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课文”与“教语文”
2018-01-26张引弟
摘 要:“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一直是语文教材在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教课文”即教材说了什么,“教语文”即教材怎么说的。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教课文”就一定不好,“教语文”就绝对正确。关键还是要看我们拿到的是什么样的选文,我们将它处理为什么样的教授内容。他们虽在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和教學思想上是不同的,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教语文”的基础,二者绝不可孤立的去谈。
关键词:“教课文”;“教语文”;区别;关系
1“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区别
要明确我们的语文课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追根溯源还是应该回归到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认识上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的任务,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长课,是引导学生通过感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的课。具体地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找准教学的三个点:一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落实点,因为积累语文知识就是为增长语文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知识就是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二是训练语文能力的增长点,因为语文能力是学生发展之基,语文能力就是指“听、说、读、写、书(写字)”的能力;三是熏陶感染语文人文的渗透点,因为语文人文性是学生发展之本,语文人文性就是指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方法、态度、品质和情感。语文的人文性与语言文字不可割裂。语言文字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语言文字的内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熏陶感染人文性,落实人文教育,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其实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语文课到底怎么教仍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现在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教课文”,一种是“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即教材“说了什么”,把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放在理解与感受上;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即教材“怎么说的”,把教学内容的落脚点放在阅读知识和方法上。王荣生教授指出:在理想状况下,两者应是殊途同归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的“教课文”就是以课文为中心,课文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将课文看成是孤立的、静态的、固定的,因而相对来说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狭隘的。就现实情况来看,“教语文”就不同了,课文在这里是“范本”,它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不光是解释课文,而是把课文当做“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并且以课文为圆心,将课程向外延伸,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反正不止于课文,不局限于课文。课文,在这里是一条知识之“舟”,是一座能力之“桥”,是一个心灵洗礼之“池”,这就是一个动态的、可延伸的过程。“教课文”和“教语文”,看似差别不大,其实,他们泾渭分明,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教学流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的表现。课文是相对固定的,用课文教语文,就会根据具体的课文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就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就会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
2“教课文”与“教语文”的关系
“教课文”和“教语文”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实他们是有紧密联系的。“教课文”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很显然,这是“教语文”的基础,所有的语文教学只有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才能再谈之后的对阅读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语文组提出的“单篇教学1+1”形式就是一个例子。“单篇教学1+1”中的第一个“1”是从教材中选取的价值最大化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之后课堂延伸、深化不可缺少的根基;第二个“1”是针对第一个“1”进行的拓展延伸、深化提高,可以是一个片段、一篇文章、一组文章、一本书、一位作者……
我们强调“教语文”除了要分析课文,还要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兴趣的培养,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能力的形成等等。当然,不把分析课文当作语文课上的重点,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用研读教材了,恰恰相反,我们要花大力气解读文本,要抓住文本的精髓,这样才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教学点,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只有沉下心来深刻地、反复地研读课文,从课文中提炼出有质量的教学资源,才能上一堂真正高效的、有质量的语文课。例如“单元整组教学”的尝试,从单元整体出发,制定整体方案,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外,还注重语文学习方法、思维训练、学习习惯的整合,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
我们在处理教学的时候,并不是说一刀切的将所有的选文都按照“教语文”的方式来教,王荣生在对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中鉴别出的“定篇”选文,其实就是适合用来教课文的,他是这样说的:“‘讲课文有讲课文适用的地方(定篇)”,因为定篇的功能本身就决定了对这些构成文化文学素养必须学习的经典篇目的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所以在评价一堂课好或不好时,我们并不能一看到“教课文”就说它一定不对,前提是我们要看是什么样的选文,我们教的内容是什么。总之,无论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每一篇课文我们应结合单元主题要求和选文类型,在精研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合适的学习内容,确定训练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吴中豪.期盼语文课的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2011,(2):9-11.
作者简介:
张引弟(1990—),女,山西朔州,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11级,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