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洞穴生活凝结人类生存智慧结晶

2018-01-26喜喜

中国新时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泰拉洞穴

喜喜

站在高处眺望,整座古城就像个巨大的,充满雄壮感的城堡,同时又充满神秘感。

无论是在中东、欧洲或者北非,人们虽然文化、语言甚至食物大相径庭,但是生存的智慧总是相通的:人类考虑到本地的气候和生存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因地制宜;还有共通的一点就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住进洞穴。

突尼斯马特马塔:体验原始的穴居生活

突尼斯加贝斯是稍显落后的旅游地区,这里的马特马塔是柏柏尔人的聚集地。

柏柏尔人属于古老的北非民族,主要分布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马里等国,属于欧罗巴人种,说柏柏尔语,现在多数柏柏尔人信奉伊斯兰教。但是柏柏尔人的起源还没有一致的说法,一般认为,柏柏尔人的祖先一支来自欧洲,一支来自撒哈拉。柏柏尔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区域,名称也各不相同。而突尼斯的说法是,最早的柏柏尔人居住在现在的突尼斯境内,在与入侵的阿拉伯人的搏斗中,大批柏柏尔人四处逃亡:近者逃到阿尔及利亚境内,远者流落到摩洛哥境内,极少数人南下到马特玛塔山区并安下家。

有意思的是,柏柏尔人的“berber”在古罗马语中是“野蛮人”的意思,而现实中的他们则正好相反,面对沙漠常年的高温和飞舞的黄沙,他们辛勤劳作,待人友善,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站在平地放眼望去,一片土黄色之中,偶尔有小山坡起伏,一个连一个的大坑分布其中,凹陷的大坑就是柏柏尔人开凿的“窑洞”。因为马特马塔处于突尼斯南部,地处沙漠边缘,所以本地人便想出了这个让整体建筑感到凉爽的办法——先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分别向四周挖去,具体挖多大面积取决于一家的人口数。

要想仔细了解柏柏尔人的住宅,只要站在大坑边上就可以把其结构看得一目了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凹陷下去的院子,在凹陷地的峭壁上又挖出很多洞穴,这就是当地人们居住的房屋。这些房屋不仅有厨房、餐厅,还有客厅、卧室,非常便利。要不是我的向导默罕默德的讲解,我根本不敢相信这些房屋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聪明的柏柏尔人之所以选择这种居住方式,主要是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因为受到撒哈拉沙漠的影响,终年干旱酷热,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柏柏尔人的地下村庄则环境安静,空气清新。一迈进房间,便能感受到洞穴带来的凉爽。

这些圆乎乎的萌得有些可爱的房子,彰显出柏柏尔人不愧是征服沙漠的族群,连设计构思都非常极巨“未来感”。也正是这种异域的风情和他们建造的房子的独特结构性,吸引了大导演卢卡斯来到这里,拍摄了很多《星球大战》中厮杀、战斗的场面。

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在这里住进童话世界

在土耳其的中心地带,有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如月球般荒凉诡异的地貌。连绵数英里的洞穴、地道以及数百座完整的地下城市,让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地球以外的世界。

站在这个叫做“卡帕多西亚”的地方的观景台放眼望去,只见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沟壑与谷涧之中,是一片又一片的“石柱森林”。那些林林总总的石柱,冲天而立,形成独特的景观。

卡帕多西亚曾经被3座火山包围,多年来的火山活动带来了岩浆及火山灰,一层一层将原本湖泊堆砌出的地質成分复杂的平原,年长日久,凝灰岩在阳光的暴晒和风霜雨雪的侵蚀之下,松软的部分剥蚀殆尽,在地上形成峡涧沟壑,在地下形成暗流岩洞。比较坚实的部分残留了下来,最后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岩石。其中,有壁立千仞的悬崖,有蜿蜒数十里的褶皱,更多的则是像蘑菇、树桩、尖塔一样的石笋和石柱,最终构成了这般奇石林立的露天博物馆。

这里的石头看来形状千奇百怪,但是它的物质却有利于人类利用,因为这些由岩浆形成的石块,只有暴露在空气中的表面变得坚硬,内里则相当松软,方便挖洞。再加上这些山洞内部的温度通常维持在12℃?15℃,冬暖夏凉。这也是本地人选择住在洞穴里的主要原因。

不论是罗马时期还是更早的穴居时代,本地居民都住在地面的山洞内,当有外敌入侵时,他们便选择向地底进发,来求一线生机。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经有了地下城市的纪录。当时的人为了避开敌人,可以在地底生活达2个月之久,后来随着不同时代,地底城市依然因为不同理由而被继续利用。考古学家在这里找到了至少36座地下城市,其中10座已开放给游客参观,当中最大的Kaymakli地下城,足有8层,内部犹如迷宫,狭窄的通道四通八达,一个个洞穴可以是睡房、酒窖,也可以是储物室或厨房。

千年以前人们的穴居生活,对现在的城市人来说,有点不可思议,但至少到了这里我们还可体验一下这种“超现实”的原始生活。因为自从它被列为世界遗产后,游客从世界各地蜂拥而至,原来被嫌弃的山洞突然就水涨船高,身价暴升了。

不过,洞穴里的恒温对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冷,得靠暖气保持室内的温暖。躺在床上,还能看到墙壁的层层纹理,和时不时渗出的小水珠,用手一碰就能切身体会到这里奇异的地理特质。

