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
2018-01-26李合胜
李合胜
(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场需要全面参与的文化复兴运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为了向曾经被贬低甚至被遗弃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各族人民所创造的、传承和享用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其具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被视为老套、粗鄙、色情下流、落后的代名词,由此我国建立和推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制度,来传承、保护、弘扬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在设定保护措施的时候,我们绝对不可以出现过于单一化的情况,必要要具备层次感,适应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现实。如:我们要在培养公众消费观念以及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来保护传统工艺,这是保护这个文化项目的重中之重。总之,为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将促进文化发展作为一个新角度,坚持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方针,多形态、多层次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变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方针,打造出一个促进多样文化群体发展的文化联合体。同时,目前,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处于瓶颈期,为了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以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方针为基础,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公共服务中的路径
(一)明确公共文化责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体系
事实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让拥有其的文化社区被注入持续性的活力,是为了促使它们继续以原生态形式传承下去。而县级政府行政机构是最贴近文化社区的行政部门。因此,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明确政府的公共文化责任,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世纪70年代,为了完善社会管理,西方管理学界与经济学界联合提出了“公共服务体系”这一新概念。在新的管理理论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担当者,由于公共产品本身具有独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政府必须战绝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在短时间中,为了直接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相关政府机构应采取从社会购买产品、服务之后在供给公民。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断消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基础,并对其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使其日渐狭窄,这样下去,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危害。但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了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唯一途径。因此,我国在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下,在引进起源于西方的公共理论后,为了实现迅速而广泛的推广,进一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体系,并保障了适时地广度以及力度,促进了一种新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同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脚步不断加快,在国际范围中,我国要借助这一助力,跻身一跃成了一个经济文化大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二)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利用现代技术掀起一场变革风暴
目前,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正在毁坏这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一部门民间技艺传承断裂,让人不禁忧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后的生存状况,无形之间增加了我们的保护难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其承载着世世代代人们智慧。目前,为了引起人们持续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仍在不断的更新中,以便向人们生动的展示多样性文化的深层内涵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的浓墨重彩,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价值具有其难以言之的独特之处,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珍贵这一文化形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人民凝聚起来,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时要大力弘扬传统的民族精神,共同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同时,为了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依靠数字技术掀起一场传统文化遗产变革的风暴,依靠一些新颖而丰富的高科技手段,用公共的力量去寻找即将失落的文化痕迹,让科技与历史燃起文化传承的绚烂之姿,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