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2018-01-26萨仁娜托娅白丽杰牛誉栋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免疫性亚群外周血

萨仁娜 托娅★ 白丽杰 牛誉栋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儿童、育龄妇女及老年人是ITP的高发人群,临床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皮肤黏膜出血,严重患者可引起内脏出血或死亡[1⁃2]。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但近期研究发现T细胞异常活化、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等因素也参与ITP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数目及功能异常亦能影响病情进展[3]。ITP治疗多采用脾切除、免疫抑制剂等非特异性手段,但老年患者因合并症多,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著[4]。为对老年ITP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观察80例老年ITP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我院诊治的老年ITP患者80例作为ITP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9.54±6.27)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②年龄≥60岁;③血小板计数<30×109/L;④均为新诊断患者,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及血小板输注。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心、肺功能不全患者;②肿瘤患者;③其他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患者。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8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排除标准:血小板计数<30×109/L,患有消化道溃疡、感染、免疫缺陷、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等基础疾病者。对照组包括男44例,女36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13±6.32)岁,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国药准字2001H4512,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40 mg/d静脉滴注,连续4 d;利妥昔单抗(国药准字J20080054,F.Hoffmann⁃La Roche Ltd.)100 m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续4周。在治疗过程中,辅以氨甲苯酸、酚磺乙胺等止血药物,若患者伴活动性出血或出现血小板计数<10×109/L,则给予血小板悬液输注。

1.3 检测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取对照组及老年ITP患者空腹静脉血2 mL,EDTA抗凝,取50 μL外周血分别加入鼠抗人单克隆抗体(由美国BD公司提供)CD2⁃FITC、CD3⁃FITC、CD4⁃APC、CD8⁃PE、CD25⁃PE 20 μL,室温避光孵育 20 min,再加入溶血素450 μL,室温避光孵育10 min后,采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BD,美国)上机检测,应用 Multi⁃SET软件计算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的比值。计算方法:CD3+%=CD3+细胞数/所获取的淋巴细胞总数,CD4+%=CD3+CD4+双阳性细胞数/CD3+细胞数,CD8+%=CD3+CD8+双阳性细胞数/CD3+细胞数。

1.4 疗效判定标准

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血小板计数≥100×109/L且无出血;有效(remission,R):血小板计数≥30×109/L,比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增加2倍,无出血;无效(no remission,NR):血小板计数<30×109/L或血小板计数增加小于治疗前的2倍,有出血[5];治疗有效率=(CR+R)/总例数×100%。完全缓解及有效患者纳入有效组,无效患者纳入无效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ITP患者治疗结果

治疗后,21例患者完全缓解,38例患者有效,有效组患者共59例,无效组患者21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73.75%。

2.2 治疗前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2.3 治疗前后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

表1 治疗前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before treatment

表2 治疗前后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among the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3 讨论

ITP是自身免疫性的器官特异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风险增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目前,ITP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紊乱、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破坏加速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6⁃7]。其中,ITP 患者因自身抗体介导引起血小板破坏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8]。除抗GPIIb/IIIa和抗GPIb/IX抗体等血小板自身抗体外,T淋巴细胞也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卢雨萌等[9]研究指出表达Fas配体(Fas ligand,Fas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能够产生穿孔素、颗粒酶等,通过细胞毒作用导致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凋亡和破坏增加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以及提供第二刺激信号等促进B细胞的分化增殖、抗体类别转换。杨蕾等[10]研究指出,T淋巴细胞的表达异常是导致ITP的主要因素,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活性细胞,可分为2 个亚群,在健康机体内的细胞数量处于相对稳定平衡状态,有效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而在ITP患者体内细胞、NK细胞以及细胞比例存在异常;张红等[11]研究发现ITP 患者的确存在着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T淋巴细胞比值均不同程度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本研究发现老年ITP患者的T淋巴细胞百分比较正常人降低百分比明显升高比值下降比值升高,充分说明ITP患者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促进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以上研究成果一致。

ITP的临床治疗方面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多采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或二线脾切除手术治疗等方式,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12⁃13]。而老年ITP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合并症多,易发展为慢性ITP等特点,增加了治疗难度,一般治疗方案效果并不理想。李振宇等[14]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有效率达79.5%,效果显著,本研究对老年ITP患者采用该治疗方案,结果表明有效率达73.75%,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发现,治疗有效的患者与治疗无效组患者相比较水平明显上升水平明显下降,且与正常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表明老年ITP患者的免疫功能得到有效纠正,免疫功能得到有效恢复,纠正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对ITP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证实了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是导致ITP的发病机制的因素之一。

本研究发现即便同一种治疗方案,对老年ITP患者的效果并不一致。除了59例有效患者外,还有21例患者经治疗并无明显改善,且有3例发展为慢性ITP,提示老年ITP患者虽然整体上T淋巴细胞各项指标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自身免疫功能改善的情况。同时表明针对老年ITP患者动态监测细胞免疫功能,把握患者机体最佳免疫状态,此时采取治疗措施有利于增加机体耐受性,提高治疗效果[15]。

综上所述,老年ITP患者基础疾病多,机体功能退化,预后影响因素多,通过动态监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进行相应判断,在老年患者最佳免疫状态时运用免疫治疗方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可能对老年ITP患者疗效具有积极影响。但是目前这一发现,尚无其他研究证实,还待有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

[1]李文倩,王小蕊,李建平,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免疫抑制治疗前后免疫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谱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2):111⁃115.

[2]王俊,郑冬,张珑涓,等.ITP患者脾切除前后外周血Th亚群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28(5):901⁃906.

[3]Rocha AM,Souza C,Rocha GA,et al.The levels of IL⁃17A and of the cytokines involved in Th17 cell com⁃mitmentA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Haematologica,2011,96(10):1560⁃1564.

[4]王立静,苗同国,宁更献,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5,24(2):165⁃168.

[5]龙潺,唐雪元,郑方英,等.苦参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6):1027⁃1029.

[6]张恒,潘歆,陈志刚,等.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表面CD41、CD62P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J].山东医药,2014,54(32):60⁃62.

[7]苏文芳,陈梅英,郑振光.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在急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J].海南医学,2016,27(22):3656⁃3658.

[8]杨莉,翁巍,孙寒晓,等.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111⁃115.

[9]卢雨萌,程韵枫.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异常[J].中国临床医学,2016,23(5):672⁃676.

[10]杨蕾,庄芸,钱锡峰,等.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5):384⁃388.

[11]张红,刘庆华,田芳.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J].中国实用医药,2014,27(9):26.

[12]邓冬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例[J].海南医学,2015,26(23):3581⁃3582.

[13]孙慧平,陈颖,李军民,等.达那唑治疗老年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和安全性评估[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4):232⁃233.

[14]李振宇,李德鹏,闰志凌,等.不同治疗方案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6):478⁃481.

[15]孙媛媛,谢军,鲍扬漪,等.老年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15,36(6):688⁃690.

猜你喜欢

免疫性亚群外周血
TB-IGRA、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核免疫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从扶正祛邪法探讨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防治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结肠炎小鼠外周血和结肠上皮组织中Gal-9的表达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