这些洞穴,除了有居住的功能外,有的还被改建成了豪华餐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欧洲的某个奢华酒庄:穿过长而宽的隧道,最后到达圆拱形的餐厅,在餐厅中间有乐队在演奏本地的地道乐器,充满浓郁土国风情的音乐夹杂着回声在空旷的洞内回旋,再加上身着民族服装的适应穿梭其中,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卡帕多西亚的美食也是一流,这里最负盛名的当属瓦罐牛肉(Testi Kebabi),也是这里独有的菜式:将切成粒状的牛肉、茄子、洋葱、白薯、西红柿等材料,全部放进花瓶般的土罐之中,以陶土封口,再放到火上慢炖3小时,封口的土烧过后变硬,内里的材料与味道全部被封印在土罐之内。上桌时,适应会当着你的面打破罐子,肉香混合着酱汁铺满了盘子,香气四溢,就着刚烤出来的还烫手的馕,让你根本停不下口。

意大利马泰拉:那个未曾被唤醒的“睡美人”

时间倒流1000年,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因外人的入侵,附近城镇的僧侣为了躲避灾难,逃到意大利南部的山区,于是一座座的教堂和一间间的民居在隐蔽的山区聚集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城镇就有了名字——马泰拉。千年之后石头城依旧鲜活地存在着,仿佛未曾被唤醒的“睡美人”。endprint

正如 《Lonely Planet意大利》所说:马泰拉绝对独一无二。你找不到第二座能同如此的民居文化作面对面接触的城市。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大区, 其老城区萨西区被推测为意大利最早的人类居所,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所谓萨西,意大利语中为SASSI,原意为石头,在这一地区特指在钙质岩石上掘出的供人居住的洞穴。

从石器时代开始,这里的村民就在用大石垒就的居所里用石槽建成了完善的下水通道,以免下雨时石屋被淹,先民们的智慧在后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再加上这里的土质松软,非常有利于挖掘成屋,早年这些洞穴里面通常挤着一家几口,还有鸡鸭马驴,全都互不“嫌弃”地住在一起。

站在城市上方远远望去,这些洞穴像极了鸽子洞。小城所有的房子都是石头所筑,有100多个教堂,古老的街道也完全由石头铺设,城市不大,却异常安静。

漫长的历史中,八方风云在这片荒凉的山地间来来去去,从古罗马到伦巴第,它甚至还在拜占庭和德国皇帝的角力中左右为难,又曾经被来自北方的诺尔曼人统治。不管权利如何在各方枭雄手中更迭转移,马泰拉的洞穴民居一直在峡谷两边的山崖上静默地坚持着、生活着,成了几千年来那些山崖的一部分。

1993年,拥有大约3000座可居住洞穴和150座石头教堂的马泰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成为意大利骄傲的一部分。但时光倒流60年,这里却是意大利最为贫困落后的地区。意大利作家、画家Carlo Levi在30年代因为犹太血统和反法西斯的立场被流放到巴西利卡塔大区,他在其代表作《基督止步埃波利》中描述了当时那些靠着数千年前的祖先挖掘的洞穴躲避风雨、每天都在饥饿与死亡边沿挣扎的人们的赤贫生活,但同时,他也称马泰拉为一个“的的确确美到极点,宛如图画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

這本书出版7年后唤起了意大利社会对马泰拉地区的注意。从1952年起,政府花了6年时间在老城区边上建了新城区,让那些在老城区洞穴里住了几千年的家庭逐渐搬入新区。老城渐渐被遗弃了,一直到80年代,萨西区依然被视为马泰拉的贫民区,能离开的都离开了,很多洞穴都空着。但这种独特的古老居住方式却引起了许多外地游客的好奇。在当地政府、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好莱坞大片的联手推动下,马泰拉的洞穴越来越多地被改建成了旅馆、饭店、酒吧,成为从世界各地来到马泰拉的游客们流连忘返的地方。

这里除了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的艰辛外,影人也在这里企图寻找到古代生活的场景。那些“梦里寻她千百度”的古希腊、耶路撒冷、古罗马,甚至恐怖、科幻片中的场景,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要知道,这个只有5万人口的小城,居然承担了拍摄12部电影的“重任”,堪称世界之最。

马泰拉的另一魅力,就是在一天中的不同的时刻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黄昏时分,老年人会三三两两到古城的中心广场散步,因为城市小,他们在街上走着走着就会遇到熟人,然后就站在那里尽兴地聊天,也许只是扯些家常琐事,但仍旧聊得兴致盎然。

就在老人们聊得如火如荼之时,马泰拉的路灯被点亮了,就好像魔术师将大手一挥,天地仿佛都换了容颜:整座城市被当作一个巨大的舞台去处理,灯光的设计不仅充分考虑了勾勒出建筑的轮廓光,在需要突出建筑物细节的地方还额外地补了灯,并且将整个城市的明暗对比也考虑了进去。

站在高处眺望,整座古城就像个巨大的,充满雄壮感的城堡,同时又充满神秘感。

仿佛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即将拉开帷幕。endprint

猜你喜欢

泰拉洞穴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卧底女友:“寻找章莹颖”背后的女孩
动物知识猜猜猜
水晶洞穴,如梦似幻
少年洞穴救援记
敌人派(上)
“现代洞穴”公寓
泰拉·班克斯 完美很没劲
意大利马泰拉 古老与现代只有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