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2018-01-26代羽
代 羽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早期的粗放式发展的恶果逐渐显现,工业污染、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陆续出现,对社会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仅降低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当前我国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生态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共同利益与世界未来发展的共同难题,国内外学者分别就生态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达成了共识。我国最早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所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在生态保护中实施有力措施,更要在高校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高校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促使其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主要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融入社会。而随着时代发展理念的变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中,也应当尽早将生态文明教育形成科学体系,形成具体的教学环节,让大学生学会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并从中了解到生态文明保护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保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运行,随后产生更为积极的现实价值。
二、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就当前而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并未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缺乏不仅是因为其自身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还因为相关部门的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及时推进其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就造成了生态文明教育难以在学生中宣传开来的现象。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
从全国来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也缺乏地方政府在环境教育立法方面的支持,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不仅在环境教育条例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些环境教育立法以及相关的执法规范也还不够成熟。而对于高校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其政治性等特殊原因,其实施也是主要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为主,没有在各专业各学科中普及开来,难以符合社会发展对于高校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就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而言,政府及其相关文件是生态文明相关理论的主要载体,政府单方面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对于学校和家庭及社会指导与推动,也缺乏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与引导,各级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力度的差异,从而造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分析
(一)积极营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对于高校来说,生态文明教育的快速推进需要对国家战略积极响应、并切实加强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就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而言,高校应该针对相关宣传部门建立专门的部门并形成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的宣传工作格局。并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管理者量化考核机制,自上而下的形成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地规范和完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二)地方政府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就长远来看,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平稳发展。立法部门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选取部分环境教育专门条例,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法规试行,最终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法律法规体系。而各级政府应当结合其区域实际与文化特色,对环境教育相关条例进行一定的调整,最终实现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序稳定发展。
(三)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政府应当充分的认识自身在生态文明教育当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调配、整合资源、协调处理多方利益,最终形成各部门各地方各区域利益的一致性,这对于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次,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使高校尽早承担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主要责任,并通过高校与学生及其所在家庭产生具体联系,形成政府主导、高校教育、社会辅助的多元协同创新机制,保障生态文明的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1]安彦彦,姜艳文.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7(12):82-84.
[2]何京玲,杨小军.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J].环境教育,2017(Z1):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