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如何提高科研素质
2018-01-26樊利
樊利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泛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的需要。教师的科研能力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尽快使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转变,这已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从当前农村学校教师教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教师如何以教研能力的提升为抓手,提高科研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提高;科研素质
在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是科研型、学者型的,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是中小学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仔细观察和冷静反思一下,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学校却有诸多因素制约了教育科研的开展,在科研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科研意识薄弱
很多教师感觉每天面临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任务,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考虑什么科研。即使部分教师迫于应付检查,职称评定的需要,自学了一些科研理论书籍,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也难以推出达到发表水平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在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很少具有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科研的意识,因此他们的科学研究也就陷入了空谈。
2.教育科研方法单一
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科研还仅仅停留在听课、评课的层面上。一些实验、个案经验总结、行动研究等科研方法运用得还很少,立项课题并进行研究的学校更少。如此单一的研究方法势必造成研究的方向和解决的问题也很单一。
3.存在功利主义色彩
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地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但眼下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并非如此,而是借着搞教育科研为学校招揽“金漆招牌”。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给一个什么奖就万事大吉了。在搞课题研究时很多学校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却并不看重,造成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这种学术功利主义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导致在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甚至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垒起来的课题成果,连本校教师甚至搞课题研究的教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更不要说推广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一些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泛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成立课题组,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增强大部分教师科研兴教的意识,培养大家的开拓创新精神。
一、转变观念,树立科研意识
一线教师从事教科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不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由一些教学现象表露出来,教师如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现象规律,对它思考一番,从中能受到启迪,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就是研究。思考之后自然就会产生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见解,写成文章就是学问。边教学,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科研的有效做法。因此,解决思想问题是首要,只有教师们改变了观念,充分认识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育研究。
二、学会反思,提升科研素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强调自省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以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要经常思考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对象,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要养成习惯性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学生上课的反应等等进行反思,习惯性地记录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发展有用的“精彩”和疑惑之处或记录教研活动中看到的“精彩”片段并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在“自修—反思”的过程中,审察自己的教学历程,又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反省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对我们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素养的提升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合作共享”提高科研能力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切传递快,更新快,稍不留神就落后了,过去那种单枪匹马的单干时代已经过去,只有知识共享才能达成共进的状态。在一个团队里,成员相互间不断取长补短,共长共进,才会有新的突破。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应打破自我封闭的科研状态,主动参与到学科团队中来,只有团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才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我们应通过集体备课(确定课题、合作研究;独立备课、组内说辩;优化过程、形成预设)———跟踪教学(跟踪听课、关注生成;学生访谈、实效反馈)———课后反思(互动交流、片段反思;调整方案、深入分析)———再度实践(再次实践、实效对比;全面反思、形成典型课例和系列校本资料)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研修。这种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合作共享”,它突出集体的交流与反思,发挥教师群体智慧,形成研究型群体。个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丰富自己的学识、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必须在各种思想的融汇碰撞中“兼容并包”吸收内化。学者型教师必须具有勤奋好学的求知精神,開放博容的学术思想,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成长。学人之长,感悟他人的成功之道,与智者对话,得到的是妙不可言的享受和灵感顿悟。endprint
四、校本研修,营造科研氛围
学校要明确,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进而促进教师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
1.开展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就是通过生动故事的呈现和描述,激发参训教师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进行多方面分析,来理解和提炼有关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智慧,促进教师成长。案例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我们教师“讲教育故事”。它要求我们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发生的教育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教育叙事特别适合于一线教师。因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平凡的,同时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育中发展自己,在生活中塑造自己,在行动中完善自己,这些点滴的细节和事件构成了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妙的人生,但这些“点滴”的细节并不会自然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自我财富。如果一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其作深入的思考,则即使有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也许只会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重复。作为学校,要引导教师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并提供平台让他们把这种体验真切地反思出来、记录下来。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定期组织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活动,引导教师反省自己和他人的实践。同时还可以通过案例征集活动,评比编辑案例集,宣传优秀案例;还可以组织专门的交流,让部分教师“现身说法”,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講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然后由专家教师或其他参与者就其话语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疑难与困惑的解决办法,帮助每一位教师提高对自己行为的辨析能力。
2.深化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是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可通过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和合作进行课题研究,为教师的学习、课题研究、课改实验等作专题讲座或基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与一线教师开展面对面对话和交流。这些要研讨的问题一般提前定期发布,供有兴趣的教师钻研。参加研讨的教师要围绕专题查阅大量资料,思考总结自己的经验,有时还要进行调研访谈,并且要应付同伴的各种质疑,这对主讲人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走向成熟的机会,当然对其他人也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提高。“名师沙龙”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热心教改的骨干教师和学校领导,也可以面向全体任课教师。教师登台不仅仅是介绍经验、做辅导,更重要的是名师用新理念对教学一线出现的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化解读。如名师通过听课、课题研究、教育著作研读、外出学习、调查访谈等途径获取大量信息,经研究整理提炼,在论坛上进行针对性交流和展示,接受教师们的质疑问难,这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又有助于教师走上专家之路。
五、实践创新,巩固科研成果
“实践出真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任何割裂教育教学实践与教科研关系的行为和言论都是缺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自我偏见的表现。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在实践中探求更加完善低耗高效的做法是教科研活动的永恒主题。例如,教师要撰写出优秀的教学论文,事先必须要有目的地学习和认真地查找有关的理论书籍和文献资料,寻找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观点: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素质教育”理论提高的过程。通过学习领会,有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再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撰写出来的教学论文就会“实而不泛”。要写好教学论文,就得收集整理分析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案例,因为教学案例是出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说服力。同时,还需认真地拜读国内外同行及专家、名师的大作,查找其最优秀的理论观点和教学案例。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长此以往,就会在教学、写作中大有长进,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最后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整理,把最出色的科研成果展现在大家面前,以此作为自己继续奋斗的动力。由此可见,教学与教研可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倘若教有特色、教有所长,再加上研而有方、研有所长,无疑是如虎添翼,摆脱匠气的最佳育人之道。
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我们的科研能力也就随之提高,教学水平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村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又趣味盎然的过程。越是优秀的教师,科研成果就越丰硕;科研成果越丰硕,就越会视教学为一件富有创造性的且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教育科研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必经之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