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练习设计
2018-01-26江苏吴江实验小学谢雪芳
江苏吴江实验小学 谢雪芳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所谓“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主要通过课堂操作练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操作技能。同时,练习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因此,追求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也就成为一节课能否成功、是否有效的关键。
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假如只是机械重复、套用式的“题海训练”,充满浓厚的应试训练色彩,没有思维训练价值,更谈不上创新、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话,那么这将严重地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课堂练习不仅仅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的生命活动和发展过程。
下面,笔者就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研究,围绕“学生练习的有效设计”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练习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差异性大,有些学生教师还没讲,要学的知识已经会了;有些学生能听懂、理解教师的讲课,但是在独立操作的时候却无法完成;也有一些学生,教师讲了很多遍还是一知半解。这种巨大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在练习设计时,一定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保证低起点、多层次、多要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如在执教《初识画图》一课时,在练习中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1.写出自己的班级;2.用不同颜色写出自己的姓名;3.画一画同桌的笑脸;4.综合练习:以诗作画。练习设计时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采用任务驱动,层层递进,过渡自然,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设计练习,照顾学生的发展水平,力争让每个学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成功的心理体验。
二、练习设计要融入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时,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练习时,特别要在“寓练于乐”上下功夫,可以把信息技术知识编成儿歌、谜语、游戏等形式,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生更迫切地去探索、思考与解决,最终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如在一次教学《修改图形》时,笔者采用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学生,请大家仔细看好哦,奇迹马上要发生了:笔者首先用“用颜色填充”工具涂黑了整个屏幕,黑夜降临了;又用“喷枪”工具拖拽出无数的淡黄色繁星;再用“椭圆”工具画了一个满月,在满月上用黑色的椭圆覆盖去适当的部分,一瞬间又变成了一个弯弯的月亮……三年级的学生都被惊倒了,这个画画好神奇哦!学生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有时我们要“哄哄骗骗”,给学生制造一点氛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他们就会乐学、爱学。
三、练习设计要注意开放性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能开拓学生思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作时空。
在介绍工具栏时,笔者不是直接介绍或指定工具研究,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1~2个工具进行研究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汇报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在写出自己的班级和名字练习中,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进行创作,再进行学生作品展示、汇报使用工具,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学习空间。
还是以画图教学为例,在最后“以诗作画”综合练习时,教师在提出明确操作要求的同时,又以提示语“还有,还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进行创作发挥。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学生在练习时有据可循,对于一些接受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不至于手足无措;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由于是开放性的,所以给了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挥空间。
笔者在教学《设置动画效果》这一课时,进入巩固环节时,设计了一个“赛龙舟”环节,让学生自由设计创作赛龙舟。出乎意料的是,有的学生设计成蓝队赢,有的学生设计成红队赢,还有的学生设计成平局,更有学生设计成接力赛。可见,在设计练习时,有时要目的明确,让学生有据可依,有的放矢;有时要给自由发挥的空间,你给学生多大的空间,学生将给你多大的惊喜。
四、练习设计要考虑延续性
不少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都考虑相对独立的练习,这使学生练习较有针对性,但也会使学生学习缺乏延续性和整体性。学生仅仅关注了本堂课的知识点和技能,对本堂课前后所学的知识技能无法较好地联系和融合起来。新课程提倡的是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而不是具体软件操作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相关技能和方法后,可以举一反三,能完成相关操作或者类似软件的使用。
为了使学生学习承前启后,可以考虑在模块教学之初就给学生演示一个完整的作品,该作品包含了全部知识点,而后剖析该例子,并引导学生完成自己作品的构思,在之后的渐进学习中,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在某堂课的学习和练习中,学生采用的技术不一定全是本堂课所学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复习。最终对学生的评价不应该是每堂课作品评价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的教材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如“WPS演示”教学这个单元就是围绕如何完成“印象江苏”和“我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的两个多媒体作品展开教学的。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对学生作品整体性评价,突出各知识点的灵活应用与创新。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没有具体的认识,所以最初设计的作品可能过于庞大繁杂,操作性不好。这个需要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方向和大致知识点给学生加以介绍,并帮助学生完成个人作品的策划,及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建议。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做到每堂课的练习都精心安排,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有计划性、多样性、趣味性并不断变换练习的形式,那么,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设计练习,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生而异,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