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2018-01-26顾晓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研究馆员
顾晓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研究馆员
1900年左右,美国最早的一批学术出版社在高校图书馆中成立。彼时,图书馆还仅是文献资源的中介机构,中介性依然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下,学术图书馆如何定位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术图书馆认识到研究支持服务的重要性,将其作为重大战略方向,并认真设计它的实现方式。现在的学术图书馆已不再满足于原有中介职能基础上的深层服务,更多地考虑创建图书馆原生的数字学术产品。在学术领域内,数字出版成为了学术图书馆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DSpace、DPubS、Fedora、OJS等软件工具的成熟,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学术图书馆不得不开展的工作,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在2012年更以“学术图书馆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机构,必须积极参与到出版服务中来,否则将会被淘汰”的断言来警示同行,这成为学术图书馆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需要构建原生学术生态的数字时代。
美国的学术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业务已有多年,设有出版馆员岗位的图书馆也越来越多,数字学术出版方兴未艾。在这其中,开放存取是主流。美国的图书馆出版联盟(LPC)自2014年成立,到今天已经有70个成员机构。它对于提升学术图书馆数字出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也开展了数字出版的业务。2015年12月25日,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的北京大学学术成果生态系统正式推出,其下4大平台 —— 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PKUIR)、北京大学期刊网(PKUOAJ)、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PKU Open Research Data)、北京大学学者主页(Scholars@PKU)同时上线服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成果生态系统。这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样本。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刘兹恒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角色和模式研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图书馆参与数据出版质量控制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本期专题共有4篇文章,作者均为项目组成员。内容既有对欧美图书馆联盟参与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介绍和分析,也有我国学术图书馆对开展数字出版服务的认知调查。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我国与欧美部分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作者建议“我们应抓住新型学术交流环境给图书馆带来的重要机遇,主动投入到学术出版服务中来,促进学术交流生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机构知识库是主流,也是基础。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范式的转变,科研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成为了热门话题。科研数据知识库既可作为对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延伸,也可作为独立于机构的新型知识库,对于图书馆进行学科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时而动,2014年,我国9家高校图书馆成立了“中国高校研究数据管理推进工作组”。本专题介绍了国外数据知识库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高校数据知识库建设的启示,并聚焦于国外数据知识库模式的数据出版质量控制实践。 通过这4篇文章,课题组将相关的背景、理论和方法推介给同行,以期数字出版在我国学术图书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