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巴托克第二弦乐四重奏
2018-01-26沈阳音乐学院
□吴 丹 沈阳音乐学院
巴托克生于匈牙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新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他的作品将民间音乐的本质特点与现代音乐的多变与个性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全新的音乐风格,这些在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的意义
巴托克的六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从1908年一直持续到1939年,应该说贯穿了他整个的创作生涯的始末,反映出了他所创造的独具个性化语言的发展过程,成了他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巴托克对弦乐四重奏音乐形式的不断探索,使得这一体裁的技巧和表现力扩展到了极限,这六首四重奏采用了复杂而艰深的作曲技法并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对于20世纪音乐的重要性,可以说与海顿四重奏在18世纪、贝多芬四重奏在19世纪是等量齐观的,当之无愧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室内乐文献[1]。
二、第二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巴托克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15—1917年间,是他个人风格初步形成的体现,实现了从受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影响向新民族主义音乐风格的过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巴托克专心致力于采集民歌和演奏活动,他第二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就产生于此时期,充分体现出了他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研究所产生的影响,有人评价说它有着“莫扎特式优雅的平衡和节制性的修饰”,同时也显露出了巴托克“粗野”的音乐风格,变化无穷且出其不意的节奏,刺耳的和声以及不同寻常的乐曲结构成了巴托克独具个性语言的体现。
三、第二弦乐四重奏解析
(一)第一乐章
采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开始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一个上下起伏的波浪形伴奏音型作为背景音乐,两个声部的横向及纵向的音响效果均凸显了半音的特性。乐曲的呈示部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抒情性的主题,以协和的纯四度和矛盾的小二度音程交替出现,抒情的旋律与具有半音风格的伴奏声部融合为一体。连接部的动机来自主题的十六分音符,由大提琴首先奏出,随后其他声部分别采用模仿的手法进入,并将其发展成为三连音音型,半音风格仍隐藏在旋律之中。之后第二小提琴由带附点的四分音符组成,呈上行半音进行,中提琴则是二音一组的半音音型动机,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并由此引出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发展手法与主部相似,首先由中提琴奏出之后转向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旋律织体仍是由一个声部演奏主题旋律,其他声部以半音为基础作背景式的衬托,音乐通过模进的手法继续发展,逐渐推向高潮,这里调性纵横交错,体现了巴托克特有的“多调性半音体系”。总结第一乐章可看出,其曲式采用了完整的奏鸣曲式结构,并在乐曲的连接部、展开部和尾声处运用了主题材料贯穿发展的手法,这些是对传统的继承。而在音型组织上强调半音风格基础上的小的动机的组合,则体现了巴托克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演奏者在演奏中应注意调性的纵横发展,在精准掌握节奏动机的基础上控制力度音色的均衡,并加强音乐发展的起伏和张力变化。
(二)第二乐章
回旋曲式,前7小节是引子,规整的节奏,跳跃连续的八分音符及拨奏预示了本乐章的性格及音乐构成。主部主题就是采用了八分音符坚定有力的跳弓演奏和拨弦作为旋律的主要伴奏形式,模仿打击乐的效果,具有原始主义的风格。而第一小提琴则采用“小三度”作为本乐章的“核心音程”,奏出活泼的匈牙利民歌曲调,具有狂热的、肆无忌惮的性格,音响中的不协和因素使得音乐更具粗犷和野性的力量。之后“核心音程”经过一步一步的发展、变化,最后又结束在小三度上。本乐章采用了回旋曲式,与传统的曲式相比,插部之间多了更多的对比和联系,它们采用了引子的材料,并从中再发展出新的材料,而材料之间既有对比性又存在着逻辑性。另外,整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跳弓和拨奏的奏法类似于打击乐的敲击,再加上不协和的音响,尤其是半音效果的强调、多调性的转换以及特殊音色的运用,使音乐更加狂野豪放。在演奏中应把握节奏的清晰严谨,八分音符的跳弓演奏应模仿打击乐的音响,具有敲击性。拨弦的奏法手指要钩紧琴弦,使声音坚定有力。尾声处的速度转换及快速音符的音准控制应加强训练。
(三)第三乐章
终曲是前面两个乐章形式上的归纳,速度是Lento,这首四重奏就结束在这个哀伤的慢板乐章上。整个乐章由四个材料组成,从结构上来看,很难归入某一固有的曲式结构,四个音乐片段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每一部分的结尾都以相同的节奏型(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全音符的组成)来结束,这使得零散的音乐材料具有了整体的逻辑性。在音乐上,这个乐章尤为凄凉而且沉重,仿佛作曲家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这里得到释放,四个基本主题材料随着音乐的发展朝着不协和音和多调性的极限推进,使音乐看似支离破碎又充满能量,最后在哀伤的情绪中结束。对于慢乐章的演奏,气息的连贯、音乐的衔接显得至关重要,声部间的连接、进入,乐句的语气、发展应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排练,另外,大量不协和音调及调性的频繁转换需演奏者在音准方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
纵观巴托克的第二弦乐四重奏,作品中有着巴托克粗犷的匈牙利民间音调、特有的充满活力的节奏、丰富且有想象力的和声以及特别的乐曲结构,是作曲家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形成的标志,也是新民族主义的风格的体现。作为20世纪室内乐文献中的瑰宝,深入地分析解读该作品,在演奏上探究更准确、丰富的演奏方式,将会对演奏者理解和把握近现代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