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阶梯

2018-01-26曹义霞

教育界·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曹义霞

【摘要】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认为,儿童家长既要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其亲情需求,尤其是心理情感的需求。农村学校及全社会应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用“爱”为留守儿童筑起健康成长的阶梯。

【关键词】爱;留守儿童;Z中学;心理健康

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辞。本文的研究采用江榮华同志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

一、调研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河南省新乡市YJ县SZ乡Z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只有初中部,师生共200余人,教学设备陈旧,师资力量缺乏,留守儿童占本校学生总数达79.8%。

(二)调研方法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48份,收回14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7份,共收到124份,有效率达83.8%。

2.访谈法。由笔者提供访谈提纲,面对面地询问学生的情况,通过访谈,探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采访了具有较多留守儿童班级的班主任,就留守儿童心理和管理问题与该校Y校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之后走访了13家留守儿童家庭,访谈了监护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男女比例及监护人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中男孩占总数的55.7%,女孩占44.3%,男女比例比较接近。这些留守儿童的父亲在外打工的比例大概为71.5%,母亲在外打工的比例为8.3%,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比例为20.2%。

在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调查中,70.8%的孩子由母亲单独监护,4.2%的孩子由父亲单独监护,20.9%的孩子为隔代监护,4.1%的孩子为其他人监护。

(二)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调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分析,在关于留守儿童在家中是否做家务的调查中,81.7%的留守儿童要做家务劳动,52.2%的留守儿童要在周末帮忙做饭,88.4%的留守儿童需要自己洗衣服。

笔者对生活习惯进行了更细致的调研,69.5%的留守儿童现在居住的卫生情况比父母在时要差;67.8%的留守儿童在看电视时无人管束;44.3%的留守儿童曾出入过网吧等娱乐场所。通过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一些孩子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样就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心理的压抑和具体的困难。

(三)留守儿童心理情况调查

对留守儿童心理方面进行了三项重点调查,首先是当留守儿童面临问题时,有56.5%的孩子闷在心里,写日记,不知道告诉谁;27.2%的孩子告诉监护人或老师;16.3%的孩子选择其他方式。其次是留守儿童对父母不在家的感受,53.5%的孩子不适应;30.8%的孩子孤独无助;15.7%的孩子无所谓。再次是留守儿童对父母在外打工的感觉和看法,58.2%的孩子思念他们的父母;20.9%的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边;20.9%的孩子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

(四)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调查

数据分析显示,留守儿童中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都优秀的不到12%,良好的不到35%,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的儿童占了近27%;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少数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成绩不理想。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发现,因父母外出,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下降,自律意识不强,作业大多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具有许多同龄孩子缺乏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更懂事贴心,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成绩优异。虽然这类优秀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成长和生活环境都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当前社会需要思考和探讨的有意义的话题。

(五)访谈结果与分析

1.访谈对象:班主任。本次采访对象是初中班主任Z老师,希望通过不同视角发现不同的结论。

Z老师向我们表达了一番他个人的见解:由于家庭经济水平较低,父母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留下了孩子与老人,而老人又多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较低,因此孩子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人知识水平不高,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因此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好。老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有时需要孩子的帮助,甚至需要孩子帮助做一些重活。

面对这些问题,老人们心疼孩子,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一些少年老成的孩子(多为女孩)过早感到生活的压力,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同时自身性格内向与农村缺少娱乐项目,逼迫他们不得不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谈到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Z老师面带忧色地说:“我们也采取过很多方法,比如家访、激励,希望能挽回一部分孩子,但是效果总是不那么明显。”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与态度的反差极为严重,老师试图运用很多方法来改变这一现象,例如跟监护人沟通,在教学时多多留意以及辅导他们功课等等,但是总是收效甚微,有时会有几天的效果,但是无法形成常态化。许多老师对此很痛心。

2.采访对象:校长。整理了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和班主任的见解,我们带着问题采访了Z中学的Y校长,希望他能从学校的层面分析一下目前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校长面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发出一声长叹:“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也很无奈啊,学校毕竟只是学校,学校代替不了家庭,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目前缺失的就是这一环。单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是无法完全弥补过来的。”对于如何改变现状,Y校长从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看法及改进意见。

3.采访对象:监护人。通过走访13家留守儿童家庭访谈,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态度大多有以下几种方式。

(1)溺爱型。因父母外出务工,部分祖辈会极力去弥留守儿童补缺失的父母之爱,因此格外溺爱他们,使留守儿童“恃宠而骄”,具有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等不健康心理。面对这些行为现象,祖辈们没有及时去改正缺点,反而想着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能懂事。

(2)放任自流型。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属于这个类型,爷爷奶奶因年龄、学识和精力有限,只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和物质需求,无法管教孩子,更不用说去辅导孩子的学习,一切都靠孩子的自觉。

(3)专横型。“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才,棒头下面出好材”,很多家长奉行这些古训。孩子做错事情了,则打骂或棍棒伺候,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走向对立面。

三、讨论及教育对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父母的爱、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环境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怀,成长的烦恼和困惑难以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在此,本文从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等角度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教育策略。

(一)留守儿童家长应转变思想观念

不少家长存在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價值的体现的错误观念,不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应经常和孩子电话交流,过问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自强自信等,同时定期和学校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了解孩子心理需求,重视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和疏导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学校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感,消除焦虑、抑郁、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体验。同时,学校应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开展一些情感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问题,顺利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三)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构建家校村互动平台

地方政府部门应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孩子成长档案,及时进行归档整理分析等,并与当下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适时做好教育帮扶工作。同时可以考虑建设家校村新媒体互动平台(如微信平台),家庭、学校和村中事宜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及时上传至平台,利于校方、家长和村干部之间的交流互动,无形中缩短了家长和孩子间的心理距离。

【参考文献】

[1]胡昆,丁海燕,孟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8):994-996.

[2]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28-130.

[3]张晓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8(01):25.

[4]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28-130.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