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镇青年:一种态度,一种表达

2018-01-26

时代邮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标签小镇群体

近两年来,“小镇青年”时常成为舆论的焦点。央视《聚焦三农》栏目推出专题《小镇青年图鉴》,报道了“小镇青年”这一当下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特殊人群”;有媒体发布《相信不起眼的改变:2018中国小镇青年发展现状白皮书》,为我们呈现了小镇青年的生活轨迹和心理状态。为什么“小镇青年”成了热词?小镇青年背后有着怎样的时代图景?

对于“小镇青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有这样一个模糊的共识:即生活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小城镇、年龄在20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首次“出场”,可能是在电影领域。在2015年,电影《捉妖记》登顶当时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人们忽然发现,三四线以下城镇贡献了超过40%的票房。接下来,无论是创造票房奇迹的《战狼2》,还是在一二线城市一地鸡毛却仍然票房大卖的《前任3》,背后都有“小镇青年”的支持。从网络海淘、电子游戏、新能源汽车,到知识付费、网红经济,小镇青年在许多新兴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消费能力。“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已经成为商业领域最令人信服的箴言。

箴言确有根据。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在于尽管一二线城市人均消费能力强,但中小城镇却拥有更多人口,市场规模也就更大。再加上小镇青年不需要为买房置业投入过多资金,同时享受着相对低廉的物价水平,自然拥有更充裕的现金流用于消费。2017年,罗振宇在其跨年演讲中,首次系统描绘了基于小镇青年群体的未来商业图景。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往往是企业家最先发现一种商品、一片市场的价值。然而“小镇青年”的标签背后,绝不仅仅只是商业、消费。“小镇青年”拥有更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小镇青年”消费能力的提升,可以看作是我国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的一部分。生活条件更好了,美好生活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这样的需求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小镇青年”也许不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放大自己的观点,但日渐增长的消费能力,反过来也能把内心的价值偏好、情感认同投射到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媒体当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他们愿意听长相平平却勤奋努力的毛不易唱起生活的酸甜苦辣,他们愿意陪“村花”杨超越一起流泪、一同成长,他们也有更多闲暇把自己的生活片段放在短视频平台上与他人分享……“消费”很多时候也是一种“表达”,让许多生长在大城市的年轻人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不一样的情感诉求,以及对未来不一样的期待。

“小镇青年”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们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所要打造的“橄榄型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换句话讲,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小镇青年”,他们日常生活的变化、成长道路上的点滴,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能否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目标,映照着转型中的中国,能否走上一条更高质量、更均衡、更充分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小镇青年”在消费领域和文化层面的“出场”,呈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切口。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给某个群体贴上标签,“80后”如此、“90后”如此,“小镇青年”也是如此,有标签就意味着不完整、不全面。对“小镇青年”的许多概括和描述,很多时候或许显得单薄、片面,远远没能呈现这样一个群体丰富而多样的面貌。但这样的标签反过来又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提醒我们关注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关爱他们的成长、重视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发展的舞台,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

猜你喜欢

标签小镇群体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
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
标签化伤害了谁
基于多进制查询树的多标签识别方法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