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的精神探索
2018-01-26龙敏
龙 敏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陕北民间舞蹈-秧歌
陕北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原名又叫“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以此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旧时秧歌舞是源自于民间的闹社火、祭祀土地神灵。清朝时期李调元也曾就秧歌这一现象作《粤东笔记》,其中形容描绘的也是:农民每逢春季来临之时,男男女女们一起在田间以鼓为声,竞相劳作插秧的场景。此李调元也是对秧歌的起源作了说明了。也因此有人就指出了秧歌其实是来自于南方地区,并非陕北本土源起的文化现象。作家曹谷溪也曾就陕北秧歌考究记载,现陕北地区闹社会、舞秧歌,更多的是图个热闹红火。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节正月日子里,可持续到二月初二,年节气里热闹喜气。
早年期间陕北秧歌主要是男扮女妆居多,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向前,人民意识的解放,女同志也逐渐加入进来。陕北秧歌的装束以色彩亮丽的秧歌服为主,女角手持扇子、汉巾,男角手持伞、头上包着毛巾。秧歌表演中人数不定,有数十人的,也有多达百余人的,通常表演者中会有一个伞头(相当于指挥和领舞),整个秧歌队伍会在伞头的带领下和着节奏音乐,尽情的扭起来、跳起来。秧歌吸收了陕北地区当地流传的水船、踢场子、高跷、跑驴、狮子等其它民间艺术形式当中的元素,综合成浩浩荡荡的大秧歌队,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姿多彩,红火热闹。
二、陕北民间舞蹈的革命性
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提出过人民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回顾党和国家的发展和历史,从起义到坚持战斗,从长征到成功会师,从延安时期到夺取全国政权,到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到来,每一次的坚持和成就,都是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而来。这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人民的需要。艰苦奋斗是工作、生活、思想的作风要求,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强大的精神力量之源泉。正是因为这段艰苦的时光,我们才能看清来时的路,想好以后要走的路;正是这段岁月孕育了陕北艺术(秧歌)的初心和灵魂。合着秧歌的形式,人民舞出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众将士们慷慨赴国难的勇气和决心。秧歌的流传发展不仅是民间舞蹈的传承,更是将一代人的精神传承下去,通过秧歌的形式,激励更多的人在崭新的时代里不忘初心、让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让革命精神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
三、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
新的时代来临,意味着新的篇章和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艰苦时期人民所坚守的革命精神是托起新时代的基石和后盾。虽然和平难得,但更难得的是铭记艰苦岁月里,那些真实的生活和寓意,而传承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文化底蕴的汲取。
在2018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召开为全年文化工作划重点:“今后要加强艺术创作的整体规划和引导,积极落实好《文化部“十三五”时期艺术创作规划》健全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的创作和规划。研究探讨建立现实题材类型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的选题库,制定《2018—2021全国现实题材舞台艺术创作计划》,重点加强和推动艺术界针对现实性题材的创作。组织好艺术专家召开全国艺术研讨创作会议,树立真确的创作方向,推出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艺术精品。常态化的落实好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工作,做好国家艺术院团与基层单位的结对帮扶,推动文艺作品的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继续实施好重大工程项目。持续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办好重大文艺演出展览活动。加强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评论工作。”
国家对于艺术创作的大力支持,也为广大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信心,而此次的创作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证实了新一代群体对于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的肯定和推崇。
从舞蹈的创作当中不难看出,陕北民间舞蹈的质朴、厚重、热情、奔放。而融合了革命精神的创新舞蹈,不但是传承了艺术,更是对伟人和前辈们留下的优秀精神文化的延续。现今国家大力发展文艺事业的同时,文化创新一直是文化工作者们研究和工作的一个重点,创新与创作同步,精神与文化共存,新的时代需要优秀的艺术,需要文化的展现;其中少不了涉及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融合,而艺术的魅力往往是在美丽形式状态里的精神共享。眼下对于民间舞蹈最好的出发点在于人民群众,它从群众中来,跟随它的源点还是得回归到本土、回归到群众中去,未来更多的重点应该放在传承与学习上面,只有对事物和艺术有足够的本源透析,才能真正了解民间舞蹈艺术蕴藏的美。
秧歌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一直被广泛使用、推广。在未来像陕北民间舞蹈与革命精神这样的作品创作也会越来越多,本着坚持正确创作导向,艺术精品不断涌现的理念,陕北民间舞蹈也必将展露头角,优秀的文化需传承,需要发扬光大,不能忘记的便是对革命精神一如既往的学习,贯彻优秀的精神文化,创作拥有魅力的民间舞蹈。