即瞬间的停顿,在进行内在气息运动时,因为某个瞬间静止而产生的顿点,这里的停顿是一个相对概念,其能够随着时间的流淌而对情感、神态进行传递,能够达到行静而神形的效果。抻即持续,在对舞蹈动作柔韧地抻拉,舞蹈者内在气息柔韧、缓慢而有阻力地抻拉的过程,就像拉弓箭一样,其不仅能够将时间上的持续性体现出来,还能体现出空间上的张力线形。此部分在呼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其爆发力比顿更大。伸即延伸,是舞蹈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进行松弛地伸展的过程,是内在气息在继抻之后,松弛的将抻的过程中还没有完成的动力走向延伸下去的过程,其能够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和谐的完成整个气息的运动。顿为起点,延伸到抻,再到伸结束,三者是相继完成的。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形成柔韧、连绵不断的运动过程。所以,三者能够将朝鲜族舞蹈的整个运动过程全面的描绘出来,可构成朝鲜族舞蹈的动力源泉。

(三)注意控制好点、线、面之前的契合度

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能够增强舞蹈的画面感,提高舞蹈的可视性。在以往的民族舞蹈创作中,舞蹈的叙事性很弱,通过对编舞技法的应用,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如果从意境和情调的角度来看,灵活运用编舞技法中的点、线、面,能够使民族舞蹈在特定的意境中,将其内涵深刻的表达出来。比如,在群舞《废墟上的赞歌》的最开始,舞蹈表演者呈“川”字队形排列,当轰隆的地震声响起,表演者跟着音乐的节奏零乱的倒在地上,并在地上迅速的翻。突然,表演者们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到背朝舞台1点处,再转身从5点到1点,以先散开后聚集到一起的方式进行流动。在舞蹈的最后,表演者们固定位置,集中在舞台5点中后位。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者通过点、线的移动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就是点与点之间在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线的变化。通过舞蹈者不同的肢体形态变化,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房屋在坍塌,将地震当时的场面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学校在地震中变为废墟的场景,给观众带来痛惜的地震感受。

在整个作品中,舞蹈创作者设计有一些前滚翻的动作。舞蹈者最先整齐的排列成“川”字队形,并以此为基础在竖线运动,进行前滚翻。当观众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会感觉到似乎有山石滚落下来一样,让观众感受到地震发生时翻江倒海的震撼场景。而舞蹈过程中,通过舞蹈者的斜线运动,能够形成曲折线,此去折线会对学生形成阻碍,导致其无法逃离地震现场。而当建筑坍塌后,还有生还者被建筑覆盖,那种嘶声力竭,想要求得救助的场面令人心痛。创作者在对舞蹈进行编排时,将虚拟出的场景与两个主要舞蹈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虚中有实、实中带虚的意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民族舞蹈创作中,创作者应通过舞蹈深刻的体现出民族精神,在民族舞蹈创作中要把握好其动律特点,并注意控制好点、线、面之前的契合度,使民族舞蹈作品能够从整体上达到比较好的编舞效果,从而创作出质量比较高的民族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编舞技法舞蹈
手绘技法表现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浅谈民族舞蹈编排中如何运用编舞技法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谈舞蹈的编舞动作设计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中老年舞蹈编舞选材刍议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