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动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01-26李欣桐肖翔
李欣桐 肖翔
摘 要: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每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导致就业压力日趋严峻,从而考研人数也不断增加。文章从逃避就业压力、实现学术理想、提升就业竞争力、考研进入名校、完成父母期待、考研更换专业等方面对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不要盲目跟风,树立正确的考研动机。
关键词:考研动机 影响因素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7(c)-0189-02
随着新时代我国教育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导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考研人数逐年攀升。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考研的影响因素,真实掌握了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考研心态,而且对完善现行研究生招生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影响因素
1.1 就业压力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考研是为了推迟就业压力,以便今后寻找更加理想的工作。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内经济速度的放缓,大学生就业变得非常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是“本科生饱和,研究生相对紧缺”。因此,攻读研究生不仅可以逃避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还可以在将来的就业中为找到理想的工作增加筹码。
1.2 学术研究
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的考研动机比较端正。他们认为考研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提升专业水准,并希望在学术上有所造诣。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科研人才。因此,对学术上的追求是这部分大学生考研最合理的动机。
1.3 户口问题
越来越多成绩优异的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留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城市丰厚的薪资待遇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了诱惑。然而要落户在大城市往往会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的学生,常常因为无法解决户口问题而放弃在大城市工作。如果没有户口,则对购房、医疗、小孩读书都会产生连带影响。这些学生只能通过考研来改变现状,在读研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参加许多国家级的竞赛,若能获得奖项,则在申请户口时可以加分。因此,考研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最首选的方式,也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1.4 群体效应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因为有从众心理,考研只是盲目跟风、赶时髦、随大流。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也没有很好地规划,最初并没有考研的意向,但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图书馆刻苦努力,在校外或者网络上参加考研辅导班,生活很充实。他们也萌生了考研“试试看”、“玩一玩”、“碰碰运气”的想法,逐渐加入到考研大军。调查结果表明,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合理的备考计划,容易半途而废,考取成功的概率相对较低。
1.5 名校情节
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具有进入名牌高校就读的实力,由于高考发挥失常,进入了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这些学生刚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已经明确了考研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考研实现自己曾经的名校梦想。还有一部分学生更看重名校的声誉,在招聘时,很多企业往往会注明优先考虑985、211大学的学生,而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甚至连简历都过不了关,这更加剧了这些学生追求名校的心理,想通过考研给自己一个到理想学府继续深造的机会,名牌大学的就读经历和学位证书能够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好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
1.6 父母期望
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意愿,而是来自于家庭和父母的督促。这部分学生的父母大多数知识文化背景较高,对他们今后就业的期望也相应偏高,希望能够有体面的工作,这样在亲戚朋友中也有脸面,在婚姻择偶方面也有优势。由于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他们在家人的期望中被推上考研这条路,即使第一年没有考取,可以不用工作,第二年继续再来。
1.7 专业不满
有一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自己高考的情况把握不准确,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从事的职业,大多数是听从父母或高中班主任老师的意见,虽然考取了大学,但本科阶段修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是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太理想。所以,他们希望通过跨专业考研来改变自己当前的状况。
2 对策研究
(1)大学毕业生应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并端正考研态度。目前大学生热衷于考研,只是为了回避当前的就业压力,并不是主观上想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与现行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因此,大学生不要随波逐流,应该在大学阶段尽早进行人生的职业规划,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最现实的。
(2)在人才招聘中,不少用人單位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人才,盲目进行攀比,间接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用人单位要实事求是,量才适用,制定合理的用人标准,摆脱重学历、轻能力的思维误区。学历文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在现实生活中,一纸文凭与实际能力往往相差甚远,学历并不能等同于能力,更不意味着效率。
(3)调查研究表明,学生选择考研的第一动机就是回避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往往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连,高校应该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人才培养理念的改革,让学生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该适当考虑学校自身特色与市场需求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科建设,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学生处、学生导师应该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动机。
(4)在人事制度、劳动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环境。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完善的就业体制和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到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减少或消除外部因素对考研行为的影响。
3 结语
文章从微观层面对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考研动机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了解地方工科院校考研热的现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相关因素,发现大学生考研热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此外,针对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性的考研动机。
参考文献
[1] 周烨.当代大学生考研动机因素结构分析[J].科协论坛,2011(11):170-171.
[2] 耿德英,陈禄秀.应届大学毕业生考研动机调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13(4):74-77.
[3] 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14):80-82.
[4] 刘天军.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6所高校抽样调查的实证分析[J].高校管理与发展,2013(16):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