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马识途的长寿秘诀:尊重自然,乐观豁达
2018-01-26董中庆
文/董中庆
当代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是一位才思敏捷、笔耕不辍、创作成就卓著的作家。几年前,一部由马识途作品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更让他家喻户晓。虽然今年已经104岁高龄,但马老身体还很康健,神采奕奕,鹤发童颜。
马识途原名马千木,1915年1月出生于重庆市忠县,曾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70岁后,马老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开始学习电脑,且很快就熟练掌握,成为中国作家中年龄较高的换笔人。87岁以后,30万字的电视剧本《没有硝烟的战线》就是他用电脑打字完成的。在百岁之际,马老依然笔耕不辍。2013年底,他22万字的新书《百岁拾忆》书稿完成,由三联出版社出版。
如此高寿的背后,一方面可能跟马老的家族基因有关,因为他的哥哥享年105岁;另一方面,显然跟马老特别注重养生有关。
马识途是一位非常逗趣的老爷子。他不仅谦虚、淡定,还很风趣幽默。每次说话时,马老有时说四川话,有时讲川音普通话,还时不时地提醒旁边人:“我的耳朵不大好,你吼大声一点嘛。”马老笑言自己现在吃得、睡得、走得、写得、受得,所以不知老之已至矣。“这‘五得’非常重要,是我的长寿之道,还有一个秘诀就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马老对事业的执着、对理想的坚持、对人生乐观豁达的态度,的确是后辈们需要学习的。
许多人问起百岁马识途的长寿秘诀,马老十分幽默地说:“按四川方言说,不晓得是咋个搞起的,我忽然就混到100多岁了。”马老说,他的长寿之道可总结为“达观”二字和“提得起放得下”六字,百年人生经历练就了他处变不惊、乐观看待人生的性格。有了健全的人生观,才会有健康的养生观。
马识途十分注重作息时间的规律,认为健康的生活来源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离休后的这几十年,马老养成了规律作息的好习惯。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并准时收听中央电台的《新闻联播》;早饭后,就读书看报,上午11点休息一会儿;午饭后,他会先写写字,再看看书报,差不多下午两点左右午休,4点起来看书、写字或接待来访的朋友同仁;晚饭后,他会雷打不动地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上10点之前便上床睡觉。这些年下来,马老几乎不用钟表了,生物钟会准确地告诉他作息时间。
马识途养生的另一个秘诀就是勤用脑。百岁时,马老依然笔耕不辍,22万字的新书《百岁拾忆》用朴实的语句讲述不平凡的人生。马老自言:“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来,便是这本《百年拾忆》的书。”或许正是这种“不认命”的心态,让百岁高龄的马老看上去依然是那么的富有精气神,那么的健朗豁达,甚至还透出一股子豪迈之气。
马识途善于用书法修身养性,陶冶文心。马老从6岁发蒙学书,一直临汉魏碑帖,专攻隶书。他那粗墨、凝重、大气而古朴的笔韵,深受大家赏识,求书者众。在墨海浸染多年,马老发觉,真正的书法家,要有钻研耐力,要通过学习传统书法打下坚实基本功,要有思想内涵,主张“书贵有法,书无定法,书以载道”。不仅使人笔下生辉,谈吐高雅,同时还是一种养生保健的极佳方式,怡养性情,能培养高尚人格。
百岁高龄的马识途,如今依然坚持书法创作,精神好的时候,总要写几张。“书法是你的‘面子’,也是在外面走动的‘敲门砖’。面对陌生人,首先就要看你的字写得怎么样。”马老说:“俗话说,三天不练手艺生,所以要经常练习。”
马老举办过书法展的200余件作品中,有马老自作的传统诗词作品,其中有七律、赋文、七言、七绝、五律、七言古风等多种体裁,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诗词功底;另一部分是他所钟爱的古代名家诗词,以及汉简、《千字文》等。马识途很喜欢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杨升庵和李叔同的诗词作品。
书法作品题材丰富,包括马老关注现实的作品,如长江水灾、汶川特大地震等;反映亲情友情的有迎巴金老人归、赠金庸、与西南联大老同学相聚等。其中还有马老从50岁到100岁各个阶段的自寿诗词10多篇。马老介绍说,有些是从未发表过的。
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通讯》里,马识途曾感言:“余六岁发蒙即学书,先描红,继学颜,后终专学隶,临古碑名帖,垂八十年,无大长进,仅得皮毛。惟得数句真言‘书贵有法,书无定法,要在有法无法之际,于有法中求无法耳’。”
马识途也注重锻炼,只是“随心所欲”,不讲究固定模式。90岁前,马老每天都要到外面去散步1个小时,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就不上街了,但他购置了跑步机、扭腰机,每天坚持活动半个多小时。
马老总结出一首朗朗上口的《长寿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去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饮酒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可谓,寿之道。”如今,这首《长寿三字诀》已经广泛传播,成为许多老年人每天必诵的“长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