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低压管道输水工程设计施工思考
2018-01-26□程赓
□程 赓
(内乡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
0 引言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缘,伏牛山南麓,东接镇平,南连邓州,西邻淅川、西峡,北依嵩县、南召。地形呈南北条状,总面积2 465 km2,地貌特点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共有16个乡镇、289个行政村、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万人,非农业人口7万人。内乡县城现居住人口13万人。是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和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境内现有中小型水库48座,中小型河流300余条,较大的河流有湍河、默河、刁河、黄水河四条,属距丹江水库最近的水源保护区县份之一。
1 研究的必要性
太山庙灌区位于内乡县师岗镇,属湍刁丘陵区,项目区地形西高东低,地貌多以浅山丘陵区为主,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落差15 m左右,以太山庙中型水库为水源,自留灌溉条件优越。
1.1 渠道年久失修
太山庙灌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灌溉面积1 300 hm2,运行40余年,长期运行年久失修,渠道外土质脱落悬空,渠道内淤积堵塞严重。由于输水渠道破烂不堪,水库放下来的水,在中途浸渗损失过半。干、支渠达不到设计引水能力,建筑物损毁严重,田间工程大部分未作,已有工程也基本损坏殆尽。
1.2 水资源浪费严重
干、支渠道均为土质明渠,战线长,管理难度大,渠水沿途跑冒滴漏挥发浪费,灌区下游浇地困难。渠系利用系数不到0.42,田间灌溉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物以稀为贵,天越旱农作物越需水,老百姓把水视为命根子。在大旱的季节里,灌区上下,老百姓可以不睡觉、不吃饭,排长队等水浇地,也决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地里的庄家被旱干。20世纪90年代,灌区多次发生争水抢水恶性群体斗殴事件,最严重的一次造成一死两伤,震动全县。截止2010年灌区全面瘫痪,完全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效益区群众只好眼巴巴望水兴叹。
1.3 渠道占用大量土地
不仅渠道本身占地,渠系两边还要留有一定距离的保护用地,给本来人口多耕地少的当地农民带来了种地困难。
2 项目规划管理
2.1 项目争取
2013年3月,内乡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人大代表张国虎、王应时、王宗先、贾国芳、时振雅、李乐义等,联名向一年一度的县人代会提出建议,要求“向上争取资金,彻底改造太山庙灌区,尽快恢复灌溉能力,让群众尽早受益。”人大代表的建议,引起县领导高度重视,2013年6月,时任县长李长江带领县发改委、水利局相关领导,亲赴北京参加由专家团组成的项目答辩会,专家们被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至诚所感动,批准内乡县列入河南省第六批小农水重点县,三年总投资8 668.96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 107 hm2,其中2014年、2015年在太山庙灌区实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 733 hm2。2016年度工程位于打磨岗灌区内,规划设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 373 hm2。
2.2 项目规划
根据省水利厅有关通知要求,为搞好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内乡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内乡县农田水利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县水利局编制了《内乡县2010-2020年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县政府以内政文〔2010〕47号文对规划进行了批复。为了确保重点县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县政府以内政文〔2014〕48号成立了内乡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重点县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工程依据地势地形规划,通过埋设干、支、斗、农管,配套闸阀房、给水口等工程,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水平。根据工程布局,项目区通过新埋设干管,形成以一支、二支、三支及干一斗、干二斗、干三斗、干四斗等支斗管为骨架,配套斗、农管道工程,实现项目区内的高效节水灌溉。
2.3 项目管理
2.3.1 严格“四制”监控
为加强小农水重点县工程质量管理,委托南阳天龙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和竣工工程进行检测。施工单位作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项目部建立健全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并将责任逐级落实到部门、班组、工序。
工程建设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积极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实施中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四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各参建单位工程质量责任。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实现了质量管理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形成了科学、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加压设备、管材采购等关键环节实施跟踪监督。切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做到“规范四个管理”,即:规范工程合同管理、规范项目签证管理、规范资料报审管理和规范急办工程管理;建立三个机制”即:建立资金审批机制;建立资金监管机制;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该工程已顺利通过省市绩效考评验收。
2.3.2 强化社会监督
内乡县委、县政府把太山庙灌区小农水项目列为当年十大民生工程,把工程质量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县人大副主任岳书晓先后三次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深入工地一线视察,对这一领导和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项目进行适时监督。监督的内容主要是,工程是否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是否积极协调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工程质量和进度得到了有效保证。
2.3.3 加强“隐蔽工程”管理
隐蔽工程均会被后一道工序所覆盖,所以很难检查其材料是否符合规格、施工是否规范,如果发生质量问题,还得重新覆盖,会造成返工等非常大的损失。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程顺利完成,灌区建管局组成隐蔽工程管理验收小组,对泵站、地埋管道开挖、基础细沙铺垫等,在后一道工序未覆盖前,将上一道工序的施工成果,利用视频录制终端将施工成果逐一录制,并在录制视频中体现录制部位、桩号、时间、拍摄人等信息以水印的形式叠加在视频画面上,拍摄完成后统一保存,并作为验收参考依据。完备的数据统计与信息查询资料,可在任意时间查询并显示各个标段各分项工程的验收视频图像,建管局可随时调阅已拍摄隐蔽工程视频资料,进行监控指导。
隐蔽工程验收时,工程人员通过手持式录像仪进行录像,通过触摸屏输入验收信息,在录制视频上自动叠加操作者、拍摄时间、工程名称、施工地点等信息。
3 项目实施
项目效益16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灌区全覆盖,全部为低压管道供水。项目建设内容:
3.1 输水洞改建
采用DN1300螺旋埋弧自动焊接钢管;原洞身进口段起始10 m采用C15混凝土封堵填实,余下部分洞身采用C15混凝土封堵至管顶以上30 cm。
3.2 加压泵站工程
在水库大坝东侧建加压泵站一座,加压泵房面积175.81 m3,设检修间及配电室各一间,面积均为31.50 m3。加压泵房内设离心水泵三台(两台工作泵,一台备用泵),离心水泵型号为SFOW500-460,水泵流量2 200 m3/h,对应扬程19 m,电机功率160 kW。
3.3 田间配套工程
灌区铺设管道1 730.05 km,其中:干管17 050.10 m,支管40 994.18 m,斗管34 275.90 m,农管80 732.94 m;闸阀房166个;给水口1 757个;移动软管175 700 m;标示、公示牌19块。
3.4 完成工程量
土石方开挖339 346.03 m3,土石方填筑512 190.58 m3,砌体及垫层11 529.85 m3,混凝土1 076.95 m3。工期2014年至2015年。
4 项目效益
工程建成后,2 733 hm2耕地灌溉得到保障,使昔日的贫水区变为旱涝保收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改变了传统的灌溉和生产模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充分体现了高效节水示范区节水、节地、节时、省钱“三节一省”的优势。项目区年增加烟业种植面积670余hm2,花生、朝天椒面积近1 000 hm2,新增粮食产量205.77万kg,年新增粮经总产值886.15万元,年净效益369.74万元。项目受益人口1.33万人,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2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